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行程中,曾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震颤,这便是发生在魏晋和晚明的两次人文主义的解放思潮这两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之所以能够发生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就经济上来讲,汉晋庄园经济和晚明的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分别为魏晋和晚明人的思想解放提供了原动力;就思想文化上来讲,东汉名教的衰微代之以玄风的兴起,宋明道学的衰朽代之以"异端思想"的超越,为晚明人的思想解放铺张了道路;魏晋和晚明人的思想解放的主流表现在魏晋士人的新自觉以及晚明士人阶层的觉醒和新兴市民阶层对新生活的欲望和追求。这两次为历史所罕见的个性解放思潮,时隔千载,相互辉映,在中国人类文化思想史上打下了深深的印痕。  相似文献   

2.
李喜所 《历史教学》2003,79(11):9-14
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出现了甲午战争后与五四时期的两次民族觉醒,也相应地涌现了两次思想解放高潮.  相似文献   

3.
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出现了甲午战争后与五四时期的两次民族觉醒,也相应地涌现了两次思想解放高潮。  相似文献   

4.
《中学文科》2007,(3):43-48
世界近现代的思想文化,中心是西方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先后有两个主题: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的目的是把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以人的权力对抗神的权力。理性主义的目标是要把人从世俗权力的压迫和自身的蒙昧状态下解放出来,以人的权力对抗王权、以法律对抗专制、以科学知识对抗蒙昧主义。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近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通过区分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几个阶段,揭示其内在逻辑轨迹,以探索继续解放思想的目标和重点,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三次思想大解放”论或“第三次思想解放”论离开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无视三中全会后至80年代初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思想解放,以至对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的定位、对改革推进的评价、以及对思想解放实质的概括,都有可商榷之处。今天思考继续解放思想的着力点,依然要遵循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原则,准确把握新的历史起点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以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为中心,它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进一步改革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 一、引 言 新一轮思想解放是相对于史曾有之的思想解放而言的。建国以来,我党在今国上下先后进行了两次意义深远的思想大解放。第一次是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次思想解放,解决了一个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井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打破了十年浩劫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的万马开喑的僵化局而,唤醒了全国人民投身于建设的巨大热情。以此为开端,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遽起,现代化建设百废俱兴。第二次思想解放,以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7.
坚持“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思想解放意味着理论的自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建构路径、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认识的深化,重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新范式;这一思想解放彰显了文化的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黏合剂”作用和民族文化发展规律新的思考,推动对中国道路根基的纵深性溯源;这一思想解放突出了发展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开辟理论和制度创造新空间,以新文化生命体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担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周瑞金 《上海教育》2008,(15):12-12
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两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在邓小平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了第一腔,以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为标志,向思想僵化、教条主义、个人崇拜发起大冲击,极大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七十年代以来的几次大的思想解放与邓小平特色理论密切相关。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为出发点,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予以支持和引导,形成了系统的关于中国发展的思想,掌握其发展思想,就能进一步理解思想解放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80年前,“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①,这个新阶段是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历史上虽然有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汉末魏初的思想超越,唐的思想反思,但这几个时期所取得的思想解放程度和后果影响远不及五四运动。80年代后的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回顾五四运动,研究和总结当时思想解放的经验,结合后来我们思想解放取得的新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几次大的思想解放,以便更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进…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在这30年中,推动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的是思想解放,特别是此前的两次思想大解放,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值得大书特书: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标志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所占据的突出地位是任何一种形式的任何一场革命都无法替代的。它们分别标志着两个思想解放和历史情境的规范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价值取向。人道主义在这两个历史时期尽管在其勃兴的历史根据、理念及其特点、演变及其影响等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的流变,但是却都表现出了对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所具有的进步意义和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战线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上说,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和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挑战,为实现“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孔子儒学教育理想的精华,使之与现代化相结合,以中西文化为基础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的伟大目标,我国教育战线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两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从科举到学堂”是20世纪初我国教育战线经历的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一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促使西方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我国效法西方建立和发展近、现代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拨乱反正’到‘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战线经历的第二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又一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大学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道路。“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是21世纪初我国教育战线正在进行的第三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教育变革和大学创新,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为指导,坚持“育人是大学之本”、“科学是大学之根”和“文化是大学之魂”三位一体的大学哲学观,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以中西文化为基础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的伟大目标,开辟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更加光辉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战线思想解放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上说,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和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挑战,为实现"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孔予儒学教育理想的精华,使之与现代化相结合,以中西文化为基础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的伟大目标,我国教育战线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两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从科举到学堂"是20世纪初我国教育战线经历的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一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促使西方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我国效法西方建立和发展近、现代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拨乱反正'到'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战线经历的第二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又一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大学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道路."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是21世纪初我国教育战线正在进行的第三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教育变革和大学创新,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为指导,坚持"育人是大学之本"、"科学是大学之根"和"文化是大学之魂"三位一体的大学哲学观,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以中西文化为基础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的伟大目标,开辟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更加光辉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考点链接】近代中国出现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列表比较如下:【规律性认识】思想解放的直接作用是通过宣传新思想、冲击旧思想,使人们摆脱陈旧思想的束缚,促进社会发展。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思想的传播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宣传者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思想解放促使人们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百日维新政治运动、走社会主义道路即是上述影响的体现。此外,思想解放也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综合测试】一、选择题19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思想领域极其活跃和开放的时期,民间知识分子利用官方开启的思想解放空间,自觉或不自觉从事着启蒙思想和开启民智的工作。启蒙阅读和校园文化是该时期的文化图景的两个截面。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场大争论开始的。这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思想解放不可能一次完成,改革中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思想解放的结果。改革的过程就是思想不断冲破传统牢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阻碍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很多,但最突出的仍然是思想观念的滞后。虽然改革开放进行了20年,重大的思想解放和理论突破就有三次之多,但因我国几千年自然半自然经济和几十年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影响根深蒂固,不是一两次、两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就可以铲除的。因此,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是一个贯穿于改革开放全程的重大任务。改革每深入一层、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解放思想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在这30年中,推动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的是思想解放,特别是此前的两次思想大解放,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值得大书特书:以发表《实践是检验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运动,其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他们反对旧学、倡导新学,主张设议院、开国会、伸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对封建制度及封建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猛烈的批判,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谭嗣同的表现尤为积极突出.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抨击君主专制及其理论基础、纲常名教,宣传维新变法,并身体力行,积极投入维新变法的浪潮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