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华是西晋政坛、文坛领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天下为己任。他对外力主伐吴,平定边乱;对内据理谏诤,力保政局稳定,整顿西晋士风,为西晋王朝的统一和稳定贡献了其毕生精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华是由出身寒门而致位通显的典范,他以自身的成功激励着一代寒门的进取精神,以其高尚的人格影响着西晋士人,成为西晋士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张华是西晋政坛和文坛的泰斗人物,他性好人物,古之史书、今之文学史多有称引。本文通过分析张华所好之“人物”,发现他的这一行为与其儒学修养、政治立场以及偏嗜博物等有密切关系。同时,这一行为对西晋主流文风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晋洛下文士的雅集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为晋武帝华林园雅集、愍怀太子东宫雅集、贾谧府邸雅集、成都王司马颖处雅集等西晋政治主导者组织的雅集;其二为张华的同好之会、石崇金谷园雅集、二陆处的东南士人雅集等西晋洛下文士自发组织的雅集。雅集中的诗文创作、共赏好文、诗文传播等文学活动,均具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中涉及张华的七则条目,都是专注发扬他具有名士风度的风流雅事.不过,表面风雅之事实际更多呈现为当时文坛文士之间正常的文学活动,张华并非热衷清谈的狂热名士.刘义庆等人编纂"<世说>以玄韵为宗",所以收入子部的<世说新语>史料价值往往附着于小说家言,不过其所记载的片言只语仍然是我们展开研究张华会通儒学、玄理于政治生活实践颇有价值的线索.通过对比分析<世说新语>具体条目内容实际指向存在矛盾与令人不解之处,我们可以发现张华基本形象应是西晋著名作家和玄儒并蓄的入世名士.  相似文献   

5.
论张华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西晋太康时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人品与品,历来褒贬纷纭,令人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应该在广泛清理原始献的基础上,将“潘陆张左”以及傅玄、张华、挚虞等作为一个较大的人群落加以综合研究,同时从政治斗争、化思潮、士人交游等多方面作往来穿梭般的立体考察,于 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中认识一个作家的人生,并评价其人格。遵循这一思路,可以勾勒出张华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一、起自寒微,涅而不缁;二、才奇勋,名高望重;三、亦儒亦道、弥缝补阙。  相似文献   

6.
张华是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然而这样一位有着重要地位与影响的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却生前显赫,身后寂寞。张华博学多识,奖掖后进,对太康诗风的形成功不可没。其诗风清丽靡嫚,兴托多奇,尤以《情诗》、《杂诗》为代表,"重情尚文"与文辞华美是其特色,对当时和后来的诗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论张华褒少贬多,这与钟嵘《诗品》对张华评语的影响不可分割。其实长期以来世人都误解了钟嵘也误解了张华,我们结合张华诗歌创作和钟嵘诗学思想,对《诗品》张华条重新进行了细致疏证,以期对张华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世风、士风及社会思潮都是影响士人心态变化的重要原因。张华是西晋时期由庶族而致位通显的名士典型。《答何邵二首》作于晚年,其中有较多真情实感的流露。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解读有助于揭示西晋士人心态的发展变化历程:即从建功立业的济世豪情到既仕慕隐的彷徨心态,最终进入朝隐的消极状态。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太康诗人张华诗歌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讨论《诗品》对其评价是否恰当上,对其在文学史地位已经有所注意,但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本文通过对张华诗歌创作及其艺术风格分析,探讨其对西晋太康诗风及其他作家的影响,以期对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给予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晋太康时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人品与文品,历来褒贬纷纭,令人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我们广泛清理原始文献,将“潘陆张左”以及傅玄、张华、挚虞等作为一个较大的文人群落加以综合研究,同时从政治斗争、文化思潮、士人交游等多方面作立体考察,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中认识一个作家的人生,并评价其人格。遵循这一思路,本文专论张载。  相似文献   

10.
西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张华,出身寒门,历仕两朝事二帝。张华早年失怙,凭借个人才华赢得刘放、卢钦及阮籍的垂青而步入仕途。魏末,逐渐受到司马氏的器重,任太常博士、佐著作郎、长史兼中书郎。张华仕魏期间,通过进德修业来安身立命,尽职修谨,惟命是从,委命顺理,惧祸自保。  相似文献   

11.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相似文献   

12.
秦亡汉兴,政治一统;景武之际,文化转型;大儒董子,应时陈论;继轨先贤,弥纶众言;循天之道,推说阴阳。基于此,董子不仅系统地完成了理想化的政治伦理设计,而且为汉武时期的政治合法性寻找到了理论依据;董子随之走进政治,然而由于其无力于政治周旋,最后无奈地黯然退去。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伦理思想由此发生了某种转向并且趋于成熟与圆融。尽管如此,廉直清高的董子之于那个集权而专制的时代,仍然难逃个人悲剧之厄运,空留不遇之伤叹。  相似文献   

13.
专制社会的政治是帝王政治。帝王个人作为影响整个社会政治环境,而政治环境又影响经济的发展。隋代前后期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山东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隋文帝统治期间,社会秩序稳定,农业经济得到复苏;隋炀帝统治期间,战争不断,苛捐杂税横生,致使民不聊生,农业经济迅速下滑。  相似文献   

14.
明武宗猝死后,明代政治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改革所依靠的力量不是杨廷和集团。恰恰相反,要改革,首先必须要清除杨廷和集团。杨廷和集团违背武宗遗诏挑起的大礼议为新科进士张璁提供了脱颖而出的平台。张璁以其敏锐、自信、求实和坚强意志经受住了大礼议的考验,同时得到了世宗的赏识和信赖,这才是嘉靖改革的起点。张璁是明代六十年改革的开启者,是明代改革第一臣。  相似文献   

15.
太康元年 ,西晋不出三月而一举灭吴。其实当初西晋伐吴之时 ,并非是一帆风顺。伐吴的策略 ,是羊祜最先提出的 ,在他殁后 ,由张华、杜预、王氵睿等人继成其事。而贾充、荀勖和冯等人则从开始就极力反对 ,幸亏张华、杜预等人的积极努力和武帝的坚决支持 ,伐吴才得以最后成功。只是在伐吴问题上意见一致的张、杜、王三人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党派 ,他们不是一贯结合在一起的贾充一党的对手。所以 ,在伐吴之后 ,他们不但并未因伐吴之功受到重用 ,反而遭到了疑忌、排挤甚至诋毁。  相似文献   

16.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末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汉武帝在卫太子举兵反叛之前并未有诛杀太子之意,直至太子起兵反叛,武帝才下令诛杀,并由此引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持续动荡。汉朝盛世局面一去不复返,由此开始了休养生息的政局。  相似文献   

17.
周武帝在杀死宇文护前后,逐渐笼络了一批亲信人物聚集在他身边,这些亲信人物由于没有战功,在北周的军人社会中很难得到认可,因此武帝上台后尽量给亲信人物以获得军功的机会。在此期间,武帝的亲信同周宣帝及其亲信之间发生了严重矛盾,从而致使宣帝上台后对武帝亲信人物进行肃清,严重削弱了北周王朝的政治根基。消灭了武帝亲信集团的周宣帝的亲信们由于自身军事经验不足、威望不高等原因,在宣帝死后迅速倒向杨坚,直接导致了北周王朝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的汲黯,鲜明反映出从黄老之术到儒术独尊转变过程中的变化。在治政之策上,他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且行之有效;在为臣之道上,他恪守儒家大义,忠君事主,其心可昭。面对这样的一位有异己思想的忠诚直臣,汉武帝表现出了既欣赏又疏远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晚明士人于慎行仕途坎坷,在著述中表现出强烈的息隐心态,这与他面临的时代因素息息相关。万历时期政治生态日益腐朽,士人心态急剧分化,于慎行无法获得良好的出仕条件。在阳明学引发的思潮碰撞中,于慎行虽选择捍卫正统,却难进易退;目睹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政治大清算,他最终心灰意冷,萌生息隐之念。在出仕理想日趋破灭时,于慎行通过慕菊、逃禅、黄老彰显自己的息隐态度。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人们已经将董仲舒与汉武帝紧紧捆绑在一起,认为董仲舒的学说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实际上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构想的政治模式是君居尊位而静默无为,臣据才德分职而治,上下相维而不相干涉的相对宽和的政治体制,这种消解专制政治的思想决定了他对汉朝采取批评甚至否定的政治态度,遭遇坎坷的人生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