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信息化时代来临,网购等新兴购物方式兴起,致使消费者收到的购物信息纷繁复杂.在市场交易中,经营者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购买兴趣,从而促成交易,而经营者为了引起消费者更多的关注,常常会对消费者采用一些虚假促销、诱导消费等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但我国的现有法律法规对诱导性消费的规...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市场不断在壮大,网络促销活动越来越多,呈现出以价格促销为主、总体销量大,影响力广等特点,但同时存在虚假促销、广告失实、活动过多、缺乏新意等问题,消费者口碑逐渐下降。将CRM管理运用到网络营销实践中,充分发挥顾客数据库的作用,针对性开展促销活动,不仅能有效提高促销活动效果,还能加强企业与顾客的沟通,培养顾客忠诚度,为企业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每年的3.15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打假、维权、促销、让利成为厂商活动的主题.在讲究诚信为本的今天,广告中的虚假现象越来越站不住脚, “假广告”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下面的广告商家都说自己没做假,请你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分析广告中究竟有没有虚假内容.  相似文献   

4.
零售商一贯重视形象塑造,也通过一系列促销手段来维持和强化商店形象.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零售商店形象和零售商店pop广告对消费者决策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作为一种综合印象的商店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没有明显的启动作用,而作为单一商店形象维度的即时pop广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网络促销呈现形式单一、过于集中在价格折扣、虚假促销泛滥等特征,对企业的品牌形象有损害作用.将顾客分类,选择优质客户群作为目标受众,结合顾客需求设计专属促销活动,能有效培养顾客忠诚、提升品牌价值.“专属式”网络促销活动应建立在顾客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开展精细化传播,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提升促销活动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虚假新闻成因的探讨,局限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法制不健全”、“有偿新闻”等的范围,而本文从网络虚假新闻的生成基础出发,对现有关于虚假新闻研究加以整合,运用信息管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这一命题。针对网络虚假新闻的特性、传播条件、接受效应进行的这一探讨,包括了对虚假新闻的写作特点、传播过程和价值、接受心理和氛围,以及它的合理存在的环境等问题。文章认为:如果不去探求虚假新闻的生成要素和高效的传递链,不去探求它的巨大受众市场,对这一“特殊新闻产品”的禁止与抵制,是很难收效的。  相似文献   

7.
8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举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二审。针对大量虚假广告充斥电视节目、明星代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草案初审稿与二审稿均强化了虚假广告发布者的连带责任。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除了食品药品外,对其他商品或者服务虚假广告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也应当规定连带责任,同时建议增加广告代言人对虚假广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全国人大法律委有关负责人解释,这意味着广告代言人对虚假广告也应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8.
根据消费者协会数据,质量与价格不符、虚假促销、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价格承诺等价格欺诈行为,正日益成为制约网络购物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网络购物价格欺诈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利益驱动、法律意识淡薄;消费者寻求低价的购物心理,给欺诈滋生了空间;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乏力。加强网络购物价格欺诈行为监管的措施是:加强宣传、正面引导,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主动探索网购价格监管新举措、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倡导价格诚信、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  相似文献   

9.
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几乎没有了解,有些促销只是将产品从厂家到各区域经销商解决了渠道的问题,并没有实现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没有解决用户方便买、乐意买的问题。有效的促销活动通过吸引消费者关注产品和促销信息,使之产生冲动陛的购买欲望,  相似文献   

10.
虚假广告可分为欺骗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责任,但广告范围只限于商业广告。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不得利用广告进行引入误解的虚假宣传,损害竞争关系。刑法具体规定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情节严重的,构成虚假广告罪。广告法概括地规定虚假广告行为情节严重的应承担刑事责任,而刑法具体规定严重损害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虚假广告行为的两罚制。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具有兜低性,只有广告法和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才能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  相似文献   

11.
论高等教育的公信力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解决了以往就学难的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让许多社会公众困惑的现象,即部分高校信息传播存在虚假。教育消费者据此对许多高校的公信力产生了怀疑,并对这些高校采取消极的持疑态度。这种持疑态度极富扩散性和负面影响。文章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例论述了公信力异议的内涵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虚假广告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但是虚假广告罪在司法实践中运用极少,究其原因,是虚假广告罪中"虚假广告"界定不清,虚假广告罪侵犯的客体认识错误以及虚假广告罪的行为犯属性被忽略。"虚假广告"是指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表示,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产生高期望值,从而做出错误判断的广告;虚假广告罪侵犯的法益是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其行为性质是行为犯。基于此才能准确界定大量存在的虚假广告行为是否构成虚假广告罪,并准确地对行为人施以刑罚。  相似文献   

13.
生物课堂教学设疑的切入点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设疑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设疑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本文就如何把握设疑契机,寻找设疑切入点谈几点体会。一、授课伊始设疑,引生入“境”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设疑一求疑一释疑”为思维训练主线。授课伊始,创设疑境,设置悬念,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由疑到思,尽快入“境”。例如:讲述“伴性遗传”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幅血友病家系调查图,据图设疑:“外公是血友病患者,而父母均正常,为什么隔代的外孙中也会有血友病患者?又为何外孙女总是正常的呢?”学生因尚未接触伴性遗传的知识,猎…  相似文献   

14.
关于虚假药品广告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假药品广告是一种社会危害极深的违法广告,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由于立法不健全、监管体制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够、社会监督缺失等原因,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全面保护。应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修订、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启动以及消费者救济途径的拓宽等对策加以解决。在加强对虚假药品广告进行行政监管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消费者权益的民事救济。  相似文献   

15.
更正声明     
记者从大恒方面获悉,即日起,富可视IN24+将以4888元的震撼价格登陆暑期市场。目前,正值暑期促销高峰,尽管很多有购买意向的消费者都瞄准了这个全球领先的品牌,考虑到价格和真伪方面等问题迟迟没有出于。为了全面消除消费者的这种心理负担,让消费者买到真正实惠的富町视投影机产品,大恒公司经研究决定以4888元的超低价格引领暑期促销的最高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视角出发,以我国商业银行品牌为研究对象,根据品牌聚众效应及其心理影响机制的模型假设所进行的实证检验及研究结果表明:(1)银行品牌消费选择影响因素体系由形象设计、分支网络、产品效用、服务质量以及促销手段等5个方面构成;(2)金融消费者对于银行品牌消费选择影响因素的认知评价序列与其消费选择序列高度一致,商业银行对其品牌认知要素的主观传播预期与消费者的现实消费选择结果相当吻合;(3)三类代表性商业银行品牌在银行品牌消费选择影响因素维度上存在差异性.这一研究验证了品牌聚众效应及其心理影响机制的客观存在,揭示出消费态度与品牌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规律,因而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转眼间,又快到“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了,这可是让广大消费者兴奋不已的日子啊!在消费者的眼中,现在的商品实在是太“丰富”了,究竟买什么好呢?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还是以商品广告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那满天飞的虚假广告严重削弱了人们的购买信心,剥夺了消费者们的知情权。作为小消费者,我们也想在“三一五”到来的前夕,对市场上的商品广告作一番调查,看看虚假广告究竟是什么样的,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  相似文献   

18.
现代广告具有奇妙的促销魔力。它在确立主题、诉求角度、激发消费欲望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艺术与技巧,将促成良好的营销效应。  相似文献   

19.
试论超市"软促销"的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超市来说,传统的促销方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有限,并不能凸现某个超市的特色,更不能吸引固定的消费群体。超市必需从苦练内功、健全服务体系做起,培养顾客的忠诚度,通过这样的软性促销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广告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时下,广告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是企业促销的手段,而且是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条件,但是它的发展良莠不齐,虚假、欺诈、误导消费者的广告时有出现,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此.本文通过广告业诚信缺失的几种表现,分析了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广告业诚信建设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