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卢梭说过:"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那么在教育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知识应该是关于"儿童"的知识。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幼儿都蕴藏着各种智能的潜质,由于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幼儿的智能发展和表现的形态存在着众多差异。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目光总是停留在现实性上,  相似文献   

2.
"曼纳""库拉"是来自太平洋海岛被民族志所记录而形成的知识概念,它们构成了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但路径和范式却不相同。通过探讨人类学文本中"曼纳"与"库拉"的形成,反思地方知识在构建人类文化过程中"再发现""典型化"和"多元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N+H=K)和相关的"知识-非知识"、"科学-非科学"划界标准为基础理论,以人类科学中的相关史料及新成果为基本素材,探讨数学基础理论中"存在"、"觉数能力"、"觉数行为"、"实无穷-潜无穷"、"确切数"与"不确切数"这几个重要概念及之间的必然联系,在一个新的数学哲学理论体系中进一步分析、研究、认识与"无穷"概念相关的"数"及其"数量体系"的本质,认识与"不确切数"相关且有别于传统"形式分类法"的几种新数量体系.  相似文献   

4.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图书馆如何为读者服务,这一基本服务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升华。当今社会每个人最需要、最应该关注的无异是"健康"二字。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更应该塑造起服务"健康"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职能。从图书馆、馆员、读者三方面论述必须加强对他们健康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人类组织和表征关于世界知识的一种认知结构,能有效地解释人类范畴结构的原型效应,即自然语言中的多义现象。运用ICM理论,从"不折腾"的原型意义、以心智意象为认知参照的隐喻意义以及文化态势三个方面分析"不折腾"的现有不同英译,认为国学大师、翻译家季羡林先生的译法和按文化植入模式进行翻译具有较为恰当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6.
人类道德生活中出现过如下几种主要的道德知识生产方式:"神定型""、圣定型""、权定型"以及"外推型"。这几种道德知识的生产方式都对人类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代民主多元社会中,"内生型"和"价值商谈型"应是民主多元社会中合理的道德知识生产机制,并应在此基础上建构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重返八十年代"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文艺思潮。"辩证法的诗学"、"知识考古学"、"再解读"、"访谈录/回忆录"等是"重返八十年代"思潮中最明显的知识范式,它们以其鲜明的特征推动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深入发展,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请善待教师     
在人类的历史上,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像中国的"教师"获得如此多的光环: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吊诡的是,头顶如此光环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幸福感却普遍不高,甚至陷入了无法自我定位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9.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概念化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人因思想而区别于动物,人因思想而伟大,人因思想而崇高。学科思想是经过分析、抽象、提炼,形成的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些观点、思想和见解,是"知识"背后的"知识"。学科思想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发展的状况,而且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具有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来说,用"心"去关爱学生、呵护学生、培养教育学生是其光荣职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非常伟大的。要做一个用"心"来哺育学生成长的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真心诚意地为他好。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时间长了,学生会看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深圳市为个案,采用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高中教师在"学习者及其特征的知识"维度需求最显著,在"社会支持"、"教学技能"和"身心保健知识"维度需求相对显著,在"学科教学知识"维度需求最不显著,不同个人属性教师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要体现统一性和系统性,应采用多元、对话的教学形式。高中教师对网络教学的认同度高于面授,但其有效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工地如家     
人类最崇高的行为是"奉献",人世间最温暖的力量叫"关爱"。"好球,好球,球进了!"刚走进宿舍大门,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二公司京沪高铁项目部工会工委主任的曹永刚就听到了一阵阵呐喊声。走进四队职工活动室一看,哇!几十个小伙子聚在一起兴高采烈、目不转眼地盯着墙上37时液晶电视,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认知主体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性映射。从人类认知规律出发,通常把熟悉的、具体的范畴域作为"始源域"映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范畴域,以此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人体部位作为人类最初认知世界的最熟知的领域,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事物,形成人体隐喻化认知方式。但是,各个民族基于地理位置、语言表达、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不同,导致认知事物方式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4.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缺少游戏的小伙伴。有些家长在指导孩子人际交往上又存在问题,导致孩子缺乏协作精神或不健康的心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普遍存在过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知识的人",希望他们能上大学,成为"有用之人",对孩子最满意的是"用功学习",最不满意的是"不用功学习""贪玩",最担心的是"不能成才""找不到工作"。这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习、智力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所谓"物理",就是通过"物"——物理实验引入物理概念,研究物理规律。即以"物"喻出"理"的本质,以"物"明了"理"的内涵,以"物"揭示"理"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从“人”的视角看教育——读张楚廷《教育哲学》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为大家所熟悉,但是熟悉不等于熟知,有谁能真正读懂"人"这本书呢?卢梭就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最不完善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自然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是人类跨世纪的追求,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以人为本"原则最直接的体现。学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应是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绿色生态世界,和谐优美的无声教育圣地。  相似文献   

19.
唐利 《考试周刊》2011,(32):175-176
物理学是人类探讨大自然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物理所讨论的内容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规律,所采用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以,学好高中物理知识至关重要。1.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  相似文献   

20.
张怀海 《成才之路》2011,(23):21-21
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自信,营造和谐快乐的氛围,让学生在民主气氛下,自信、快乐地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了这个理想,老师们应该突出"班级授课制"的重围,因为社会需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事业渴望热心肠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莘莘学子需要自由民主、快乐向上、青春活力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