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瑚 《新闻大学》2007,4(1):44-50
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近代报刊的诞生与初步发展阶段(1815年至1895年),第二阶段为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的日趋兴旺与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阶段(1895年至1927年),第三阶段为两极新闻事业的出现与发展阶段(1927年至1949年),第四阶段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并对前三个历史阶段即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相似文献   

2.
从宁波近代报刊的发展历史出发,运用文献调查法分析近代报刊的存佚现状,提出近代地方文献保护、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近代宁波人从上海开始到宁波本土的一系列早期自办报刊活动,分析了近代宁波早期自办报刊活动所体现出的宁波近代化的特点,指出宁波人早期的自办报刊活动是宁波自觉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最激变的一百年中,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并存,资本主义经济与自然经济并存,各种政治思想不断更替,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整个中国陵谷沧桑,社会变迁跌宕起伏。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产生并发展,完成了从近代报刊向现代报刊的过渡。本文选取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对我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做一个梳理,旨在分析近代社会变迁语境下报纸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近代报刊的历史进程出发,论述近代宁波报刊的价值,运用文献调查法分析近代报刊的存佚现状,提出近代珍贵地方文献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钱俊 《图书与情报》2014,(1):140-144
宁波帮是中国近代工商史上一个重要的商帮群体,其社会贡献和历史成就不容小觑。文章以宁波帮百年发展历史为轴线,介绍了其经久不衰的原因和精神内核,并通过对以丰富陈列展示宁波帮风云历史的宁波帮博物馆的结构藏品介绍,得出宁波帮博物馆即是宁波帮的精神家园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新闻事业也是由56个民族的新闻事业共同组成的,55个少数民族的新闻事业,和整个中国的新闻事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整个中华民族新闻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新闻史上,少数民族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世纪初以来,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相继问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少数民族文字报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族新闻事业空前繁荣,迎来了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春天。到1994年,全国已有17种少数民族文字的91家报纸和用11种民族文字出版的150多家期刊,出版发行地点遍及我国各个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8.
宁波是我国有着七千年古老文明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鸦片战争后成为最早通商口岸之一。1854年,出版了由外籍传教士创办的宁波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中外新报》,它比上海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57年)早了整整三年。此后在宁波又创办了《甬报》、《德商甬报》等外籍报刊,均各有特色。虽然宁波近代外籍报刊在规模与影响上不能与上海、香港、广州相比,但也有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地方,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斗争成为时代的中心,随着斗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步成为思想战线的主流,由此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革命报刊的大量创办,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现,新闻工作发生了重要改革,是这个时期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因此五四时期也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重要的转变时期。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1997年以前包括现今的重庆市)历来是我国人口密集的一个大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我国的近现代历史上,四川虽然深处内地,却屡屡成为影响全国、举足轻重的地区.辛亥革命前夜的四川保路运动,20年代前后长期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中国的大后方,都使四川在全国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这一切,也使四川报刊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份.自1897年四川出现近代报刊,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四川报刊的发展和演变,纷繁多彩,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史料.各种报刊的新旧更迭、存亡兴衰,自然是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并不是与新闻事业同步产生的,而是新闻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的背景就在于新闻事业的主导者需要表达自己的声音,阐明一定的主张。当这种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评论就应运而生了。新闻评论最早是出现在报刊上的。因为报刊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新闻载体。它一出现就呈现出态度的鲜明、主张的明确、现实的针对性强等特点。在早期政论报纸时期,新闻评论成为报刊最主要的文章,也是办报人最重视的文章。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轫时期,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在创刊号上直言,“在像广州这么小的社会再办…  相似文献   

12.
文章梳理了辛亥革命时期浙江进步报人在省内(杭州、宁波、绍兴、金华、湖州)、省外(上海)和海外(东京)的主要报刊活动,并总结该时期浙江进步报人及其报刊活动的特点为激进、业务创新多、群体规模和影响力大。这些报刊活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运动,还丰富并发展了我国的新闻事业史,也为民国新闻业奠定了基础。文章最后还指出,当时进步报人的报刊思想中存在着较浓的工具理性色彩及一定的狭隘地域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宁波国统区每况愈下的新闻业和浙东游击根据地坚持斗争的报刊事业,同时也分析了宁波国统区的新闻界为争取光明的前途如何进行"反蒋"新闻斗争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我国的新闻事业源远流长,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上新闻业资格最老的国家。而岭南,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又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我国近代化报刊的孕育、诞生和成长、发展,都和岭南地区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化报刊和最早的一批日报中,就有不少是在岭南这块国土上诞生落地的,可谓近代中国报刊“始作俑者”乃岭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程曼丽博土的研究成果证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近代报纸、19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的葡文周报《蜜蜂华报》,它虽然一共才出了67期,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但却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报纸,  相似文献   

15.
香港、上海,我国新闻事业最发达的两个沿海城市,一百多年前也是近代新闻事业首先萌芽、繁荣的地方。比较研究这两个城市当时的报刊情况,对于探索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不无益处。一、近代新闻事业的形成当在19世纪40—70年代  相似文献   

16.
郑保卫 《青年记者》2023,(23):50-58
本文系统梳理了毛泽东一生报刊活动的主要经历,指出毛泽东的报刊活动为成就其革命一生的宏伟事业、奠定其新闻思想的实践基础、培育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历史传统、推动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中国化发展,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和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新闻学者不承认新闻媒介有阶级的耳目喉舌功能,强调它只是新闻传播工具,即新闻传播媒介。工具、媒介英文为一个词MEDIA。其任务是满足读者的知情权的需要。 事实真是这样吗? 我们考察西方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对此得出正确的回答。 近代新闻事业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十六世纪西欧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商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是美国政党报刊论战最激烈的时期,两派报刊相互诽谤谩骂并进行人身攻击,这个时期被美国新闻史学家称为"新闻事业的黑暗时期"。然而,这种报刊论战对新闻业的贡献不可小觑:催生了专业化编辑;产生了社论;进一步提高了编辑的政治意识和记者的参政兴趣,深化了对新闻自由的认识,从而促进了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1927年北伐军到达郑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在河南建立其统治的10年,河南新闻事业在此时期,继续有所发展,其间可分为冯玉祥统治与蒋介石统治两个阶段。 一、冯玉祥主持豫政时期 1927年春,冯玉祥率国民军联军自陕西出潼关东进,响应北伐。5月与武汉北伐军会师郑州,把张作霖的奉系势力赶出了河南。6月,冯氏到达开封,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一时军阀统治时期的汴郑各报刊通讯社均告停刊。省政府将《新中州报》接收,改出《河南民报》,作为自己的机关报。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宣传处在郑州出版了《革命军人朝报》。随后,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改组成立,也出版了机关报《新中华日报》。与这三家报纸同时,还创办有三个通讯社,即同《河南民报》一起的中州通讯社;《革命军人朝报》附设的中华通讯社;和《新中华日报》同属国民党河南省党部的河南通讯社。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从事传播基督教活动,但是迫于我国的禁教现实,传教士采取了"报刊辅教"的新型传教模式。这一举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