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2021年8月17日,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怀着满腔的热情,肩负着档案人留存冬奥历史、服务冬奥筹办的光荣使命来到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集中办公点报到,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茫然到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2.
孙璇 《新闻三昧》2003,(11):6-8
10月17日,晚上20:00,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上空的天黑压压的,地上则刮着凛冽的寒风。而刚刚结束“神舟”五号发射及后续新闻采访的我和同事侯恕望(摄影记者)乘坐的那辆车,却在无垠的沙漠里打着“圈圈”——我们迷路了。  相似文献   

3.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作为一个新闻爱好者,第一次举起相机拍新闻照片,没想到在省级党报《河南日报》(2005年5月18日)和《河南日报·农村版》(2005年5月17日)上了两个头版,这虽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拍新闻照片要有“三心二意”,才能拍出好的新闻照片来。“三心”即细心、耐心和信心;“二意”即吃透“党意”和“民意”。2005年5月15日是伊川县白沙乡集会时间,笔者外出时发现在白沙乡农村信用社的大厅里人山人海取款的情景,这使我想起前几天母亲拿的一个信用社的存折,存折的“注释”项为“粮补”。母亲还高兴地对我说,现在…  相似文献   

4.
周确 《新闻传播》2004,(6):35-35
至4月19日,我到达墨西哥整整10天了。这十天,将其与我人生中的多数快节奏时段比,如同度过10载岁月!因为在这240个小时里,我面对了许许多多或新鲜、或生僻或与以往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事物及人物。在这之前,我也非孤陋寡闻者——本人曾是个走过十几个国家地皮的人——可这10天的所见、所闻、所思,仍让我眼球、耳朵“酸痛”,大脑紧张!  相似文献   

5.
我的《“真抓”与“假抓”》一文,写作于2001年2月17日,发表于2001年4月11日的《河北日报》上。虽然自己已经给报刊写了20多年的言论和杂文,虽然此前也获过几十次这样那样的奖项,但这次能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小县城的基层作者来说,确实是个意外的惊喜。什么叫好的言论?我曾作过这样  相似文献   

6.
看到3月25日央视4套《山东"狼患"8天7次伤人》这则新闻时,我虚惊了一场,山东有17个地市,莫非都有"狼患"?耐心看完,才发现"狼患"均发生在枣庄市。把发生在枣庄一地的事件,冠之以山东省,明显夸大了地域范围。  相似文献   

7.
记者部落     
他17年如一日扎根一线、紧盯前沿,对新闻精品执著追求;他17年间四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三年内两获一等奖。在荣誉面前,他谦虚地说:"是大众日报社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养育了我,给了我创作新闻精品的能力和机会。"本期"传媒骄子"关注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齐淮东。  相似文献   

8.
西北人说,胡杨树只能灿烂十几天。我刚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时候,胡杨树才由青翠转金黄,而离开的时候,胡杨叶已经大片大片凋落了。如今,每当别人提到,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乘坐“神舟”五号飞入浩瀚宇宙时,不知怎的,在我的脑海里,飞天的那一幕总是以一片片胡杨林金色璀璨的光芒为背景。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酒泉的17天,我不仅看到了胡杨树最美的季节,还看到了中国人第一次挣脱地心引力飞向太空那历史性的时刻。这里,我以参与“神舟”五号报道的一名特派记者的角度,回顾分析上海媒体此次报道的表现。争机会:“上海军团”聚集酒…  相似文献   

9.
屈指算来,《军事记者》几乎伴随我度过了17个军营岁月,给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鲜活的色彩,领我参加了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学习,教我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使我不断成长进步,取得一项又一项可喜的成绩,给我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1989年乍暖还寒的早春季节,我带着童年的梦想走进蓝色的军营。1990年的一天,当连队文书的我在拾掇储藏室里的东西时,偶然发现副连长薛学祥用废旧弹药箱改钉的“书箱”里有好几本《新闻与成才》杂志(《军事记者》杂志的前身)。对于喜欢写作的我来说,就像久旱的庄稼盼来了甘露一样,如获至宝,我当即如饥似…  相似文献   

10.
张广友 《传媒》2000,(8):23-25
在我30多年记者生涯里,所采访的重大事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1976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 当时,我在新华社总社当机动记者。地震发生后,我是首批于当天到达唐山地震现场的记者之一。第二次地震(7.1级)发生时,我就在唐山市内。从那以后,直到毛泽东主席逝世前夕(9月8日)的50多天中,我一直是在  相似文献   

11.
季嘉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前不久翻看今年以来的《军事记者》时,勾起了我对步入新闻这一行的回忆。我在军校是学雷达专业的,后来改行当了两年指导员,接茬儿就搞起了教育,跨进新闻这一行,完全是个偶然。记得是1988年初,我在旅政治部当教育干事,当时科里的新闻干事探家了,科长跟我说:“小季,你兼管一下新闻工作。”我琢磨了半天———“管一下”,怎么“管”?还是先“干一下”再说吧。可到真要“干”的时候,才发现我对新闻一窍不通。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新闻这个“花轿”。第二天,我突击看完了一本关于新闻基础知识的书,第三天就…  相似文献   

12.
多思出好稿     
记得初学写作时,我的座右铭就是多写多练,只有多写稿才能多上稿,也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多写多练,有时甚至一天就写好几篇。看到不久报纸刊登的几个小“豆腐块”,我为自己的“多产”暗暗高兴。  相似文献   

13.
朱文才 《军事记者》2007,(11):66-66
一天傍晚,我和几名战友围在一起聊天。战友们听说我的一篇稿件获得军区报纸好新闻三等奖,都投来羡慕的眼光,问我写新闻有啥感受。战  相似文献   

14.
虎年隆冬,无雪的北京多了些许干冷。进入腊月的一天,室外寒风年隆冬,无雪的北京多了些许干冷。进入腊月的一天,室外寒风凛冽,而我的心里却顿生一股暖意。这天上午,人民武警报社时任社长黄秋生,副社长赵剑平一行,提前来我家里拜年。大家围坐一起,品茶聊天,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5.
和杜耀峰社长见面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的9点多了,当我正准备表达歉意时,他却说这是他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刻,看着我脸上的愕然,他解释道:“熬夜写稿习惯了。”  相似文献   

16.
“剑虎,你的文章又发表啦!”每当我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身边的战友高兴地向我祝贺时,我就会想起我的老政委吴谋同志。2003年是我在广空某偏僻高山雷达站里当兵的第三个年头。一天,从没有发表过文章的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空军报社寄了一篇小散文,没想到竟然登出来了,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时任团政委的吴谋看到后,亲自打电话给我,鼓励我要多学习多练笔。我当时的心情就像喝了蜜一样甜。不久后的一天,一纸调令突然把我从雷达站调到了位于市区的团机关宣传股工作。事后,我才得知,宣传股电影组有个空缺的岗位,是吴政委亲自协调有关部门把我调来…  相似文献   

17.
女儿刚上学时,因为离学校远,我总催她快点起床,上学别迟到。一天,她对我说,妈妈,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小狗叫阿黑,一天晚上,主人对阿黑说,明天咱们早点起,一起去打猎。第二天早晨阿黑5点就起来了,等着主人,但太阳都老高了,主人才起来,急急忙忙收拾东西。阿黑因为起得太早,  相似文献   

18.
彭东 《青年记者》2008,(13):79-80
从5月13日抵达灾区一线,到5月29日回济南,我在灾区度过了终身难忘的17天。在这17天中,我每时每刻都被一种力量所牵引着,都被一种真情所感染着,这种力量就是血脉相连的力量,这种真情就是人性光芒所照耀出的真情。  相似文献   

19.
刘庆鹰 《新闻窗》2010,(5):10-11
2006年12月的一天上午.天气出奇的冷,袁俊推开办公室的门进来了,她笑盈盈的脸上春意盎然,举止言谈沉着大方:“老师,我是黔西南日报的袁俊.你们请提问吧!”好潇洒!好自信!我和另两位评委对视一笑,给她出了道题:“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有区别吗?”她略为沉思,粲然一笑:“有,有区别,当然有区别。新闻策划是新闻事件发生后怎么样把它报道好。  相似文献   

20.
杨帅  杨顺初 《新闻界》2004,(1):24-25
我躺了二个半月之后,元月15日,在我二十八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奇迹般地坐了起来,当护工用轮椅把我推出病房来到父母为我准备好的生日宴会上时,康复中心的陈亚伟主任和中央电视台的闫绍纲编导给我献上了一束鲜花。陈亚伟主任用照相机拍下了这难忘的一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