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建筑工程数量较多,建筑工程规模较大,新建与改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我们称之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包括混凝土块、沥青块、废渣土、废金属、废塑料、装修废料、包装材料等。我国建筑垃圾占据城市垃圾总量约40%,很多建筑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被运往郊区和露天垃圾场,建筑垃圾对于自然环境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且影响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目前,我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再利用正在进行科学的研究,本文就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建筑垃圾处理的现状,提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建筑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多,更好地循环利用建筑固体废弃物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次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砖利用的材料配合比研究表明,在达到再生砖强度要求的前提下,综合经济效益因素,确定最佳配合比为水泥∶水∶砂∶再生骨料;10∶6∶10.8∶50.7kg;1∶0.60∶1.08∶5.07;300∶180∶326∶1520kg/m3。加入2%添加剂可以在抗压强度不变的情况下节省水泥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固体废弃物长期堆存和粗放处置利用造成严重的水-土-气复合污染,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科学有效利用,不仅利于解决我国固废重大污染问题,还能缓解我国资源能源短缺困境。文章梳理了3种典型类别的城市固废综合处理经验模式,指出以集中化、资源化、绿色化为特征的固废循环经济处置利用模式是解决我国固废复杂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急需系统地开展城市多源固废协同利用模式下的关键技术、装备,以及资源能源环境系统集成优化控制研究。以东莞海心沙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发展实践为例,阐述了通过突破垃圾焚烧、餐厨制沼、市政污泥热解、电子污泥熔炼、废矿物油蒸馏、全过程代谢模拟数字孪生等一系列城市多源固废资源能源协同清洁高效回收与智能管控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了基地的资源能源综合回收效率,降低了区域环境综合影响水平,真正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多源固废的资源能源耦合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最后,从固废精细化管理、循环发展模式创新、无废社会建设等方面展望了城市多源固废综合利用与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围绕再生砖生产中提高破碎效率、降低水泥用量的目的,本研究设计的破碎工艺过程为"粗碎+细碎+筛分";级配工艺为"再生骨料(5~10.00mm)+细再生骨料(5mm)+水泥,5~10mm∶1.20-5mm∶0~1.20mm=45.4∶37.1∶17.5"。最终实现建筑固体废弃物在再生砖生产中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有效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是一个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污染物,在国际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日渐恶化的今天,如何能够将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转化,使其再生成为有效的建材资源,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回收再利用建筑废弃物,以及再生建材,能够大大降低资源消耗,对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非常有意义。主要以建筑废弃物与再生建材的利用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我国建筑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随着国家资源的逐渐紧缺,我国在新型墙体材料方面也有了新的研究。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在近年来受到相关专业人士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工业废弃物的利用、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以及建筑废弃物的利用三个方面来研究了固体废弃物在新型墙体材料中的资源化利用,旨在为提高我国建筑领域中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阐述了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主要有预处理技术、堆肥、焚烧、填埋方法及其发展;讨论了中国的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以及对中国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7,(26)
阐述了利用酸再生机组建立管道酸垢清洗系统的技术开发过程与应用效果,并与原外置清洗装置、工艺、效果进行了详细对比,改进后的该新技术可广泛应用在冶金、化工、环保等酸再生机组废盐酸处理行业中,并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7,(4)
文章分析了有色金属材料循环再生的方法;论述了废铜、废铝、废铅、废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有色金属材料的循环再生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再生骨料混凝土是支撑建筑行业绿色节能的发展的重要发明,既能有效解决建筑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又能防止过量开采骨料资源造成的环境破坏,还可节约成本。然而,由于受限于再生骨料特性,普通再生骨料混凝土存在比原生混凝土强度较低、耐久性差、和易性不良等特性,现阶段其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今后对其性质改良进行探索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