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梅 《新闻界》2012,(3):54-57
网络舆论传播中极易产生"蝴蝶效应",诸多难以预测的变量因素大大增加了对网络舆论的调控难度。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政府部门、传统媒体及网民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进行探讨,寻求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网络舆论产生、形成、传播的场所与环境,归纳了网络舆论场理论的演变过程,力图通过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舆论波"和"蝴蝶效应"等理论对网络舆论场中舆论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在作为公共领域的互联网领域中的对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主观反映,是网民意见、态度及其情绪在网络上的集中体现.网络舆论对网络空间所产生的势能不断增大,已经不容小觑,因而对于网络舆论的研究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3年以来,网络舆论反转在国内成为热点. 网络舆论反转中的四种大众心理效应 1.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蝴蝶效应论”:“巴西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将会掀起一场龙卷风.”意指一个微小的初始变动条件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是对网络舆论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一种隐喻.  相似文献   

4.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应对不当,很容易引起"蝴蝶效应",即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可能引发一个大的舆论风暴,把当事人或相关单位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面对全新的网络平台与舆论环境,要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特点,把握传播规律,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经历了网络门户、社交网络及移动和私密化三个时代,并基于复杂性和网络舆论蝴蝶效应视角,对不同时期网络舆情生成特点予以分析,三个时代分别对应信息发布、舆论传播和社会动员;最后从复杂性这一网络舆情的根本特征出发,提出从宏观层面对网络舆情事件引发危机的综合治理措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技术与安全、国际与国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传播不断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从"匿名"者成长为"公民",群体的"智慧"取代个体的"狂欢",已经成为新的网络特征和网络发展的必然力量,这也是博客对社会影响方式的一种转变."公民"需要合理发声的公共舆论平台,并通过这一平台的理性互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向上的推动力量.尽管理性和非理性的声音、形象还将继续在网络中共存...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怀旧》,借"长毛且至"这一信息传播产生的"蝴蝶效应",描绘了一幅传播场中的浮世绘。信息发布者具有魔弹功能,受众则成为应声而倒的靶子;受众因对信息怀有恐怖的想象,促使了社会熵情的形成;社会秩序恢复后,在"被看/看"沉默的螺旋效应中,鲁迅又融入了对国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怀旧>,借"长毛且至"这一信息传播产生的"蝴蝶效应",描绘了一幅传播场中的浮世绘.信息发布者具有魔弹功能,受众则成为应声而倒的靶子;受众因对信息怀有恐怖的想象,促使了社会熵情的形成;社会秩序恢复后,在"被看/看"沉V,的螺旋效应中,鲁迅又融入了对国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档高收视率的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舆论认为<非诚勿扰>过度宣扬和渲染"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流相悖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内容进行具体解析,得出<非诚勿扰>系列负面评价的产生是"蝴蝶效应"在电视传播过程中的体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电视媒体在传播与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如何避免"蝴蝶效应"的发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袁丽媛 《新闻世界》2010,(11):194-195
"网络暴民"是近几年网络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从虚拟空间的攻击谩骂延伸到现实中的暴力行动,与"网络暴民"相关的负面舆论激起了人们关于虚拟社会、个人隐私以及网络媒体的理论反思,"网络暴民"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包括匿名传播的媒介环境、经济利益的现实驱使、网络监管力度的不足以及虚拟人格和"群体极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传播的不断丰富,只要突发事件一发生,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进行传播,在不同的领域范围内得到扩散,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蝴蝶效应"特征来,本文针对新媒体传播中"蝴蝶效应"的形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相关部门积极准备以便应对不确定性,进而增强"蝴蝶效应"产生的积极影响,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新媒体传播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改变了传播环境中的基本规则,新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使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判断和关联发生了显著变化,网络舆论环境也因此更加复杂.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网络舆论引导者在发布信息、阐明真相、寻求沟通的过程中,只有客观认识互联网逻辑的复杂性,寻求、激活并整合网络中的关系元素,有效运用多种合力,才能使舆论引导产生实效.  相似文献   

13.
相对传统媒介环境,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互动性和隐匿性促使一个全新的"网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的诞生.而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网络舆论构建中来.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3,(19):42-45
网络谣言基于网络这种工具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传播形态,传播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经过参与者的加工、评价、提出意见,于是完成了舆论的畸变。网络谣言舆论并不是在评价社会事实本身,而是在评价通过谣言所负载的社会信息。由于谣言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一定指向某一社会事件,因此,网络谣言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5.
高校网络论坛(BBS)中的"舆论领袖"是大学生网民中的"意见领袖",是网络舆论形成集传播的重要信息集合点.本研究在聚类分析得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以实证得方法,对"交大发展论坛"版面中的虚拟群体成员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出"舆论领袖",并对其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建立了"虚拟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16.
彭榕 《编辑之友》2016,(9):65-68
网络舆论始于典型性的网络议题,普通网民在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用“小力量”汇聚了“大能量”;在典型网络议题产生、网络舆论发展、网络舆论诱发网民现实行为等不同阶段,网民的同群效应起重要作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蔽性及网络社交媒体的“熟人传播”特征,是网民同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欧阳霞 《青年记者》2012,(24):39-40
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传播的新时代,言论和新闻自由切实走向了每一个公民,公民运用网络媒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及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民主的同时,也为网络多数人暴政、网络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澜 《新闻世界》2011,(9):119-120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平等的和去中心化的话语空间,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舆论形成和以往大不相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螺旋”产生的效应逐步弱化,不太可能会出现舆论一边倒,取而代之是沉默中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少数人的意见演变为多数人认可的舆论,甚至消除“优势”意见缓慢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历经廿载,互联网从信息传播工具演变为集信息发布、交互、利用、交易于一体的信息平台,网络构成了当前社会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虚拟空间"演变为具有独立结构、形态和文化特征的"网络社会",并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相互砥砺,成为推动现实社会变革、解构和重塑的重要力量。作者提出"从网络传播研究到互联网研究",旨在打破传统学科对新兴事物的认识局限,致力于围绕互联网自身特征和特殊问题构建理论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犹如一把"双刃剑",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出现与发展的必然性和进步意义,又要对不良网络舆论产生的负面作用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切实做好对网络舆论的规范、调控和引导工作,以实现网络舆论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