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本是我国古代军事上的一种战术方法,史载:西汉刘邦派韩信率兵攻打项羽军营,当时进军路线只有两条,一条是栈道,已遭毁坏,一条是陈仓古道,狭窄险峻,不宜进退。项羽认为汉军必然先修栈道,然后进军,于是派重兵严密把守栈道。不料韩信足智多谋,一面派兵大张旗鼓地明修栈道,以迷惑对方,一面亲自率  相似文献   

2.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本是我国古代军事上的一种战术方法,史载:西汉刘邦派韩信率兵攻打项羽军营,当时进军路线只有两条,一条是栈道,已遭毁坏,一条是陈仓古道,狭窄险峻,不宜进退。项羽认为汉军必然先修栈道,然后进军,于是派  相似文献   

3.
【读音】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出处】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将要从汉中出兵攻打项羽时,故意明里大张旗鼓地修筑栈道,以迷惑对方,暗中却绕道攻打陈仓,取得了胜利。后来,由这个故事演绎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相似文献   

4.
暗渡陈仓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攻下咸阳,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管辖巴、蜀、汉中。刘邦在前去汉中(自己的封地)的途中,把木料修成的栈道烧绝了,向项羽表示无意东归与之争夺天下。但后来刘邦利用韩信计,偷偷地从故道返回,暗中进兵陈仓,袭击雍王章邯,并东到咸阳,占领了陇西、北地、上郡。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释义:比喻制造假象迷惑别人,来达到某种目的。也指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前秦主苻坚亲率大军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两岸对峙。一天,苻坚带领苻融等将领,登上城头,亲自察看淝水东岸晋军的动静。但见东面岸旁晋兵持刀…  相似文献   

5.
暗度陈仓     
两千多年前,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都想夺取天下,可是,刘邦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还比不过项羽,只好按捺下自己的野心,听从项羽的命令,带兵去汉中。刘邦为了让项羽放心,还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放火烧了汉中连接中原的惟一通道——长达100公里的栈道。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206年,项羽依仗其军事优势,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有秦南阳郡、东郡、颍川郡、泗水郡、郯(东海)郡、会稽郡、陈郡、薛郡和砀郡等地。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楚汉战争中失败,自刎鸟江。项羽依据“霸天下而臣诸侯”的思想和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实行全面分封。分封各派势力的代表人物十八人为王。他们是:汉王刘邦,领有秦巴郡、蜀郡和汉中郡,都南郑(今陕西汉中东),经过四年多的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1年称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是为汉高祖。雍王章邯,领有秦陇西郡、北地郡和内史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节选者加上的题目.“本纪”本是按照年月先后记载帝王的一生事迹的.项羽并没有称帝,但司马迁认为,自秦亡以后,政令由羽出,权威同皇帝一样,所以为项羽作本纪.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发动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势如疾风暴雨,使秦王朝土崩瓦解.起义军发展过程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秦的小吏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也都混入义军,成为陈、吴的部属.陈胜、吴广失败后,刘邦和项羽尽量发展个人势力,借义军力量攻秦.公元前二○七年,项羽在鉅鹿(今河北平乡)大战中,消灭了秦主力章邯部,第二年即领兵西上,直趋秦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刘邦获秦都后退兵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当项羽得知刘邦这消息,便怒破函谷关,率四十万大军抵咸阳附近的鸿门.项羽又得知  相似文献   

8.
“四面楚歌”的故事 秦王朝灭亡后,有两支势力争夺统治权,一支由项羽率领,一支由刘邦率领,刘邦和项羽的生死决战发生在一个叫垓下的地方(在今安徽境内),在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刘邦的军队包围了项羽和他的军队。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是公元前206年项羽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和一般宴会不同的是,它是王的宴,它盛大,它暗藏杀机。在此之前,项羽杀宋义,夺军权,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杀王离,败章邯,灭了秦的主力,成为诸侯军的总盟主,统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打完了决定秦朝灭亡的巨鹿之战后,各路诸侯对项羽无不顶礼膜拜,惟独刘邦,不仅没有"膝行而前",甘居臣工,而且还要封锁函谷关做关中王,公开拒绝项羽入关。刘邦此举并无过错,因为刘、项分兵进击之前曾在楚王前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但是,历史从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4,(4):18-18
正隐忍往往能促成很多事情,小心思即大谋。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为了迷惑项羽,他烧毁了来汉中时的栈道,做出一门心思当汉中王的样子。汉中盆地是汉江上游最大的盆地,沃野千里之乡。上天赐给了刘邦囤粮练兵的机会。时机成熟,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经过钜鹿激战,歼灭秦军主力,威名大振,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而此时刘邦已捷足先登进入关内,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面对着轻松窃取胜利果实的刘邦,项羽焉能甘心?而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望气”进一步激怒了项羽,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但是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至鸿门“道歉”,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杀刘”暗示不予理会,对项伯的公然“护刘”熟视无睹,对樊哙的闯帐虽怒斥却又礼遇有加,对提供情报的曹无伤轻易出卖,对刘邦的借故逃脱毫不在意。  相似文献   

12.
先听喳喳讲故事~西楚霸王的故事其实是这样子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苦战5年,刘邦逐渐占势优势,公元前203年底,项羽军队遭刘邦军队围攻于垓下,在四面楚歌下,项羽军队人心涣散。大  相似文献   

13.
洪方煜 《高中生》2008,(2):36-37
【材料呈现】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以掩护刘邦。"鸿门宴"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相似文献   

14.
背景链接 这里节选的故事背景是秦末天下纷乱,群雄争霸。最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决战,长达四年,史称“楚汉相争”。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却得不到重用,后来经丞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相似文献   

15.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材《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选文之叙事,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与项羽暗通款曲开始。对照《项羽本纪》,选文前尚有关涉“鸿门宴”背景的少许文字: 《楚军》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下称“引文”) 引文清楚地记载,鸿门宴前,刘邦派兵“守关”、项羽率军“击关”,双方曾有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笔者认为,割断“函关之战”和“鸿门之宴”的内在联系,将引文一刀砍掉,既模糊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掐断了作者叙事的脉络。 应当看到,引文是交待刘邦鸿门“谢罪”原因的重要笔墨。  相似文献   

17.
刘邦经过几年征战,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他的身边有一个丞相,名叫王陵。说起王陵,还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呢。王陵是刘邦的同乡,原先王陵在沛县是个富户,论乡亲辈,刘邦还称王陵为兄呢!刘邦在家乡揭竿而起的时候,王陵也聚集乡党,带领数千人起事,并占领了河南重镇  相似文献   

18.
刘邦经过几年征战,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他的身边有一个丞相,名叫王陵。说起王陵,还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呢。王陵是刘邦的同乡,原先王陵在沛县是个富户,论乡亲辈,刘邦还称正陵为兄呢!刘邦在家乡揭竿而起的时候,王陵也聚集乡党,带领数千人起事,并占领了河南重镇南阳。因为刘邦势力强大,再加上老乡之谊,王陵便率军归属刘邦。  相似文献   

19.
项羽:不以成败论英雄 [素材回放]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项羽系出名门,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曾在叔父项梁的辅导下读书、习武,他少有大志,志向远大,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但有“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末随叔父起义,击破章邯、  相似文献   

20.
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获得天下,项羽乌江自刎而告终。造成这种弱者胜、强者败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鸿门宴可算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件。 本来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和范增的劝说后,已下定决心利用鸿门宴铲除刘邦。可是当他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攻之,不义也”,立刻改变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由此,项羽寡谋轻信的性格可见一斑。 而刘邦来到鸿门后,觉察气氛不对,便马上抓住项羽的心理特点,说自己与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胞,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竭力地跟项羽套近乎,并极力迎合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项羽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