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佛教戒律文献中关于"雨衣"、"浴衣"等词语用例的考察,指出它们其实是供僧尼洗澡时遮身使用的一块布,和我们平常所谓的"雨衣"、"浴衣"的意义和用法都截然不同;对相关词语用例进行了辨析,指出"雨衣"、"雨浴衣"多施用于僧,而"浴衣"、"水浴衣"一般只施用于尼;同时论述了僧尼洗澡使用"雨衣"的缘由和场合.  相似文献   

2.
自从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各级电视媒体的大批记者走向基层,深入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虽然不能  相似文献   

3.
潘若松 《青年记者》2013,(10):31-32
让报纸"近"起来,让记者"深"下去,让品位"高"上来,是地方报纸提升自身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提升地方报纸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呢?我们的体会是:让报纸"近"起来,让报道"深"下去,让品位"高"上来,不断通过版面创新、栏目创新、报道创新、活动创新、体制创新和经营创新,大力实施报纸的品牌营销战略,同样可以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4.
如今,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记者们的采编设备也跟着鸟枪换炮了,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QQ都成了记者手中的"生产工具"。一些记者习惯于"秀才不出门,报道天下事";也有的虽然"身"入基层,但"心"未入基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心猿意  相似文献   

5.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抗日中心,刘少奇、陈毅等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当时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之说。"新"(新四军纪念馆)、"马"(大铜马)、"泰"(泰山庙)就是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有关的纪念性建筑。  相似文献   

6.
李殿元 《兰台世界》2015,(4):108-109
"郫"、"临邛"和"成都"是秦征服古蜀国后最早建立的三个县。"郫"是作为成都的副邑而设立的";临邛"因其在政治、经济、交通诸重要性设立的。"郫"、"临邛"的得名证明,它们与"成都"一样,没有古蜀文化的因素而只有中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落实"三贴近"原则的根本举措,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服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但是在这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笔  相似文献   

8.
“黏度”与“粘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鹂 《编辑学报》2012,24(6):608-608
利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采用单库检索,选择其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_自科"库,通过"标准检索"方式,分别从关键词、题名、主题和全文的角度对1980年以来的文献中使用"黏度""粘度"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是使用"黏度"一词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8月中旬以来,中央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新闻工作者践行"三贴近"原则的重要举措。"走转改"活动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走基层接地气,践行"三贴近",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功能。各家新闻单位主管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挂帅,组织编辑记者在田间地头、工厂矿井深入调研,以实际行动促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河北扎根结果。活动中涌现了大量贴近民生、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编者撷取部分精品推荐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在清代公文中,"签"是上级下达给下级的常用公文,按传递的紧急程度分为风、火、雷三种"签",其中"火签"已经是公文传递中比较紧急的一种,但还有一种比"火签"更为紧急的是"雷签"。风、火、雷三种"签"在全国档案馆中都比较罕见,而尤其以"雷签"最为罕见,然而在宜宾市档案馆,"雷签"却有10多份。宜宾市档案馆保存的"雷签",如永宁直隶州为传唤各地经管社积(稷)各首士来府事行差役票、四川按察  相似文献   

11.
"鬼斧神工"不能形容天然景物 "鬼斧神工"语出<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jù,一种像钟的乐器),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成玄英疏:"雕削巧妙,不类人工,见者惊疑,谓鬼神所作也."后用"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制作技艺高超,构思巧妙,非人工所能达到.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五回:"以鬼斧神工之技,成天造地设之文."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而其工程之大,成立之速,真所谓鬼斧神工不可思议者也."秦牧<艺海拾贝·酷肖>:"这个小故事我想不是无稽的,因为世间的确有许多'功参造化'、'鬼斧神工'的巧匠."  相似文献   

12.
2011年9月7日,《中华读书报》刊登的《三位与〈我的前半生〉有贡献者》中有句话这样说道:"此书《圣德纪述纂要》专述溥仪就满洲国执政后一些起居情况。由中岛比多吉、林出贤次郎及宝熙、胡嗣瑗、沈瑞麟、张海鹏、熙洽等执笔,极尽腼腆之能事。"其中的"腼腆"显然用错了地方。  相似文献   

13.
《编辑之友》2008,(2):74
遇到"的"、"地"、"得"时,你会不会区别?相信不少大人也会对这三个字甘拜下风.看,这会儿它们成了网名为"长靴"的妈妈的苦恼,因为她读二年级的女儿至今也只会用其中一个"的"字.  相似文献   

14.
应为"欢度春节"。"渡"与"度"都有"过"的意思。但要细分析,"度"是指时间上的"过",指过日子,如欢度新年、光阴没有虚度、度日如年(从"度日如年"来看,"度"的"过"还不是指"过"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全区档案事业硕果累累 "九五"期间,大连市金州区档案事业贯彻"改革、完善、服务、提高"的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为金州区"科教兴区、外向牵动、海上金州、民营经济"四大战略服务,为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取得了优异成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三公制度的渊源和流变,已经有学者进行了考证。但对于三公之名何以为"三"的问题,目前尚无结论。据笔者考证,"三公"之"三"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数成于三、则天三光、三才之道、鼎足为三等诸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档案天地》2016,(4):64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这种小昆虫,学名"突灶螽",俗名"灶马",属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异,重庆称之为"灶  相似文献   

18.
由生态理念推演的具有"原生态"因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是原始巫、傩文化结合的产物,有几千年历史,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以郁南地区、岭南地区、甘肃等地的傩舞表演为例,记述中国部分地区仍进行的较为古老的表演仪式,在传承中不但保留壮族、瑶族古代巫舞、傩舞因子,而且也与山歌对唱、祭神、打醮仪式、刘三姐故事等民间文化因素糅合,显现出百越巫文化圈傩文化的特点和现代色彩。然而,歌舞"展演"活动中一些傩仪失去了"原汁原味",也不太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当前的问题就是要如何使这些原生态文化活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不要把"紧锣密鼓"用如"紧张" 什么叫"紧锣密鼓"?旧时戏曲演出开场前,通常要打三通锣鼓,锣鼓点很密,在野台演出时可借以招徕观众,移入剧场后也可以起到催促观众入场、落座,安静下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东艳 《兰台世界》2016,(7):131-134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作为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有其合理性:人心相通、诗言志的传统、意在言外的审美追求;但也有其局限性:作者与作品的矛盾、读者之"意"与作者之"志"的矛盾、作品多义性与作者之志唯一性的矛盾、作者之志被道德化的狭隘性。只有准确地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内涵,才能科学地发挥其对当下古代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