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外部有需求、内部有需要,职业教育的管、办、评三方要共同履行教学质量保证的责任;学校应通过树立质量文化,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常态化诊改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来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确保教学诊改工作的有序开展。高职院校是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责任主体,应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进诊改体制和机制建设,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诊改"实践的视角,力图从破解高职院校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建立常态化的诊断改进机制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入手,深入探索高职院校"质量自治保证"的核心内涵,厘清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各主体的质量保证责任。通过试点院校"五纵五横一平台"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框架下"诊改"实践运行的探索,为高职院校进一步优化教学"诊改"机制,不断提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水平,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工作持续改进并形成良性运行常态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组织专业诊断和改进工作的开展应该创建专业诊断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业自我诊断、企业行业诊断、专家现场诊断和诊断改进后再诊断四个程序进行专业诊断与改进,并且加强专业诊改人力和财力保障、完善专业诊改工作机制、建立专业诊改信息化平台和提高专业质量意识,构建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4.
考核性诊改是一个新词,它是基于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下的目标绩效考核。通过对比高职院校考核性诊改与传统的目标绩效考核工作的异同,从理论依据、遵循原则、工作重点、方法手段等方面阐述两者的区别,前者重工作的诊断、改进和提高,重工作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后者重结果轻过程,重最终排名轻诊断改进。通过分析提出高职院校考核性诊改具体的工作建议,使学校的目标绩效考核成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重要抓手,使考核性诊改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工作改进、内涵提升、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自2015年启动实施以来,试点引领带动,逐步形成了国家、省两级试点工作格局,诊改工作实践探索成效已经显现。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尚需学校进一步发挥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建立学校全员参与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促进"五主体"持续发展的校级标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校内制度体系,建立支撑学校诊改运行的信息化平台,建立适应学校发展实际的诊改运行机制,构建以现代质量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教育部发布一系列文件要求高职院校自主履行办学主体责任,作为利益相关方的办学主体单位,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势在必行。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五个横向系统中,课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生成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和学生链接的桥梁,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平台,是关系教师层面诊改、专业层面诊改、学校层面诊改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性指标。本文从课程诊断与改进的困境,课程诊断与改进运行框架的构建、课程教学平台及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教学诊改是近年来在高职院校实行的一种以强化主体责任、提高信息化程度和教职工质量意识为目标,促使各高职院校立足自身需求,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举措。"8字"质量螺旋自然就是教学诊改落实的重要流程和基本方法,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建立"8字"质量改进螺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切实落实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个层面的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8.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诊断与改进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塑造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内涵和质量的重要举措,而标准化建设是"自立目标、自定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改"四个步骤中的重要一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校发展实际,从组织机构、数据平台、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治理与建设的重要措施,对于提升院校内涵建设意义重大。新设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新兴力量,由于其发展时间短,各项资源基础薄弱,在诊改工作开展过程中盲目性较大,缺少较为成熟的参考范例。通过分析新设立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特点,结合诊改“55821”模式,以学校层面诊改为切入点,应用工作分解结构(WBS)和一页纸项目管理(OPPM)等方法,对新设立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层面的诊改工作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组织体系构建、8字螺旋建立与运行、目标任务分解、质量监控设计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做法,为同类型职业院校的诊改工作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课程诊断改进是高职院校自主履行办学主体责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以高职《学前心理学》课程为例,依据湖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监督控制系统"五大体系来诊断《学前心理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对课程诊断改进展开系列实践探索,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已经启动,目前主要围绕"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方针开展工作,其工作重点和研究对象集中于校级层面,对二级院系的关注相对较少。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教学单位,二级院系应以诊改为契机,发挥其在诊改工作中主体作用,从权限下放、资金支持、信息化建设、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着手,寻找适应院系特点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将五纵五横一平台有效结合,遵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的规律,建立学校以自检自查自我改进为主的内部质量保证诊改机制。而在学校、教师、学生、专业与课程这五横中,专业与课程建设尤为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职院校质量诊断工作的推进,建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教案评价指标体系成为迫切要求。以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为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案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其他课程教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在高职教育领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要素——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查找不足与整改完善促提升的工作过程。高职院校应建立自我诊断为主、外部诊断为辅的常态化周期性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组建专家委员会,全面主持诊断与改进工作,通过教师、管理部门、系(部)、督导、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实施诊断,帮助教师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自我诊断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姚丽敏 《科幻画报》2023,(3):157-158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查摆和分析,借助内审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在内审过程中,教学诊改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分析其在教学诊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意见,希望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教学诊改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6.
柴璐璐 《教育与职业》2022,1003(3):71-76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虽然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对促进职业院校履行人才培养主体责任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诊改工作的深入,诊改体系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存在的体系设计与学校特色发展不适应、诊断问题与改进措施不适应、利益相关方协同不适应等问题,文章通过对循证教学诊改内涵、逻辑、价值指向的剖析,建议从价值共赢、数据共建、机制共商、结果共享四个方面构建循证取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体系,并提出了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保障机制、建立信息化多元教学证据库、认清各方主体互生共融关系、营造开放理性的循证质量文化四个方面的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17.
刘桂梅  韩秀丽 《教师》2019,(5):72-73
促进高职公共课程质量持续性自我评估和诊改对提高高职人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深远意义。依据学习成果导向的《悉尼协议》核心理念和慕斯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相适应理论,高职公共课程质量自我评估和诊改体系应该遵循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规范课程质量标准建设,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多视角评估指标开发、周期性数据收集、常态化诊断和改进机制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诊改已成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关于诊改工作的五大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8"字形螺旋诊改工作保证和常态化诊改工作管控机制,建立了专业诊改的质量管理与保证PDCA循环运行机制,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学校发展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运行机制,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合学院实施的软件技术高职品牌专业建设,在提出品牌专业诊断与改进原则的基础上,创建了专业诊改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而阐述了品牌专业的诊改实践,为高职院校自主开展专业诊断与诊改、全面推进品牌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诊改应达到自主性、全覆盖、校本化、常态化、智能化和上升性的状态。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建设”思维与“诊改”思维拉扯的认识困境、目标确认与传递弱化的起点困境、标准关联性与可测性偏离的标尺困境、质量改进螺旋形似神非的运行困境、激励机制与质量文化乏力的引擎困境、信息化平台建设进程与智能化水平滞后的支撑困境。为突破现实困境,高职院校需要加强系统学习培训,牢固树立诊改思维,建立目标标准确认和传导机制,科学打造两链体系,完善螺旋诊改运行机制,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诊改,培育需求导向的自主质量文化,建立关联性考核激励机制,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增强平台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