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世学 《现代语文》2006,(11):85-86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开篇言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学界对于此处“文之为德”的注解众说纷纭,兹选取几种代表性的诠释陈述如下:其一: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范氏梳理文德之意唯按《易·小畜·大象》“君子以懿文德。”称彦和文德本此,指的是儒家德教。[1]p3其二: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文:包括颜色、形状、五音、文章。德:文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即文德的形、声、情。像天地的颜色形状就是文。[2]p10其三: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文:一般来说,刘勰用这个字来指文学或文章,但有时也用来指广义的文化、学术;有时…  相似文献   

2.
<正>"文德",即写文章的道德,最早见于王充《论衡·书解》:"人无文德,不为圣贤"。笔者认为新时期"文德"思想的基本要义为作者要以良好的人格修养、道德意识写作,真实写作,表现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倾向。然而学生的作文,要么空洞无物,苍白无力,要么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叹每天的生活枯燥,平淡无奇,  相似文献   

3.
王充,宇仲任,会稽上虞人,是我国东汉时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在京师读书时“师事班彪”,“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他的教育思想也从他的《论衡》一书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4.
《自纪篇》是《论衡》的最后一篇,也可以说是王充的自传。文章记叙了王充的籍贯、家世、成长经历、性格,以及写作《论衡》的原因、目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孤高自傲的知识分子形象,王充对世俗的反驳反映了一名知识分子的“不平而呜”,显示了为捍卫理想不懈论争、永不妥协的精神,这对我们理解《论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精神贯穿全书,我们亦可更感受到书中充满愤激与抗争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般把17世纪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其实,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东汉时代的王充就提出了这一著名的思想。他在《论衡》一书中  相似文献   

6.
杜康——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故以“杜康”指代酒。曹操《短歌行》诗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流霞、霞液——传说项曼都好仙学道,后随仙人上天,饮流霞一杯,数日不饥。事见王充《论衡·道虚》。后人以“流霞”“霞液”指美酒。庾信《卫王赠桑落酒答奉》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学习中,总有一些概念因教科书篇幅和文字限制,难于有清晰具体表述,因而容易引起歧义或误解。王充在《论衡·案书》中说:“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是说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全貌和道理。下面,略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史实数例,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8.
尸位素餐,指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即占据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尸”,《说文》上解释说:象人卧之形。尸位,就是居在其位却不做事。《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尸利,尸禄,尸官都与尸位意思相近。素,空。素餐,谓不劳而坐食。《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素餐,见之于《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相似文献   

9.
<正>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经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享年七十左右。他出生于“细族孤门”(《论衡·自纪》。以下凡出自《论衡》的引文,只注篇名),早年曾受业于洛阳太学,并师事大史学家班彪。由于他出身寒微,加上又好“谏争”(《后汉书·王充传》),故受权贵排挤而一生潦倒,只做了几  相似文献   

10.
一“混沌”者,天地形成前之元气状态也。《周易乾凿度》:“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字亦作“浑沌”。《文选·七启》:“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李善注引宋均曰:“言元气之初如此也,浑沌未分也。”李周翰注:“浑沌为一气也。”《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音转为“浑沦”。《列子·天瑞》:“太初者,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两朵奇葩,为千百年来写史者所师法。故陆游曾有“载笔敢言宗史、汉”的诗句。但“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王充《论衡·自纪》)两书在写作笔法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值得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新、旧版《辞源》释“文”为“字”时,都以《孟子·万章上》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作例证,我认为这不妥当。因为先秦是不以“文”称字的,这个“文”不是指字,前人把先秦古籍中的一些“文”字释为“字也”实属误解。 “文”,甲骨文作,铜器铭文作,象人身上刻有花纹形。《礼记·王制》:“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疏》:“文身者,谓以丹青文饰其身。”朱芳圃先生《殷周文字释丛》说:“考文身为初民普遍之习俗,吾族祖先自无例外。”可见“文”的本义不是指“字”。  相似文献   

13.
《论衡》是王充的一部重要著作。《论衡》不仅以它思想上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因为它是研究东汉时代汉语的第一手材料,而在汉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他用三十年时间写成《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缺正文),三十余万字,为我们研究东汉时代的语言,保存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王充“才高而不尚苟作”,他认为“文由语也”,“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论衡·自纪篇》)。这表明,《论衡》的语言与东汉当时的口语是一致的。对《论衡》的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可以窥见东汉语言断代的一斑,再与东汉前后的语言相比较,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历时发展中的一环。笔者无力研讨《论衡》全书,仅对《论衡》中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文章古国,也是文章大国。文章定义虽几经演变,但至今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确切的定义。笔者不揣谫陋,对此略陈管见。《周礼·考工记》中说:“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这里的“文”、“章”都是“文采”的意思。《诗经·大雅·荡》的诗“序”中说:“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这里的“文章”是指当时的法度、礼乐,其概念和后世的不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能者偏也。”曹氏把“文章”分成四类八体,既指文学作品,也包括非文学作品,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体学的遗产,源远流长;中国古人对文体的研究已初具文体学的规模,本文打算对我国古代这份珍贵的文论遗产作些梳理和探讨,以期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重视。1 “文体”一词,最早见于汉代贾谊的《新书·道术》,语谓:“动有文体谓之礼,反礼为滥.”在这里,“文体”指的是文雅有节的体态。后来王充的《论衡·正说》谈到:“夫经之有篇也,犹有章句也。有章句犹有文字也。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  相似文献   

16.
《论衡》是东汉时期王充的著作。从语言史的角度看,这部书处于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因此书中的语言现象既丰富多样又错综复杂,且有一定的特殊性,《论衡》的比较句同样如此,文章将《论衡》中“尤、最”字比较句按照语境进行了分类,并对其语用上的话语链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此句中的“觳觫”(下面用“~~”表示),自东汉以来,约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恐惧的样子;赵岐《孟引文下注云:“~~”,牛当到死地处恐貌。”孙奭疏云:“王对牵牛者曰:‘舍去之!我不忍其牛之恐慄,若无罪之人而就于所死之地者也’。”另外,早于赵岐的王充对“~~”大概也有这样的理解,《论衡·恢国》:“齐宣王怜衅钟之牛,睹其色之~~也”;又云:“君子恶不恶其身,纣尸赴于火中,所见悽怆,非徒色  相似文献   

18.
孙玉梅 《河南教育》2009,(11):55-56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为政治前途奋斗了一生的知识分子,最终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次说自己“仕数不偶”“仕数黜斥”(《论衡&#183;自纪》),意思是当官数十年始终没有机会升迁提拔,相反总是遭到排挤斥责。王充善与人异的性格,直道而行的异端思想。是他“仕数不偶”的内在原因。而学者邓红先生在《王充新八论》中说“王充学习那么好,  相似文献   

19.
<正> (48)骄:从马,乔声=从马,从乔,乔亦声 《说文》:“马高六尺为骄。”即与“乔”义中的“高”义通,“乔”的“高而曲也”(《说文》)义,这在前文已作了说明。 另:乔乔,指挺立而高的样子。如扬雄《法言·修身》:“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切.”骄骄,状草高而盛貌。如《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正因为此,所以“骄骄”也可直接作“乔乔”,如上例“维莠骄骄”,《韩诗》即作“维莠乔乔”。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者表示与他所交往的人多为儒雅有学问的人。这里的“鸿儒”一般指“渊博的学者”,“白丁”一般指“社会地位低下,字也不识一个的平民百姓”。“鸿儒”与“白丁”的意义都有其来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