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片《铁道员》的上映,观众在时隔5年后又在银幕上见到了他们曾为之倾倒的影坛偶像高仓健。由于电影是根据一部获得直木文学奖的畅销小说而改编的,因而这部电影还在拍摄时,就引起了公众的注意。而高仓健的出演则越发增加了它的新闻炒作价值。第一部使他流泪的影片影片一开头就十分感人:在北海道旷野中驶过一列吐着白烟的火车,紧接着的镜头是一幅略显陈旧的结婚纪念照。妻子幸福地哼着自己喜爱的歌曲,扮演丈夫的高仓健以一身火车司机的打扮合着曲调吹起了口哨……观众会发现,高仓健用口哨吹的曲子竟然是他的前妻———日本歌星江利智慧…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看《乱世佳人》这部电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后数十年中,我不止一次地观赏它,终于明白了它久负盛誉的原因。影片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和他们那热爱家乡的激情,特别是女主人公郝思嘉对陶乐庄园压抑不住的眷恋以及她掌握自身命运、不被战争及其后果所摧毁的顽强意志都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正如电影历史学家罗纳德·哈弗所指出的:郝思嘉从影片一开始,当她知道她的意中人卫希礼准备与韩媚兰结婚的时候起,就拒不承认失败。她经历了“战争、婚姻、贫困、南北战争后的重建运动、生与死、未遂的强奸、流产和失恋”。她被白瑞德抛弃后,发誓要“回陶乐去,‘想方设法要重新得到他,明天必竟是新的开始。’”这就是影片所蕴含的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观看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伊朗故事片《黑板》后,令人难以相信这部凝重沉郁、别具一格的影片是出自一位20多岁的伊朗女导演之手。影片讲述了一个故事:在荒脊贫困的伊朗边区,一群靠四处寻找学生而维持生计的流动教师,他们每人身背一块大大的黑板,翻山越岭,不顾酷暑严寒,走遍伊朗边远的农村,依靠教人识字算术糊口维生。瑞波尔就是这样一名流动教师,他已经好几天没找到学生,身边的口粮早已吃完,现在正饥肠辘辘。在一个山坡上他发现一队身背重物的男孩,瑞波尔紧紧地跟着他们一路游说。原来,男孩们背的都是走私货物,他们对识字不感兴趣,只想以走私货物赚钱。好不容易有一个和瑞波尔同名的男孩想学写自己的名字,报酬是半个面包。瑞波尔认真地教着他。不料,在男孩刚刚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在黑板上写出自己名字时,就丧生于追赶而来的警察的枪下。另一名教师塞德的命运同样令人心酸。他在路上遇到一群迷路的库尔德难民,难民请求塞德做向导把他们带到边境,报酬是40个胡桃。在与难民的相处中,塞德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好心肠的塞德用半块黑板给难民中一位生病的老人做了一副担架,老人把自己的女儿哈娜勒嫁给了塞德。但哈娜勒对塞德却一言不发,塞德企图教哈娜勒识字,他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4.
雪生 《世界文化》2003,(4):30-31
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接不接受,河莉秀俨然已经成为时下韩国乃至整个亚洲最具争议性的娱乐人物,原因在于她是一个变性人。变性是注定的宿命从小时候起,河莉秀就长得很像女生,面对自己女性化的现实,河莉秀觉得是老天开了一场玩笑,将女性灵魂硬塞到她男性的身体里,她没有任何办法改变现状,只有以女人身份来过着与常人不同的生活。在不谙世事的童年里,河莉秀最热衷于和姐姐玩纸娃娃。每次她都扮演雍容华贵的天鹅公主,而姐姐则总是扮演善解人意的人鱼公主。也许是宿命的安排吧,看见姐姐洁白、修长的双手舞动着剪刀剪出华丽的纸娃娃礼服时,河莉…  相似文献   

5.
一宅邸内部正在进行修缮。从城里运来了新的糊墙纸,用来糊宅邸的房间。有一个房间——儿童室的糊墙纸不够了。科尔温—克鲁科夫斯基老将军不想再派人进城去买糊墙纸,他想起了用讲义。将军家有一个小女儿,长着一双深棕色眼睛,自从她在父亲的大房子的过道和楼梯上学会了自己走路起,她就知道在那间闷热的满是蛛网和灰尘的阁楼里有不少纸张,父亲管这些纸叫讲义。将军年轻时喜欢数学,藏有著名数学家奥斯特罗格拉茨基教授的高等数学石印讲义。现在,这些讲义被用来做墙纸了。  相似文献   

6.
顾炳枢 《寻根》2005,(3):44-48
至今仍流传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傩舞,作为人类早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传递和延续着古老的文化信息。这种不死的人文精神,折射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生态的深深眷恋。保存在青藏高原东部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舞”,就是这样一种古老、特色而又极富生命力的珍贵古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7.
文婷 《世界文化》2004,(2):27-28
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史诗类影片《最后的武士》于2003年12月5日在全美上映。这部影片是华纳公司2003年度5部强片之一,故事背景设在幕府时期的日本,汤姆·克鲁斯扮演一名喜欢酗酒的美军上尉阿格林,受聘到日本为明治天皇训练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以实现自己逐步收回领地、清除残余武士的计划。汤姆·克鲁斯足足花了一年时间去完成这部影片的拍摄。近日,汤姆·克鲁斯接受了美国媒体的采访。访谈中谈起了他这部备受关注的影片。汤姆·克鲁斯表示,他是个很容易被外来文化所吸引的人,所以他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演员。他说:“作为一名演员最值得炫耀的,…  相似文献   

8.
<正>电影《迦百农》(Capernaum,又译《何以为家》)把镜头对准黎巴嫩的难民,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貌。印度作家泰戈尔说过,"愉快和痛苦都使人受到教育"。然而,在电影《迦百农》里,小主人公扎因的成长之路痛苦太多,快乐太少,厚重的痛苦远远超出了一个12岁男孩儿的承受力,以至于他的小小内心早早生出了"生即是死"的念头,于是将父母告上法庭,原因是父母生了他。这种充满悖论色彩的情节彰显了影片的后现代意味。影片以一个小男孩儿的视角审视难民营的生活,经历着艰难生活的扎因对自己和难民营所有孩子的出生、  相似文献   

9.
正《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一轮圆月,月光散遍四方,路过市集街巷,行人步履匆疾,石榴、栗、陈果瓜皮藏与怀中,人家庭院各设香案,红烛香炉、羊猪、灯挂炮响,击鼓奏乐,行拜月礼,焚月光纸,分祭月食。月光皎洁,男女聚会于城中,祭神赏月,鸣诗享乐,饮宴会客,当属大日。  相似文献   

10.
张凤 《寻根》2001,(6):50-53
19年前由绮色佳迁至剑桥哈佛,没几个月我们就搬到卫斯理的新家,因儿女对成长之地眷恋非常,我们始终未能再搬。也许沾了这个光,所以1993年,通过名诗人郑愁予及中国作协的金坚范先生、范宝慈女士的安排,我得见冰心女士。  相似文献   

11.
迪娜·罗森堡新作:《迷人的旋律》──乔治·格什温与艾拉·格什温的完美合作魏长青编译1936年12月的一个晚上,当时年仅38岁的乔治·格什温首次以乐队指挥和钢琴演奏家的身分在洛杉矶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露面。他是为了给影片《弗雷德·阿斯泰尔》创作主题音乐来...  相似文献   

12.
空间批评主张从共时性切入来解读艺术作品,提倡聚焦于空间叙事和意识空间.泰国影片《永恒》(2010)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空间特性.影片讲述的是富商帕博在曼谷的一次晚宴上遇到年轻貌美的玉帕蒂,两人一见钟情.于是玉帕蒂跟随帕博回到他自己的庄园.在庄园,玉帕蒂遇到了帕博的侄子尚孟,尚孟年轻英俊,玉帕蒂立即被其吸引,两人坠入爱河.帕...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的纸傀儡戏在德国北部的基尔市又卷土重来了,并且正在以它那引起怀旧之情的魔力吸引着许许多多成年人和孩子们。表演者是用纸剪裁后经手工上色的十到十五公分高的人物,在儿童放娃娃的玩具小屋那么大小的舞台上移动,观众一次最  相似文献   

14.
于涛 《世界文化》2024,(3):35-37
<正>1964年,美国艺术家卡罗莉·施尼曼(Carolee Schneemann)曾拍摄过一部电影短片《熔断》,主要情节是她和一个男人在亲热时,一只好奇的猫基奇(Kitch)却在注视着他们。在后期制作中,电影胶片先是经过了猫的抓挠,同时还进行了脱色处理,使影片呈现出淡蓝紫色的朦胧效果。影片中歪着脑袋张望的猫和它的爪痕凸显了观者和影片情节之间的距离,使人们从具体的场景中跳脱出来,  相似文献   

15.
初识小湾     
龚忠政 《大理文化》2009,(Z1):112-113
我突然就被眼前的这一条江震撼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大理这个秀美得让人无比眷恋的地方生活了这么多年,竟不知晓,原来还有一条如此波澜壮阔的国际河流,就这样桀骜不驯地流淌在距我们很近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墙上的咖啡     
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附近威尼斯外滩一家有名的咖啡厅闲坐,品着咖啡,这时进来一个人,坐在我们旁边的那张桌子旁。他叫来服务生说:"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他点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我们注意到只有一杯咖啡被端了上来,但他却付了两杯的钱。他刚走,服务生就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上面写着,"一杯咖啡。"这时,又进来两个人,点了三杯咖啡,两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贴墙上。他们喝了两杯,但付  相似文献   

17.
松林 《世界文化》2006,(4):35-35
在美国旧金山,有一群与纸为伍的人,他们设计不同的纸张,他们开设纸专卖店,他们教授如何以纸为媒材做成相框、笔记本等工艺品。这些以纸品为业的人,形成了一种新行业。  相似文献   

18.
云上的王国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我们叫作希腊的土地上,居住着一个民族,这个民族里的男子都很勇敢,妇女非常美丽。他们认为自己的家乡是世界上最好最美的地方;而当他们眺望日落、月出以及其它一些大自然向他们展现的美最时,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敬畏和惊异。  相似文献   

19.
正在2018年的金球奖典礼上,《三块广告牌》斩获了最佳剧情类电影、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等多个奖项。影片通过一桩强奸谋杀案,以一位母亲的目光观察社会百态,动荡破碎的家庭、僵化扭曲的人际关系,以及对黑人、同性恋和侏儒等边缘人群的观照,展现出整个社会的浮躁与不安,也呈现了社会中的灰色地带,完成了对现实人生的诉说和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剖析。然而,影片最后开放式的结局和母亲嘴角难得的一抹微笑,又带有温暖治愈的色彩,表达了对爱的信仰与渴望。  相似文献   

20.
傀儡人生     
戚蒙 《世界文化》2009,(10):20-21
上映于1999年的影片《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又译《傀儡人生》)是青年编剧查理·考夫曼的剧本处女作,同时也是青年导演斯派克·琼斯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本片自上映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广泛的赞誉,使得考夫曼和琼斯声名鹊起。琼斯在影片中无情地披露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诸多弱点,深切地探讨了现代人扭曲的生存状态。至今,影片还不断引发着电影爱好者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