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报的学问     
读报的学问是很深的。学会阅读报纸,是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记者杰克·伦敦曾经向他的学生发出过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这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会”。通讯员应当具有政治灵敏。首先,应该在读报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特异功能——新闻鼻。提高发现新闻线索的观察力。经常听到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叫苦:“没有什么东西写呀!”他们时时都有“线索危机感”。我想问题可能在于他们不会读报。你说他们不会读报,也有点儿冤枉。因为,他们天天都读报,而且还抱着合订本读。只是他们读的方法和一般读者并无两样。这样读报能从报纸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个新世界吗?能了解新的报道思想和洞察新闻舆论导向吗?显然是不行的。编辑方针,报道思想,舆论导向,往往深藏在一些新闻的  相似文献   

2.
黑枷评报     
办报需要学问,读报亦需要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讲,办报与读报的学问相辅相承。尤其作为职业报人,每天能从自己的报上,“读”出纰漏、不足、经验、教训……,不啻是攀住了进步的阶梯。沈阳日报人,就有这个“福份”。因为,他们有一位热心评报的总编辑。全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笔耕半个世纪,办报40余载。从1982年始,为推动新闻改革,将自己几十年的办报经验奉献出来,带出一支有朝气、素质好的新闻队伍,他坚持天天评报。  相似文献   

3.
人人都读报,可读报的效果、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看书看皮,读报读题”的“浏览式”;有“一杯清茶一颗烟,一张报纸瞄半天”的“消遣式”;有一报在手,只找自己“大作”的“希望式”,等等。对于一般读者的读报,此处不加评判。笔者是办报的,单谈谈通讯报道员的读报。有经验的通讯报道员,翻开报纸,除了从中获取信息外,还会从新闻业务的角度上进行研究。这篇稿子为啥上了头条?  相似文献   

4.
美国故事化新闻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话说:“看书看皮,读报读题。”这话,若理解为看书只需看一下封皮,读报只要读一读标题,那岂非作家、记者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极大浪费?若以皮为“诱饵”,以题作“抢眼术”,则可大张旗鼓地做“戏”。今以新闻为言,新闻人要做好标题,自然更要做好新闻。新闻毕竟是主体,标题再好,岂能囊括所有新闻的内容?所以,写作新闻,若不是殚思极虑,也得是精心用心,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仅视为不起眼的雕虫小技是绝对不行的。写作新闻,应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值得研究和探讨。国外提倡故事化新闻写作,今作些介绍给大家参考。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看书看皮,读报读题。”这话,若理解为看书只需看一下封皮,读报只要读一读标题,那岂非作家、记者的悲哀?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若以皮为“诱饵”,以题作“抢眼术”.则可大张旗鼓地做”戏“。新闻毕竟是主体。标题再好,岂能囊括所有新闻的内容?写作新闻。应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美国提倡故事化新闻写作,今作些介绍,给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要学会读报     
写这个题目,人们或许会不以为然地说:“一个通讯员如果连报纸都不会读,哪还能拿笔杆子写报道吗?”其实会不会读报,对一个通讯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个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著名记者杰克·伦敦把会不会读报作为当新闻记者的必备条件,曾向他的学生发出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事实上只要不是文盲,都可以读报但不一定会写报道。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重要的是“会”。在读报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报纸,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维系着社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报刊征订工作又将拉开序幕。有人把此项工作喻为是办报人与读报人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其实这种选择对于读报人来说是种主动的参与;而对于办报人来说是种主动的吸引。 如何使报纸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怎样才能使读报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笔者认为,相互间增进勾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为一名报人,想说几句心里话、实在话。 话题之一:物质产品要考虑市场需求。那么作为精神产品的报纸同样要考虑市场(读者)的需要。首先,办报人要成为读报人的“贴心人”、“知心人”。社会在发展,读报人的需求也在变。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社会的变迁,会引起人们互相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作为办报人  相似文献   

8.
当前电视读报节目大致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信息播报型,以信息量见长。这类读报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也就是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这类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汇多家传媒信息,经筛选、浓缩后向观众发送,无疑拓宽了新闻的视野和信息的广度。另一种是新闻评论型,以点评见长,如《马斌读报》《峰言蜂语》。此类型的读报节目往往是以观点串联读报,新闻事件看似只是一个引子或论据,但观点从何而来呢?它依然要就报纸“说话”,离开报纸,观点就无从谈起。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内…  相似文献   

9.
办报有学问,读报也有学问。在号称“新闻大国”的日本,以著名的全国性三大报朝日、每日、读卖为例,每天早晚刊合计各出36版,相当于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从这座情报的宝库里,怎样吸取有用的东西,记者编辑的心血结晶怎样才能化为读者的精神养料,不致灰飞烟灭,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日本出了一些专门的著作,如《读报十二章》、《怎样读报》等帮助读者掌握读报要领。在大众传播的链条上,研究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与视听能力,一天比一天受到人们的重视。进修期间,没有翻阅这方面的书,而是请教了三好先生。三好先生就是上智大学的三好崇一教授。1982年到上智大学新闻学科任教之前,是朝日新闻的论说委员,专写经济方面的社论,对亚洲各国,尤其对中国经济很有研究。先生还在  相似文献   

10.
亦杰 《今传媒》2003,(3):53
几位爱读报的朋友在一起闲聊,谈到了而今如何读报的问题。其中一位的高见是:“我是从报屁股读起的。”大家问他何故?他解释道“报纸前边满是领导讲话、剪彩之类的报道,后边才是有点关乎咱老百姓的东西。”大家异口同声地赞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近几年兴起的新型电视节目形式,“电视读报”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电视读报”节目以报纸为主要信息来源,依托电视传播媒介,以新闻“二传手”角色出现,是电视和报纸创造性“联姻”的产物。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围绕构成完整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对“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电视读报”节目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国际新闻界     
美国盲人可用电话免费“读报”目前美国国内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将当天报纸上的印刷字转化成语言,让盲人每天早上可以免费通过任何电话“读报”。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14.
读报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会多家传媒信息,拓展了新闻视野和信息的广度,同时读报节目形式简洁,往往是数份报纸、一台电脑和一位主持人,简洁的形式决定了它的低成本运作。正是这种低成本和大信息量吸引众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对读报节目趋之若骛。然而读报节目在表面的热闹背后,却有着极其明显的缺失和局限。这些局限使得读报节目后力乏陈,难以在媒体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目前的读报节目“跟风热”,结合  相似文献   

15.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有趣的是,舞文弄墨也常常有这种情况:有时想出的一个题目似觉很好,但刚刚落笔便没词了,以至中途“流产”。然而在无意之中,诸如翻阅材料,看书读报,闲暇聊天等,却发现了新线索,产生了灵感,使你欣然挥毫,妙笔成章。奇怪吗?一点也不。这种情况,看似“无心”,实则是作者“留心”的结果。有道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要说:“留心处处皆文章”。  相似文献   

16.
“读图时代”引发的视觉疲劳,让人们开始回归最初的信息传播方式——“口耳相传”,这里解释为“读”和“听”,而读报节目恰恰满足了受众放松眼球,获取信息的强烈需求。与电视读报节目相比,广播读报节目因广播媒体超强的“伴随性”而具备了彻底放松眼球,调动耳朵的可能。那么,广播读报节目如何长足稳健地发展,不妨侧重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二月十七日山西日报第一版,差不多以整个一版的篇幅比较集中地宣传了群众的读报用报问题。在《开展群众性读报用报活动,促进生产新高潮》的大标题下,发表了两封贫农来信,十三名在乡知识青年的倡议书和社论。两封来信提出,党报是思想上的“老师”,生产上的“顾问”,和吃饭一样不可缺少,贫下中农喜听读报,要求读报,并建议:党支部要重视组织群众读报,在乡知识青年要担负读报任务,邮局和公社要做好报纸发行工作。十三名知识青年在倡议书中提出  相似文献   

18.
我这人生来爱做梦,曾经做过不少多姿多彩的梦:读书梦、当兵梦、爱情梦……但做得最多的是记者梦。 少年便做“记者梦” 记得上初中时,学校里每天下午有一节读报课。担任班长的我,被班主任“封”为读报组长。每天读报课,我便站在一米高的讲台前,为同学读报。班主任则坐在教室后面,有时“抓”出一个我读错的字帮助纠正;有时候当我对报上的内容进行讲解时,他会叫  相似文献   

19.
严瑶 《新闻记者》2007,(1):76-76
眼下,电视读报愈来愈多,正如石家庄电视台《天天读报》所概括的:“概览国内报章,坐看风起云涌”,真是热闹啊!在众多的读报类节目中,笔者还是比较喜欢中央台二套《第一时间》的“马斌读报”。它信息量大,兼有评论,正像有些学者所言,有杂文的风格,幽默含蓄的趣味。尤其是马斌喜欢借助各种手势来辅佐  相似文献   

20.
我在资料室工作,经常读报,尤其爱读报纸的补白,也十分乐意为报纸写一些补白文章。纵观全国各地的报纸,新民晚报的补白最多,内容也比较丰富,古今中外、名人轶事、文体艺术、生活趣闻、情操礼仪等,无所不包,似可称为“报纸补白之首”。所谓“补白”,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即:“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为什么报纸需要补白,办报人乐于用它来调剂版面?我想,首先是报纸配上与新闻有关的补白,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扩大读者的视野;其次,补白能使读者在读报困乏时,换换“口味”,调剂精神。一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