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本文主要对苗族鼓舞的起源、形式、特点和节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苗族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是了解与认识湘西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湘西苗族鼓舞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任务,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并建立制度化的保障机制,通过恰当处理民族旅游与苗鼓艺术的关系、建立政府行为与苗族鼓舞的互动模式,最终达到保护与开发湘西苗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黔东南苗族鼓舞文化的体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有着丰厚的苗族鼓舞文化,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笔者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视角对黔东南具有代表性的木鼓舞、铜鼓舞和踩鼓舞的体育功能进行研究;对苗族鼓舞的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大众广适、社交等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3,(A3):24-25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传播民族文化,娱乐身心,并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旨在将湘西苗族鼓舞特有的艺术魅力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流传于湘西苗族人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其文化艺术价值也开始变得愈发不可估量。其在表演形式、基本动作、步伐、鼓点节奏和打法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苗族鼓舞在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同时,正从生活逐渐走上舞台。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剑河县大稿午村苗族原生态水鼓舞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黔东南剑河县大稿午村苗族水鼓舞越来越频繁地走上表演舞台并因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而声名远播.本文在充分的实地考察前提下,对植根于农耕文化背景中的大稿午村苗族水鼓舞的起源、原初形态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考,以期更好地把握水鼓舞历史演进过程,进而促进苗族水鼓舞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湘西苗族鼓舞的历史考察与分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鼓、舞的形式描绘人们的生活、精神,声声不息的鼓点舞步千百年来传承着苗乡的风土人情。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湘西苗族鼓舞进行了历史学分析,考察其起源、近现代发展轨迹,对苗族鼓舞分类、节奏特征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最后提出苗族鼓舞的现代化发展思路与措施,为这一古老文化在旅游产业经济运作中得以延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苗族历史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纵跨数千年历史,横越数千里地域。千百年的征战,千百里路的迁徙。先由北而南,后由东南而西南。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形成了苗族社会普遍存在的“迁徙文化”。长时期大幅度的全族性迁徙,使苗族社会及文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今天苗族支系众多、方言差别大、服饰类型多样化等原因造成苗族文化系统建构因素庞杂的历史特质。  相似文献   

9.
民歌是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珍贵的历史记忆,笔者2913年9月至2015年6月期间多次赴贵州省台江地区苗寨对该地苗族民歌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包括台江地区苗族聚居地的历史、地理、习俗、信仰、文化生态以及当地人固有的文化观念、审美心理进行多维度的观察,对贵州台江地区苗族民歌的功能、文化特质、发展趋势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在当代多元语境下,对贵州台江地区苗族现存民歌进行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考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水鼓舞最初起源于苗族,借助于苗寨中代表着平安的水以及寓意着吉祥的鼓,用以祈求本族所有人的平安健康,散发着其特有的魅力。文章以苗族水鼓舞为视角,探索原生态舞蹈的艺术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探索最原始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庆鼓堂活动是城步苗族民间的一种庆典仪式活动,也是一种祭祀活动,它借助于宗教的名义和特殊的祭祀形式来达到苗家人祈盼苗家年年岁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富贵平安的目的。为便于人们对苗族庆鼓堂庆典仪式的初步了解,文章拟从庆鼓堂的产生、庆鼓堂的表现形式、庆鼓堂的社会价值等三个方面做一些初略的探讨、概述,希望更多的人对城步苗族民间祭祀风俗有一个初浅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清中后期乾嘉苗民起义之后,清朝统治者重新调整了治理湘西苗疆的策略,采取了"以苗治苗"的民族政策,在湘西苗疆实施了"苗官制"。"苗官制"的诞生,冲击了苗族基层社会具有明显原始残余的传统组织制度,削弱了苗族社会宗族、亲族体系的合力,缓和了苗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湘西苗疆苗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彭水苗歌文化衰微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在近10年持续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苗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布迪厄的文化传承振兴理论提出促进苗族乡村文化精英再生产、创设多元苗歌文化情境教育、建立乡村文化精英引领的多元共治的苗歌文化振兴格局等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4.
苗族腊烟传统文化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已被大多数苗族群众遗忘了。文章结合云南省文山州苗族腊烟传统文化的来历、栽培、配制、制作、功效、抽吸方法和腊烟礼仪象征方面进行简单阐述。目的是让人们了解苗族腊烟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苗莉为邢台文坛有成就的女性散文作家,她的散文充满了"情"味,亲情、友情,对祖国河山之情,对人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空灵、柔软、细腻,如云似水,如歌如泣.她的写法是传统的,却创造了优美的散文意境,其散文的可贵,在于她写了人性、人生,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她的特点是把散文的意境美和人性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并融入了多种文化因素,因此其族源问题也显得十分复杂。目前主要有青藏高原说、土著说、四川大渡河畔说、南京说等几种观点。从民族的概念和特征的整体观念出发,作者认为哈尼族族源的主流出自氐羌,赞同南迁说。  相似文献   

17.
苗族文化的形成与其不断的迁徙有很大的关系。而迁徙的原因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压迫外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的社会经济文化类型是介于农耕和游牧之间—“既耕且游” ,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远在五千多年前,以女娲、蚩尤为首的苗族先民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开创了璀璨的三苗文化,从此,苗族先民文化和中华文化开始了水乳交融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民族自我认同的方式多种多样,其语言、历史、宗教等都可以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要素,在湘西苗族社会中,苗歌也成为苗族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本文通过对湖南湘西古丈县翁草村湘西苗歌的研究,力图揭示湘西苗族是如何通过苗歌来实现民族认同的。主要从民族意识,认知结构,民族群体人格,民族社会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