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中学修身教科书》蕴含的德育思考 1.德育目标——培养国民健全人格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明家庭、社会、国家道德之“本务”以修身,发展完全之人格,“育国家之良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全之人格,以保全人之为人的人性”。“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发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完善其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道德教育的积极提倡者和主要实践者,在近代学校教育中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各级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尤其是先生提倡的德育主张促进了我国近代道德教育的开创与发展.应该说,德育思想在蔡元培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拟进一步发掘蔡元培先生“德育实为人格之本”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具体实践和现实意义,以便发挥其对当前高校德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在他一生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对德育的意义他认为德育是强兵和富国富民的需要,有助于改变社会不良风气,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需要。他以道德教育为中坚,寓德育于体育、智育、美育、世界观教育之中。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为“自由、平等、友爱”。首次把心理学引入德育理论的研究中,符合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在当今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今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德育,上至国家,下至平民百姓,对下一代的言行举止给予许多的规范和教育.中国古代德育的目标取向及内容架构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得到简明而又清晰的表达,这一表达式可以用"同心圆"来比喻,以"修身"为"圆心",再向家、国、天下延伸和扩展."修身"就是要学会做人,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然后做人的道德规范延伸至家庭,个人处理好与家庭的关系,再进一步扩展至国家乃至全社会、全人类.这一"同心圆"的结构不仅突显出人性为本的特征,而且突出了德育的阶段性、层次性.然而考察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内容,我们会发现"同心圆"已发生了变化,"圆心"由个人的基本道德教育变为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的教育.这一点可从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规定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修身思想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及其西方先哲思想的影响。他在参考了古今中外智者有关修身看法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修身的创见。蔡元培认为,修身的关键在修德,修身的要义在于追求积极道德,修身的目标在构建国民健全人格,良好道德的养成仰赖于不断自我教育。蔡元培修身思想虽然形成于百余年前,但是它表达的关于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方法及观念却是永恒的、普遍的,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艳秋 《教育探索》2007,(1):99-101
儒家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其教育过程诗性与理性紧密交融."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比德"在化育道德情感、启迪道德自觉、融通人与自然、陶冶"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比德"对目益倾向于理性化的现代学校德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所培养的儿童是一块大理石,要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灵性,体现出人类的理想."教师要想塑造出具有灵性和体现人类理想的雕像,就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努力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品格和精神品质. 首先,渗透道德教育,培养高尚德魂.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学生立身做人的根本,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德育建设:第一,明确德育目标,渗透于学科教学,在学生心中播撒优良的道德种子,孕育崇高德魂;第二,树立德育榜样,以德育德,让道德的光辉映照人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道德境界;第三,制定德育规划,开展道德品质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精神.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是非、分善恶、辨美丑,让心灵浸润美好品德,帮助他们修身立德、潜心树德、塑造德魂.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低效性是个被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要解决道德教育低效,必须明确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道德信念而非形成道德知识.而培养道德信念,必须走德育生活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是使社会道德内化为公民个人品德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道德教育能够使公民形成对道德品质的信仰并且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而培养一个有什么样道德的人是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必须确定下来的德育目标。过去我们总将有道德的人定位为懂道德、守规范的公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这种定位已经无法很好地反映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具备的品质。德育目标应转向培养会进行道德判断,能实施道德行动的人。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道德教育即谓主体性道德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  相似文献   

11.
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为高校德育敲响了警钟:高校不仅要培养以丰富知识装备起来的"能力人",还要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人".本文以崭新的视角阐述,具有内在审美特征的大学校训,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以大学校训作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德育,在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形成稳固的道德人格,在求知、修身和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和终身性的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道德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于德育,我们都不陌生。而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德国著名的古典美学家、美育创始人席勒曾经强调"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认为美育对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王国维第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提高了美术教育的地位,把美术教育纳入教育结构之中,与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并列。蔡元培也非常重视美育,他说:"美育者,应用  相似文献   

13.
修身促德育     
"90后"大学生频现道德失范,高校德育亮起红灯,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做到以德修身,以修身促德育是高校学生工作者亟需并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阐述了修身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对修身促进德育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胡栋 《华章》2011,(25)
在现代先进教育理论与德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新型道德主体人格的现代人为根本目标,以促进教育思想道德现代化为核心,在整体构建中适应现代经济社会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品质高尚的人,让学生在平常的生存状态中真切体验道德教育的力量.自我教育作为学生素质之魂,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确立全新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道德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对献身的强调。在和平年代,这未必是适当的。但突出修身则很有意义。从注重说献身转为注重说修身,有利于改变道德教育中“假大空”的毛病,确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回归修身的过程中,传统儒家智慧将会焕发出新的光辉,蔡元培的《中学修身教科书》是很优秀的德育教材。  相似文献   

16.
当前德育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灌输道德知识,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其结果培养出许多"道德专家",而不是有道德的人.德育回归生活的意义在于关注人本身,造就有德性的公民.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德育回归生活价值,在当前德育的研究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旨在审视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其人性理念,实现德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孙玮 《湖北教育》2007,(7):16-17
"生活化德育"是指品德培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主体道德生活实践,促进主体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道德教育。"生活化德育"在目标上强调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完善为目的,注重最基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标、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德育是培养人格的,这点毫无疑问,但着重发展和培养人格中的什么,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国传统的德育,是一种道德性单一发展的模式,即以伦理为核心,以人为载体,把人抽象成为人的道德性,从而规范人的道德性发展目标,并通过一整套道德规范使人实现道德性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我国儒学以后各代道德教育的主流。另一种模式是经济性单一发展模式,其要点是把人的发展变成一种外在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德育理论发展趋势的考察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铁勇 《天津教育》2003,(12):14-16
传统的道德教育,常常因其习惯于采用自上而下硬性灌输的教育模式,而遭到人们的批评。这些批评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缺少对学生的人性化的尊重和关怀。教师被看做是各种道德知识与真理的占有者,责任是传道授业,学生的职责就是接受和服从。这样的道德教育,不利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自立自强、公平公正、进取创新精神的道德人格的培养。其二,认为传统德育理论和方法不科学。它更多地是以带有浓厚主观性的理论思辨或长官意志为指导的,对于人的道德品格形成和道德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缺少科学实证研究成果的支撑,因…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发展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是“人之根基”、“立人之本”,而道德教育则是为了立学生之美好德性.奠学生之人性基石,使之成为有德之人,成为“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