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学习时,我十分注意观察幼儿园教师是如何对待孩子的自由行为,如何培养幼儿的纪律性的。当孩子不守纪律时,我看到通常是教师请违反纪律的孩子离开集体一会,让他们自己静思。有时是叫孩子到别的班去就读半天,让他在新的集体、新的伙伴中约束自己。发现班上有违犯纪律的现象,幼儿园的教师一般以正面教育为主,用表扬来鼓励良好的行为,从而矫正不良行为。但免不了有时需耍批评。批评孩子时,她们都想到尊重孩子,比如很注意自己的声  相似文献   

2.
我有一对就读中学的双胞胎女儿,从小亲戚朋友都叫她们A、B宝。和许多青春期的孩子不同的是,她们几乎不看卡通动画,也不喜欢神怪动作片,总之看那些好看的“娱乐片”和虚构影片,她们认为太浪费时间了。  相似文献   

3.
1996年春天,我园收了外地来村落户人家的两个孩子。姐姐代盼盼6岁,妹妹代盼丽5岁。刚入园时,她俩上课下课很少说话。两个多月过去了,小姐妹俩仍然像受了伤的鸟儿,整天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事事处处胆怯害羞,惶惶不安。难道说这是两个孩子的天生个性吗?我开始进行家访。原来孩子的父母不和,矛盾很大,经常争吵,有时还动手打得不可开交。两个孩子对我说,她们经  相似文献   

4.
马红清 《广西教育》2014,(28):67-67
正上好一节课真不简单。课堂上常常会发生很多意外状况,总有几个孩子调皮捣蛋,不仅不学习,还影响了其他孩子。如何处理孩子在课堂上吵闹、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如何既使教学有序进行,又能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有技巧。我带的班级是四年级,其中有两名女生在上课时特别喜欢说话。当我示意她们注意听课时,她们会意后安静下来不久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聊起来了。于是,我试着分开她们,让她们坐在不同的组,并安排她们与比较安静的学生一起坐,可是她们还是爱说话,不仅影响了自己,还影响了原本安心听课的学生。我思索着,怎样才能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她们上课时不再开小差呢?通过观察,  相似文献   

5.
当2岁的孩子被幼儿园接受,成为我们培养关心的对象之后,我们便怀着饱满的激情,投入了对他们的关注与研究之中。我们发现,安全的环境对2岁儿童(早期)与母亲(亲近领养人)暂时分离的依恋补偿有何等重要的价值,这是我们初涉此领域的教师最为敏感的问题。 宝宝的爸爸从美国回沪经商,慕名把女儿送入我园就读,因为宝宝刚过2周岁,现在插入托班我怕她有不适,因此拒绝插班,答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随着办园规模不断扩大,我园先后从溧阳、徐州、南通、安徽等地引进了十多位新教师,这些新教师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个性,如何帮助她们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促进她们有效地专业成长呢?作为一名管理者,我认为在新教师成长途中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我园过去每班只配备两名教师,没有保育员,教师事无巨细样样抓。为了摆脱教师整天为一些非教育因素忙得精疲力竭的窘况,提高保教质量,我园从去年三月份起,每班增配了一名专职保育员。“二教一保”制度刚实行时,由于保育员和教师都缺乏经验,对如何协调一致搞好教学不太了解,保教结合不够默契。比如,保育员在做好卫生工作后尽管跟班参加了教学,但对如何协助教师感到茫然。教师也觉得别扭,不知该怎样处理好与保育员在课堂上的关系。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们集中教师和保育员开展了讨论。通过分析,认为有两方面工作没做好。一是保育员不懂教学,缺乏必要的教学知识。二是教师认识模糊,以为教学就是教师的事,保育员只是带带孩子,因而未能取得她们的主动配合。问题弄清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工  相似文献   

8.
我园在落实园长责任制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值得提及的就是在班级管理中推行了首席教师制。所谓班级首席教师制,就是每班配备一名组织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首席教师,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教研活动。一、班级首席教师制的由来近年来,随着办园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园陆续招聘了一些幼师毕业生,她们年轻活泼、富有朝气,对幼教事业充满热情,因此,给我园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由于受到实践经验、教学技能以及生活知识底蕴的限制,她们在日常管理中,对一些随机事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在教育教学上,也…  相似文献   

9.
汪峰唱着“我爱你/生活/我爱你/我是你孤独的孩子”,我在一旁安静地微笑。 我是一个十六岁有着美丽青春的孩子。我在一所省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就读。四年前我以骄傲的分数从一千七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五十名幸运儿中的一个。然后在这里度过我整整六年的中学生涯。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从事心理教师工作不久的一个上午,一名家长来访:他有一个正就读高一的女儿,孩子从小到大都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一向很好,中考时以原学校年级第二的成绩考进了这所区属市重点高中的实验班,家人都为之高兴。  相似文献   

11.
当了十几年的中学教师,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自以为工作认真负责,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谓。直到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也上了学,自己也成了一名普通的学生家长,才更深刻地体会到天下父母心,从而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的孩子性情温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同情心,在人们眼里,他一直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孩子刚到入学年龄,就顺理成章地在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就读。我们自以为家教良好,孩子天性善良,不会有什么问题。没想到开学不久,我们被告知孩子在学校闯了祸!把另一个孩子的胳膊弄骨裂了。我简直不…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着多元的民族和文化,在这里没有种族歧视,孩子生活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教师非常注重个体差异教育,她们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视觉,去观察了解认识事物和世界。幼儿园的孩子是四至五岁,分为大班和小班,幼儿在园时问半天,学制两年。两年的幼儿园学习各有侧重点,第一年是注重社交能力提高,第二年是注重学习能力提高。加拿大人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视为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3.
某城市出现的家长领着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到夜市上卖唱的怪现象,使我感到深深不安,特别为这些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痛惜。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我要敬告这些家长:莫要因小失大,误了孩子一生的前程!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第一任教师,担负着教育和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神圣职责。为人父母者,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首先,应依法保障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时期,让她们弃学卖唱或占用大量课余时间从事这样的活动,势必使她们荒废学业,即使挣得几个小钱,岂不是因小失…  相似文献   

14.
包括王博在内,特教学校共有8名教师,其中龙爱霞、张灵、闫春华都是建校时就分来的老师。开始带这些弱智孩子时,一些教师对她们存有偏见,说她们是教不了普小学生才被调到特教学校的。有时学校开会,一些普小老师说:“你们还给学生讲课?那些傻孩子能学会啥?”听到这些话,她们的心里也难受,但教师的责任心告诉她们,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这些孩子。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些幼儿园教师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素质令人担忧。我以为,这与她们自身思想上存在三大认识误区有关。误区一:幼儿教育是“保姆型”教育。有些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在生活上照顾、帮助孩子;更有一些教师认为,幼儿园就是保育园,幼儿园教师就是替家长看管孩子,当孩子的“保姆”,所以幼儿园教师不需要太多的知识。误区二:幼儿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教育。我国目前还没有把幼儿教育正式纳入学制范围,一些教师就认为,幼儿教育不是一种必需的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即使没有经过  相似文献   

16.
儿子风波     
能否让孩子在自己的幼儿园入托?我园领导一向体谅教师的疾苦,关心员工生活,因此,多年来一直允许教师的孩子入园。我当教师时,并不觉得这一决定有什么了不起,但我当了园长后,特别是遇到了一场接一场的“儿子风波”后,才感到了老领导为此决定付出的种种辛苦。那一年我园一下来了3个教师的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事先向妈妈们重申了有关的规章制度,以防患于未然。但是,麻烦还是来了。宝宝们来园的第一个假期到了。一个消息  相似文献   

17.
1997年8月,我园同时来了6位幼师毕业的新教师。作为园长的我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教师的成长不但关系其自身的成长,更关系到幼儿园的发展。因此,我在每学期的园务计划中,都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青年教师培养的目标和措施。开始三年,我们主要通过“师徒结对”的措施,让有一定教育经验的教师手把手地带她们,使她们较快地成为基本合格的幼儿老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6岁孩子的母亲。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5岁时就有了不愿对别人讲的秘密。他不愿对别人讲,也许是他本身意识到做了错事,也许是畏于家长的权威等等。在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尝试中,我觉得走进孩子的心田,有许多好处。  相似文献   

19.
我园是1990年9月份才成立的新办园,教师百分之百都是年轻人,她们活泼,好动,上进心强。但也正是由于年轻,常常有人因贪睡、贪玩而迟到。为此,我批评过,也“惩罚”过,但效果总不是很好。后来,我根据年轻人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全体教师每天提前半小时进园做操、跳舞,进行早锻炼。年轻教师们热烈响应。于是,我就带头每天早上提前进园,和她们一  相似文献   

20.
白兰 《中学教育》2006,(6):61-61
我在澳大利亚的邻居翠西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孩子们6岁时,翠西便送她们到附近的芭蕾舞学校学习舞蹈。天赋加上勤奋,两个孩子很快就脱颖而出,双双夺得市少儿芭蕾舞比赛第一名。一家电视台要求上门采访,给两个孩子拍一些“漂亮”的镜头,但却遭到翠西的断然拒绝。我对此不大理解,便私下问她:“在我们中国,不少家长有‘出名要趁早’的思想,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出镜,你怎么……”翠西回答得十分干脆:“孩子尚未成年,我得像保护她们的眼珠一样保护她们的隐私!”接着,她便把自己的担忧一骨脑儿倒出:出镜固然可以给孩子鼓励,但媒体的过分渲染也可能助长她们的虚荣和浮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