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曦 《家教指南》2005,(6):20-21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孝”是爱的基础,一个人连一点孝心都没有,怎能去爱他人呢?而当今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习惯着被人宠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更谈不上孝敬了。但值得欣慰的是,当我引导孩子给妈妈洗脚时.孩子们虽然带着好奇的心情给妈妈开始进行孝的尝试,但他们却洗出了孝心和爱心,有了从未有过的体验。不难看出,这对每个孩子来说,  相似文献   

2.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24孝的故事》传承至今,600余年的孝文化历久弥新。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24孝"行动标准,又赋予了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一名教师,应本着育人先育德的理念,以教师的有心之举培植学生的孝心。一、发挥主阵地优势——育心课堂是学生最集中、最系统、最直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有效进行孝心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道德规范,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软实力"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是传统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文化渊源、自身优势,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孝文化卷帙浩繁、肇端久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但在当今社会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接受孝文化教育,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孝文化现状却不容乐观,在继承和弘扬孝文化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基于大学生孝文化的现实状况,文章从分析传统孝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缺失的现象入手,梳理了当前大学生孝观念日益淡薄、孝行为日趋弱化、孝文化日渐式微等问题,探讨了中国孝文化教育在当代缺失的具体原因,探索在大学生中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具体路径,为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构建当代社会新道德体系,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这是小说《当大事》的题记。在中国传统孝文化中,送终的仪式甚至比养老的过程还要重大,老实说,这种观念遭到现代中国人的鄙弃已经不止一天了。自五四“非孝”思潮以来,中国孝文化即遭到了不遗余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造字的老祖宗造出的"孝"字,上有"老"罩着,下有"子"托着,形象地勾勒出老小之间相互依存、难离难弃的关系。"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可以说孝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唤醒人良知的"旋律",是打开人心灵的"金钥匙"。孝只有成为一种文化,才能一代一代传承。关于孝,有说不完的大道理,《三字经》里有孝,《弟子规》里有孝,《孝经》全篇皆是孝,虽然时代的车  相似文献   

7.
中原孝文化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原地区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源地.从上古时期"禅让"制实施阶段,"孝"就已经是选拔接班人的主要标准之一.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比较主流的孝文化.汉朝以降,"孝"文化继续发展.纵现"孝"文化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多样,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民风民俗等多方面影响至深至远.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孝"文化对于河南省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孝文化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必然会对它所依托的物质社会产生影响。封建社会脱胎的孝文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在它的不断发展中,曾起过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可以在当代社会发挥它应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把"孝"渗透到教育中去,努力发扬孝文化的精华。我们都知道,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使不少学生感到迷茫。传统的孝文化也越来越失去最初的精华。面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拯救这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孝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蔡亦卉 《文教资料》2012,(23):69-70
"孝"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是家庭中特定的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的重要准则。文章从孝文化的历史演进入手,以道教、儒家、佛教等多重视野来梳理并审视孝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孝心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礼仪.孝心是每个儿女都应该为长辈们尽的一份心意.请想一想,父母亲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供我们读书,难道做儿女的,不应该为父母尽一点孝心吗?可是,就有一部分中学生,没能做到.不信?请看下面几幅画面:……  相似文献   

12.
孝观念及孝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孝"由血缘亲情而萌发,是人类最原始情感之一,为百善之先。而藉此衍生出的孝文化内涵丰富,自古至今,其内核随着社会发展,在汲取社会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这种演变同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能力,也是传统文化的自我完善和民族意识的沉淀。对孝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扬,不但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凝聚民族内核,更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据中广网报道,2011年10月30,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引领青少年从小养成孝亲敬老美德",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孝子。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无论在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之一.在传统"孝道"形成的过程中,孔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孔子在继承了春秋以前孝道思想的基础上,针对时代的变化,把孝和礼结合起来,孝的含义由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转化,并使孝从以宗教意义为主转化为以伦理意义为主,使对父母的孝成为一项重要的个人道德修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该事件的深度讨论,存在几个焦点问题:一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之一的"孝"是否在今日中国还有价值?二是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观念"育婴房"的新式学校是否应该公开传播"孝"?三是学校究竟应该如何传播"孝"?具体而言,"给父母下跪"的孝道传播仪式是否合理?正是对这三  相似文献   

16.
连鹭霞 《海外英语》2012,(23):185-186,203
《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登明 《教育》2014,(6):33-35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冯其庸说,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成都市西一路小学在课改中秉承传统文化养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源远流长,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在现代高校中,孝文化逐渐被弱化,以至于现在很少有学生知道有关"孝"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新构建孝文化,大力弘扬孝文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胡晓飞 《教师》2013,(21):10-10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是中国人最基础的道德,学会做人从孝敬父母开始。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几千年来,它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孝道文化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一、现在学生孝道状况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人导演乐于表现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一说"家庭三部曲")因最贴近李安自己的生活原型,并最少地受到商业化目的及迎合西方口味的影响,而能够更原始地表现中国文化思想冲突,以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碰撞(其实质仍是东西方文化矛盾)。中西方文化在由冲突到相容,由疏离到互换的过程中起到了描绘中国文化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