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21,(11):87-96
融媒时代下新闻媒体与聚合平台对新闻作品的版权效益差是两者冲突的根源。欧盟为此创设新闻出版者邻接权以促使聚合平台向新闻媒体付费的做法为我国学界广泛关注,但德国与西班牙的立法实践表明通过版权扩张恐难以实现保障新闻媒体版权收益的立法目标,亦可能造成我国著作权法体系内的重复保护。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解决新闻聚合纠纷能将排除于著作权客体的单纯事实消息纳入保护范畴,从方法论上看似更具周延性,但在法律适用层面却会造成著作权领域的不当扩张,与著作权法立法政策相抵触。在坚持利益平衡的理念下,著作权集中管理机制在应对大规模数字化版权危机上有其独特的制度优势,能够为聚合平台与新闻媒体构建高效合理的著作权利益再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
王素 《出版广角》2016,(15):60-62
从新闻媒体内部版权法律关系的角度可以将新闻作品分成职务新闻作品、法人新闻作品和个人作品等类型。目前,在新闻媒体内部围绕新闻作品的性质界定、权利归属与行使等问题存在权利博弈和利益关系失衡的现象,解决问题的对策包括调整新闻版权制度、合理发挥契约功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发表新闻时,如果该新闻涉及他人享有版权的作品,而版权人又反对媒体发表该作品,则新闻自由与版权发生冲突。学界大都主张新闻自由具有更高的价值,此时新闻自由构成对版权的限制。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它可能损害版权的激励机制,最终损害到新闻自由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一些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采取"曝噱头"的方法吸引公众眼球,这造成了媒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案例日益增多.本文从新闻媒体侵犯隐私权的原因入手,探析新闻传播与隐私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之道.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明确了单纯事实消息外的新闻作品性质,并将其归为特殊职务作品,该条款强化了体制性媒体在作品流转中的版权权利,然而多元主体参与创作的现实却可能淡化这一立法意图,口述新闻就是一例:从“作品中的行为”到基于独创性劳动的“创作作品的行为”,口述人有可能具有与记者平等的合作作者身份,在报道上署名更强化了这一身份的版权效力;口述人打破了记者—媒体的二元主体结构,拆解了新闻媒体基于特殊职务作品获得作品完整版权的期待,但新闻实践传统和公共属性又注定媒体难以与其达成委托约定。媒介融合语境下,多元主体参与的现象已变得常见。在未来版权的改革中,将新闻媒体视为作者的做法更有利于容纳这一主体格局,以平衡版权行使与新闻传播中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是目前各学科讨论的热门关键词,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新闻媒体的公共性一直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普遍认为,新闻媒体公共性的缺失是世界范围内的危机,但众多论述中却少有阐明何为新闻媒体的公共性.本文从公共性的界定出发,对公共性和媒体公共性进行了理论梳理,并通过对新闻媒体公共性属性的探讨,试图架构出其完整面貌.  相似文献   

7.
作权让新闻媒体又爱又恨。一方面,大众传媒大量地侵犯他人的作权,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就用”;另一方面,现行作权对大众传媒的作权益未给予应有的保护,“新闻无版权”成为许多媒体对他人的新闻作品免费采用的“护身符”。在传媒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偷章”之风引发了大量的诉讼。如何通过立法来激励大众传媒创造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保护其自身应有的权益,同时又能保障受众得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并平衡作、传播和普通大众三之间的利益,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8.
张帆  卫学莉 《出版广角》2016,(14):67-69
时事新闻具有不受版权法保护的合理性与受到保护的正当性,解决新闻版权问题要坚持利益平衡的原则.目前,我国新闻版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时事新闻的界定不明、对新闻媒体权利的弱保护和部分规则相互抵触等.新闻版权立法创新的举措有:明晰并且细化法律规定、赋予媒体优先传播权、对新闻开展分类保护以及建立新闻使用付酬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最近,公众人物与新闻记者之间发生的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制定专门的新闻传播法,保护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权.但是,在专门的法律出台之前,并非没有法律规范公众人物与新闻记者的行为.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不受侵犯.因此,如果公众人物认为自己的民事权利受到侵犯,完全可以依法维权.  相似文献   

10.
<正>面对新媒体时代愈演愈烈、习以为常的"抄袭"现象,在三起新闻侵权的道歉声中,版权问题又火了一把。既然烧起来了,就别让一场雪泼灭。今年1月,至少发生了三起新闻侵权道歉事件:界面说自己侵权了,总裁华威道歉,并"指责"网易、搜狐、凤凰、和讯、金融界、东方财富网等侵犯界面版权的行为。虽然略像软文,但华威隔天就发布了第二则致歉声明,他表示,界面无法保证不再犯侵权的错,但请所有人监督,一旦  相似文献   

11.
新闻舆论监督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普遍认为它是实现公众知情权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但是,随着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日渐推崇,新闻媒体也屡屡以侵犯他人隐私权被推上法庭,人们一方面对新闻界揭穿克林顿“绯闻案”而拍案叫绝;一方面又为英国戴安娜王妃为避“狗仔队”追逐香消玉殒而震惊。这种保护公民隐私权与新闻媒体的社会使命的冲突,使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得不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韦俊虹 《新闻界》2006,(3):102-103
近年来,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不断发展的同时,新闻媒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频频发生,新闻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得到极大关注。对于新闻舆论监督而言,尚缺乏国家法律的有力支持和规制。而名誉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立法、司法实践上,都已很成熟。法律对新闻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的不平  相似文献   

13.
现在,民生新闻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版块.此类新闻也许并没有非常抢眼的内容或者图片,但它却改变了长期以来大众媒体并没有以"大众"为主角的做法,它"以民为本",让新闻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这道"菜"?  相似文献   

14.
王亚明 《新闻实践》2007,(10):10-11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宣传的第一要务,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然选择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是媒体本身的基本属性之一。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新闻媒体没有自己的政治倾向、不在新闻传播中维护自己认定的舆论导向的。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纯客观"的新闻媒体,任何一家新闻媒体只要它做新闻,就必然有自己选择新  相似文献   

15.
遭遇假新闻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不容避讳的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报道也不时出现,并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传播这则假新闻的"话筒"--  相似文献   

16.
<正>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不仅使新闻工作失去了职业生涯,同时也严重破坏和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更严重的是破坏和影响了新闻媒体履行党和政府新闻宣传的职能作用。一、新闻报道的"失实新闻""失实新闻"与"假新闻"有所不同,那么何为"失实新闻"呢?所谓"失实新闻"是指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也就是说对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真相而形成的新闻。近年来,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失实新闻"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各新闻媒体也越来越多的对政府和社会实施新闻监督。而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有的舆论监督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进问题解决,产生了良好效果;有的却如泥牛入海,悄无声息;还有的不仅没有起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发挥强大的舆论监督职能,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具有重大的意义,往往一个优秀的策划可以迅速提升新闻的传播影响力形成巨大的舆论效应,引起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持续而强烈的关注。而在新闻策划过程中,也需要把握一些技巧和要领来更好的进行新闻策划,即好的创新"点子"以凸显新闻报道之价值。  相似文献   

19.
蔡军 《中国出版》2013,(10):50-54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侵犯版权的犯罪表现出新的特征:犯罪主体具有广泛性,犯罪客体具有无形性,犯罪行为新型化,犯罪目的具有不明确性。侵犯版权犯罪的这些新特点,对我国版权的刑法保护带来了诸多冲击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应当确立版权人"权利优位"的刑法理念;另一方面应适当扩展侵犯版权犯罪的犯罪圈,完善犯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20.
会议往往是展示企业发展的"窗口",尤其对于服务于企业的新闻媒体而言,对会议的报道非常重要,会议新闻可谓是大有写头.然而跑过一段时间会议新闻的记者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却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掉进了固定模式的框框内,不知如何去创新,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价值、最吸引读者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