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汉字作为世界上现今依旧沿用的最古老文字,因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而备受世人瞩目,更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在越来越重视继承传统文化的今天,加强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着重强调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是为了传承祖国五千年灿烂文化,让汉字在传承中更加熠熠生辉”.那么,究竟怎样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这一目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中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2.
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好地传承祖国五千年灿烂文化,让汉字在传承中更加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严整、大方、秀气、瑰丽等特点。写好汉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事情。但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成了人们办公、交往和联系的重要工具。因此,用手写字越来越被人们看淡,导致现在学生汉字写得让国人汗颜。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担负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在教学中,应该下大力气抓好学生的写字基本功,让每一个孩子都写一手漂亮字。为切实打好学生写字基础,提高学生写字功效,笔者现结合2011版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关于写字教学的论述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己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针对识字写字教学,应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做好继承与发扬。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古对今》为例,阐述借助识字写字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策略:借助诗文诵读,感知文化魅力;借助伴乐吟唱,体验文化意蕴;借助传统元素,彰显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5.
朱德海 《成才之路》2013,(35):32-33
汉字,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字的书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符号记录过程,也是一种艺术享受。《课标》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相似文献   

6.
王妍 《小学语文》2024,(1):33-36
在第一学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顶层设计上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用文化视域审视汉字教学。梳理识字与写字内容变化,了解造字思维的深意,丰富汉字学习的教学形态,将有效促进教师的汉字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汉字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汉字和汉字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形态,深刻的内涵,享誉世界语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语文教学绝不可忽视汉字教学。教育部曾先后出台《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不断强调在中小学开展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书写提升到很高的位置--“学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学习写毛笔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对加强汉字书写教学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力求将汉字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文化凭借包罗万象的广博和积淀千年的厚重,成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古老文明,它能传承至今,汉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居功至伟。作为与汉字文化最亲近、最一脉相承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在面临文化多元化冲击的今天,主动承担起引导青少年了解学习和继承发扬汉字文化的重任。本文就结合构字法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应用的行动研究,以小学识字写字课堂教学为基地,以构字法教学为主要策略,浅探汉字构字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有机融合的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蒯威 《江西教育》2014,(9):36-37
汉字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识字、写字就是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正所谓“人生聪明识字始”。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把识字作为低年级的教学任务,加上教学方法陈旧、机械重复,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益低下。  相似文献   

10.
倪翡斐 《上海教育》2013,(30):80-80
汉字是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传承的精髓。而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让学生从小规范使用汉字是对祖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因此,规范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黎淼 《湖南教育》2015,(2):33-34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识字与写字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好地传承祖国五千年灿烂文化,让汉字在传承中更加熠熠生辉"。但老师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还很欠缺,不懂而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某老师教学"王"字旁的案例。师:含有"王"字旁的字有哪些?生:珍、珠、玛、瑙、环、瑕、瑜、玫、瑰、玻、璃……师:这些字为什么都含"王"字旁呢?(生摇头)师:因为这些东西很珍贵,古时候只有王宫里才  相似文献   

12.
李银英 《亚太教育》2021,(2):132-133
汉字历经几千年的传承演变与积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必然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更要在言传身教中传承传统文化,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融入识字教学中,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3.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字的基础”。然而,在理解这“基础”时往往出现偏差,这反映在教学实践上就是有的教师为教学生识字而教识字,很少考虑识字的深层次问题——汉字的文化内涵。其实,汉字不仅是一种言语符号,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在识字过程中要让学生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所以不能只关注识字的数量与速度,还应注重中华文化的承传与熏陶。一、从文化视角实施识字教学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注重落实语文的工具性,汉字教学则两者兼顾之。近年来,汉字教学在初中阶段明显弱化小学阶段,汉字教学的比重明显不足。本文从初中语文汉字教学的现状入手,聚焦于学生、教师、环境三个方面,落实随文释字、语境识字、强化写字的教学目标,促进汉字学科建设,落实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池晓晶 《新教师》2019,(12):37-38
悠悠五千年,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经典文化?笔者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一、趣味识字,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博大精深,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汉字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6.
谢桂英 《天津教育》2021,(9):118-119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识字教学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通过识字教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既丰富了汉字教学内容,又发展了学生语文素养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文基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经验,对识字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识字、写字就是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正所谓“人生聪明识字始”.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把识字作为低年级的教学任务,加上教学方法陈旧、机械重复,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益低下.特级教师薛法根不仅在教学中适度地进行汉字教学,而且在传统识字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识字教学与汉字渊源、思维训练、识字方法等有机融合,大大提升了汉字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将汉字教育单列为一个教学领域,并且把常用术语"识字教学"改为"识字与写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之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小学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由此可见,识字写字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自古以来,汉字教学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衍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和途径,把快乐引进课堂,引进识字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意识和愿望,让学生学以致用,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快乐识字,快乐阅读.  相似文献   

20.
<正>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展现的是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凝聚着文字的魅力。汉字学习,是学生与母语学习的一次"亲密接触"。古语也有云:"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作为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璀璨令世人瞩目,但汉字情况的复杂性也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问题透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提倡用多种方法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