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相思诗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唐朝诗人王维的《相思》脍炙人口,古往今来老少妇孺皆能诵之。红豆产于南国,红豆树二三月份发叶,至五月份开花,十月可采摘。每颗红豆荚只长一颗红豆,外形似红心,故名。红豆色泽绯红,鲜艳夺目,且质地坚硬,经年不朽,因此,古人喜欢用来做戒指、玉饰等上面镶嵌的饰物,以寄托情思。红豆又名相思子。据传,古时候有一个美丽女子,因丈夫客死他乡,她闻讯后日夜悲哭,最终哭死于树下,眼中泣血,化为红豆。这个哀伤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红豆便成为爱情的象征。王维的《相思》中的红…  相似文献   

2.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写解说: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会发芽生枝。希望你多采一些,这东西最能表达思念之情。相思!(唐)@王维~~  相似文献   

3.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文译文ONE-HEARTED■Wang WeiWhen those red berries come in springtime,Flushing on your southland branches,Take home an armful,for my sake,As a symbol of our love.(Translate by Harold Witter Bynner)相思@王维 @  相似文献   

4.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相思》写出了红豆树之果乃相思之物,因此"红豆"又有"相思子"的美誉。但也许很多人  相似文献   

5.
关于红豆的诗文历来流传不少,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唐代诗人王维咏红豆的绝句《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诗中所咏的红豆,并不是我们日常食用的赤豆,而是属于木本的红豆属植物。以后,“红豆相思”就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相似文献   

6.
陈汉文 《现代语文》2004,(11):43-43
唐朝诗人王维留下了传诵一时,卓绝千古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的红豆究竟为何物,不少人见仁见智,对此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7.
(一)含“春”字的诗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相似文献   

8.
儿子长大了     
李叶 《家长》2009,(1):40-41
儿子八岁,长大了,他的问题和他的思维已不再那么简单了。 上学路上,儿子问:“妈妈,红豆怎么就能生出南瓜?” 我愕然,但转念一想,有“红豆生南国”,应该是他听错了吧。于是,便说:“‘红豆生南国’,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似文献   

9.
王维《相思》诗版本多样,异文现象复杂,本文通过对《相思》诗版本的梳理与异文的考证,指出:《相思》诗异文情况至宋代已经基本出现,明清两代新出现的"春来"与"愿君"版本直接影响《唐诗三百首》的选编与今本的定型;异文的产生与时代、政治、选家的诗学主张等诸多因素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春来发几枝     
1982年暑期赴广西讲学,采撷了数十粒熠熠发光的红豆,1996年6月6日老友周志民先生从新加坡又带了两小瓶红豆放在我的书橱一角,目睹红豆,浮想联翩.唐朝诗人王维的《相思》为历代诗选家所关注,也对学数学的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春来发几枝”,这与数学中的一个“数列”有关,数学家  相似文献   

11.
刘亢 《宜宾学院学报》2005,5(7):122-124
王雏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他的诗与画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创造的水墨山水,被推为中国“文人画”始祖;他的山水诗,独树一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本文从绘画的角度,以结构为切入点。通过对王堆作品的剖析,揭示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现象,王堆是将这一艺术特色结舍得曩完美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诗亦歌来歌亦曲,盛唐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系传世之作,经历了音乐家们千百年来将诗作由“减字谱”之琴歌拓编为各类琴曲的漫漫程路。本文对该诗器乐化的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的曲歌,诗画的线索展衍,进行了辩证和梳理;对中国古典诗词音乐化的经典作品——二胡曲《阳关三叠》进行了演奏技法、创作方法的充分诗化的音乐形象发散分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在中国民族器乐音乐文化中得到神韵的传承解读出了清晰、明确的标向,同时给诗意化、歌吟化的二胡琴曲的创造、演释注入了更为广博、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诗亦歌来歌亦曲,盛唐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系传世之作,经历了音乐家们千百年来将诗作由“减字谱”之琴歌拓编为各类琴曲的漫漫程路。本文对该诗器乐化的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的曲歌,诗画的线索展衍,进行了辩证和梳理;对中国古典诗词音乐化的经典作品——二胡曲《阳关三叠》进行了演奏技法、创作方法的充分诗化的音乐形象发散分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在中国民族器乐音乐文化中得到神韵的传承解读出了清晰、明确的标向,同时给诗意化、歌吟化的二胡琴曲的创造、演释注入了更为广博、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做到形神兼备,而且在审美情趣上也打上了禅宗的烙印,显现出冲淡的意绪、空寂的意境、无我的境界和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而王维的精妙之处在于他能以心境来净化环境,他笔下的山水是经过禅心净化和观照的本真自在。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对生命的理解,盖不离天人合一、宇宙混成,唐人韦应物的《滁洲西涧》对此进行了别样的阐释。在诗歌中,绿、黄两色的运用开辟了诗歌的另一番意趣,各种线条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和意象的独特组合展示了生命的存在和本真。  相似文献   

16.
王绩与王维适意诗创作的不同思想成就与艺术成就,是他们各自不同适意观的体现:王绩注重主体的自适;王维关注主体精神的“空”——“忘适”.两位诗人适意诗创作的相同之处在于均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不同之处在于主体创作心态不同、读者审美接受不同、当代实践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   

17.
叶维廉先生曾在《中国诗学》一书中以王维《鸟鸣涧》和英国华兹华斯《廷腾寺》为例比较中西山水诗以复返自然为主旨,但在观物方式上存在本质区别。王维的诗源于道家思想的东方自然观,讲究"目击道存",发展为"以物观物",呈现出人与自然合一两忘的澄明之境。而华兹华斯的诗歌源于西方人本的思想核心,讲究"主客两分",处处以人观物,揭示出自然与文明的二元对立。本文从产生观物方式不同的原因入手,分析两位诗人在山水诗处理方式上的不同,进而为中西山水诗的比较提供一种解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基是魏晋时期《诗经》学的著名学者,《毛诗驳》是其代表作之一。但由于此书散佚,故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付之阙如。如果钩稽文献,详细考证其与郑玄、王肃《诗》学之关系,则可以看出:"依郑驳王"是《毛诗驳》的基本学术倾向;以史证诗,诗史互证是王基的基本学术方法。然而,间以谶纬之说释诗,对史籍失之详考,也造成了申驳失当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王维擅于写丰富的大自然,更喜欢将花意象引入自己的诗歌。花意象,不仅使王维的诗歌意境优美高雅,而且对诗人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有很大作用。由于诗画兼通,盛唐游宦之风盛行和精通禅理,王维很自然地以花入诗并借之表达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和参禅的哲理。  相似文献   

20.
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一诗流传千年,影响很大。但遗憾的是没有留下这位和王维交情很深的李使君的真实姓名和身世。本文通过对王维的出身和王维交游人物研究以及查找唐代李姓梓州刺史的记录和唐代墓志铭等文献和实物资料,进而整理出一个逻辑链,从而得出这位李梓州的真实身份是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恪曾孙李峒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