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去年8月至12月,我们几个年轻的记者,以徒步为主进行采访。四个月里,我们跋山涉水,走村串寨,实地考察了蒙阴、平邑、费县、沂南、沂水、沂源、临朐等七个贫困县的一百二十多个乡镇,三百多个村庄,一千五百多户人家,行程达二千五百多公里,见报稿件五十多篇。这种沉到“海底”取宝的采访,不仅使我们真正了解了下情,而且为我们青年记者指出了一条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奥运会前夕采访布什总统,是中国十多家媒体常驻华盛顿记者的共同心愿.于是,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首席记者的牵头下,我们开始与白宫联系并提交了采访申请,等待着白宫的答复.我们知道,中国记者集体采访布什总统不容易,因为这次他不是单独访问中国,所以通常会把几个国家的记者拢在一起接受采访,而且每个国家只有一两名记者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前文提要:第三章我们谈了记者的活动既要有计划、有准备,而尤其要有灵活性、主动性,善于抓住时机进行采访。记者不能“守株待兔”,有些采访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记者要在采访过程中随时修改或补充自己的计划。记者采访活动的关键在于作人的工作,就是多交朋友、善交朋友;要多活动,又要善于活动,即讲究活动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5.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15):19-20
一 前几天,我到焦作市一家水泥厂采访,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拍下了一张张设备改造照片.采访结束后,立即又要赶到河南煤化鹤煤十矿采访,厂里陪同采访的同志说:"你采访这么辛苦,连我们的饭也不吃又要赶路,像你这样的记者我们欢迎!"我说:"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基层为我们记者采访提供了那么多的服务,记者就应该深入采访,挖出新闻,为基层多发点稿子,这是记者与你们‘两好搁一好’的体现." "两好搁一好",就是记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对基层提供的服务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我们记者每篇好新闻问世,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7.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查探采访对象的心理上多做功夫,尤其是要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控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8.
从某个角度来看,采访是一种艺术。在这种艺术中,记者怎样和被采访者交流直接反映出了记者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与被采访者交流沟通的效果优劣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记者采访技巧。所以说,要想获得一次成功的采访,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实现最优的交流沟通效果。对此,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采访技巧和采访方式,以此来为记者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有家省报在全体记者会上,提出个“记者的采访作风究竟怎么样?”的问题;对下农村的记者还问到:近年在社员家吃过饭没有?是在基层写稿还是在招待所写?写了稿子和当地领导、群众见面没有?过去记者进村习惯给老乡挑水,扫院子,现在有谁还在这样做? 这些“问”,记者们都是怎样“答”的且不说,单就如此寻根究底地检查采访作风,就很值得赞扬。我们的新闻采访作风,有着优良的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工作第一线去,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去,切实掌握第一手材料,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情况,然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稿。我们的记者历来都是这样做  相似文献   

11.
通常来说,采访一个体育明星.有时能够写出新风扑面、令人拍手叫好的稿子,有时却铩羽而归、稿子索然无味。今年我们参与了武汉汤尤杯羽毛球赛及伦敦奥运会的采访.现浅析几个采访体育明星比较成功的成稿过程。我们觉得,一篇好稿固然与个人的新闻敏感性、写作能力、采访前的准备等诸多因素有关,但作为专职体育记者,对采访时机的把握相当重要.因为明星大都很忙很不想被多打扰。在这种特殊时刻把握时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从大学的毕业实习到进工作单位开始正式的记者生涯只有近一年的时间。要说进入新闻圈后,什么是感受最深的,那就要算是采访中的“第一关”约人了。 记者的工作无非分两个部分:采访与写作。写作以采访为先,采访又以约到采访对象为先。而这正是我觉得最难、最费周折的。 以前,新闻媒介还不多的时候,作为一个省级党报的记者,要采访一般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据说只要一个电话便可以了。而如今,媒介多了,竞争也激烈了,往往一个新闻事件,总有十多家新闻单位蜂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4,(8):26-27
我们这些导演,电话特别多,我们一般怕两种电话,一个是怕想当演员的人来电话,一个是怕记者的采访电话,因为记者的采访登出后常常会变形。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都会有一场新闻大战,今年"两会"新闻大战中又多了一个新的"方面军",即网络媒体记者。网络媒体加人"两会"报道,也提出了网络如何报道"两会"的新课题。比较各网络媒体的报道,总结今年的经验对于今后网络新闻的发展也许不无好处。"两会"会场增添新角色 新媒体的兴起常常引起新闻记者报道工具的变化,网络媒体参与"两会"报道使我们的记者队伍,除了背采访包、拿采访本的文字记者,带录音机、扛摄像机的电台、电视台记者之外,又多了一些提着电脑采访的网络记者。 网络媒体记者以其有别于传统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15.
一次与谢晋闲聊,他谈起记者采访的事,颇为感慨地说:有的记者采访时,常问我你什么地方人?年龄多大了?祖上干啥?这个问过,那个又问。看来,真需要印个出身简历揣在身上了。而我参加世界性的电影节时,那些记者们常常是简明扼要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你从中会觉察出,他们对你早有了解,还有点研究。这位著名导演,提出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采访前要有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研究和了解如何,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有经验的记者说,作好准备,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这话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6.
去年10月,我俩有幸参加了河南省记者协会、郑州市记者协会联合组织的河南新闻记者五羊自行车采访团。采访团对省界42个县进行采访,行程2600余公里,任务是反映边界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变化,培养记者艰苦奋斗,深入采访的优良作风。寻寻觅觅的20天采访活动,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唉!过去太舒服了 10月11日,我们小分队6人从三门峡市沿崤山脚下向东北方向进发。起初,平坦坦的柏油马路挺好  相似文献   

17.
严梅寒 《新闻窗》2010,(6):53-53
讲究倾听的艺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就是记者的语言引导要适度。就是说,采访时,采访对象在介绍情况时,记者要多听、多思、尽量少插嘴,更不要打岔。  相似文献   

18.
粉碎“四人帮”以来,新闻工作者都在努力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如人民日报某部一位负责同志、新华社陕西分社的负责同志,都是六十岁左右的老同志了,他们来安康地区采访时,作风平易近人,注意和群众打成一片。地委要给他们派小汽车,他们硬是要乘公共汽车和火车。我们觉得和他们相处,心情很愉快,也学到了不少好的采访经验。象这样的记者,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愿意把心里话讲给他们听,值得称赞。但是,从我们去年接待的从中央到省的十多个新闻单位的记者来看,我们觉得有些记者的作风似仍有认真转变一下的必要。有些记者  相似文献   

19.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20.
我们陕西农民报,今年五月间组织了一次“秦川八百里行”自行车采访活动,本报六位中青年记者、两位新闻实习生,用一个月时间,骑车采访了关中平原地区的十三个县、市,发表了16篇新闻报道、15篇行车小记,并且做了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和计划生育状况的两项专题调查。总的说,我们感到收获不小。近几年,有个明显的倾向,就是记者亲身深入农村,直接面向农民群众采访,越来越少了。因此,有不少同志在各种场合呼吁恢复老传统。我们农民报的同志。平常也在思考:五、六十年代,记者下乡,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