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涛对300年来的中国绘画史影响深远,但他的传世伪作极多,他在世时就已经出现很多伪作,到乾隆时期作伪达到高潮,最严重的还是清末到民初,张大千仿石涛作品蒙骗名流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朱良志研究石涛20年,据他统计,石涛流传的作品有1200件左右,但是真迹不到一半,即使是一些非常有名的博物馆,他们的石涛藏品也有不少是假的,甚至包括他们认为是典范的收藏。伪作的泛滥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石涛艺术的理解。2017年,朱良志教授著《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石涛研究》(第二版)《石涛诗文集》出版,其中《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对传世石涛款作品的真伪进行了考订,对石涛鉴藏颇有借鉴意义。本刊特约朱良志教授对石涛作品的鉴藏进行介绍,希望对读者认识石涛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曹东辉 《集邮博览》2009,(11):48-49
石涛(1642—约1708)(图1,清代汪昉摹绘的《石涛执拂小影图》)对中国绘画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中国邮政于2009年3月22日发行《石涛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图2)。石涛的一生与扬州有着不解之缘,他年轻时就数次到扬州;1692年(康熙31年),他51岁时定居扬州,建大涤草  相似文献   

3.
3月22日《石涛作品选》石涛(1641—1707,图1),姓朱,名若极,本籍广西桂林(市邮政局,541001),僧籍广西全州(县邮政局)。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五岁时削发为僧。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陈人、苦瓜和尚等。  相似文献   

4.
《上海集邮》2009,(6):8-10
209-6T石涛作品选 广西南宁 3月22日,广西区文化厅、区邮政公司、区集邮协会主办的邮票首发式暨石涛作品真迹集藏展览(至24日)在广西博物馆举行,展出石涛的Ⅸ墨竹图》、《山亭独坐图轴》、《木石幽居图轴》、  相似文献   

5.
陈裕亮 《收藏》2010,(9):22-25
“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石涛题跋。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堪称中国绘画史上论画说理最为透彻的画论.它不做无痛之牢骚,切中要害,论述深刻,而且体例完备。这与石涛为了与当时主流画家“四王”论战.  相似文献   

6.
许立 《收藏界》2011,(1):87-91
石涛(约1640—1724年),清初四画僧之一,俗名朱若极,法名元济、原济等,字石涛。题画别号曾用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瞎尊者、济山僧等。石涛出身于明朝宗室,是靖江王朱赞仪之后。明亡后其父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  相似文献   

7.
汉斯 《集邮博览》2009,(5):80-80
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富创造性的杰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有独特贡献,成为清朝一代大画师。摹古派的领袖人物王原祁评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石涛是个和尚画家,自称苦瓜和尚。他原名朱若极,后更名元济、原济,又名超济,小字阿长,号大涤子,又号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晚号瞎尊者,别号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8.
周安庆 《收藏界》2014,(10):73-79
冠冕一代的清初大画家石涛,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作为大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之十世孙,尽管毕生经历坎坷,但凭藉坚持不懈的努力修炼,艺术成就卓著,与八大山人、石豁、弘仁并誉为画坛“清初四僧”。笔者现以石涛晚年创作的《金陵怀古图》册为例,对其这类山水画艺术做一探讨。石涛(1641-约1718年),为明末全州(今广西桂林)人,俗姓朱,名若极,出家后法名元济、原济,字石涛,号枝下叟、大滁子、清湘遗人、苦瓜和尚、耕心堂、耕心草堂、大滁草堂等。  相似文献   

9.
(一)近日《中国文物报》刊发了一篇署名为王乃栋的《故宫藏石涛<高呼与可图卷>的鉴定问题》(详见该报2006年1月11日7版)文章,该文以其“六大鉴定理由”否定了《高呼与可》(图1.纸本,40.2×5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石涛的真迹,并以一件假石涛和假张大千题跋的赝品来做其否定理由的支撑点。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对王乃栋先生  相似文献   

10.
《收藏界》2011,(9):134-137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扇匠的人家。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其时他在治印之余就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茅塞顿开,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1933年3月,  相似文献   

11.
《花草灵石图》(图1),立轴,纸本水墨,尺寸:纵184厘米,横90.5厘米。和此图相类的笔墨气息,我时有品读,久而久之石涛的笔触气息渐渐地在我的记忆里开始模糊起来继而慢慢退去,取而代之的则是那位有“石涛第二”之誉的张大千先生的某种用笔习性。  相似文献   

12.
姚悦 《收藏》2014,(6):50-57
谈到鼎鼎大名的石涛上人,我们一定都会被他“笔墨当随时代”的精到之语所深深折服!  相似文献   

13.
张凯 《收藏》2009,(3):36-38
八大山人和石涛代表了中国绘画艺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们在曲折坎坷的艺术人生中,凭借高超的绘画技巧、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无畏的创造精神,锻造出了明清朝代更迭之际中国花乌画和山水画的经典风貌,影响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数百年。八大山人和石涛的作品在市场上占据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现状却是其赝品充斥,鱼目混珠,从历史研究与当前收藏看,二人作品不仅存在着有待研究的空间,而且在收藏市场上具备无限的升值潜力。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2,(10):33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日前对外公布,石涛难得的细笔山水作品十开《细笔山水册》将亮相嘉德春拍,此册小中见大,气象阔大,流传有绪,经多位名家递藏,十分珍罕。中国嘉德董事副总裁胡妍妍女士表示:"此作品是近十几年来拍卖中罕见的细笔石涛山水,意境疏淡平静,是他在扬州时期的代表作。尽现他成熟的笔墨功夫和萧散心境。曾经清代重要收藏家孙毓汶收藏,后为上海名画家钱瘦铁收藏,保管精心,品相完好,十分难得。目前此作估价为近4000万人民币。"  相似文献   

15.
丁涛 《收藏》2013,(12):155-160
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有句画学名言,谓之“墨海中立定精神”。移植这一说法,窃以为当代著名画家张华清教授的油画艺术完全可以用“色彩中立定精神”加以状写。  相似文献   

16.
王厚宇  刘振永 《收藏界》2013,(12):102-106
潘天寿(1897—1971年),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人。是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  相似文献   

17.
石涛,姓朱,名若极,号甚多,如阿长、苦瓜、纯根、瞎尊者、大涤子、清湘遗人、伶仃老人等。曾久游于皖、苏等地,先后寓居宣城、南京、扬州。擅画山水、兰竹、花果,兼工人物,笔意恣纵,自成一家,是中国古代著名书画家之一。他曾出家为僧,与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并称“清初四僧”。这幅作于1684年的《幽溪垂钓图》是他描绘渔隐生活的佳作之一。石涛作为明宗后裔,在清初国破族灭的背景下感觉无所寄托。于是,出家为僧,参禅  相似文献   

18.
杨欢 《收藏》2007,(1):73-75
钱松喦早年受唐寅、石涛、石溪等诸多名家影响,作品中松树造型挺秀,姿态婀娜,松针秀逸,老藤缠枝,朱砂点染等表现形式,为十足的传统画法。中年渐趋老到,所画松树笔墨精妙,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9.
竹禅画竹     
陈明哲 《收藏》2006,(4):51-52
历代画竹,名家辈出,水墨一派始于宋人文同,成于苏轼,之后有赵孟頫、高克恭、王绂、石涛,至清郑燮为极盛。晚清又有“种竹道人”蒲华和“蜀中画怪”竹禅辉映画坛。  相似文献   

20.
正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意境翻新,尤其是晚年的山水画,构图新颖大胆,出奇制胜,极尽含蓄隐现之妙,比如故宫博物院藏《云山图》(图(3)。此图打破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的"三叠式"和北宋式的上留天、下留地、中间设景的程式,也不是南宋式"一角""半边"取景的构图俗套,而是用"截取法"直接截取景致中间最优美、最有代表性的一段。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见胜。他的画得自对大自然的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