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意蕴深远,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我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谈谈通过补白训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课前预热———(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接着,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随后,教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并引出“推敲”的典故。)师: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读读,注意读出古诗的味道啊。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出示这几首诗)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读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生:题目都含“不遇”这两个字。师:有意思…  相似文献   

3.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叙事诗,写贾岛寻访隐者,与童子对话,而最终没能遇见隐者的事情。从题目中的“寻”,可以想象贾岛一路寻寻觅觅,拜访隐者的急切之心。从诗句的对答中,可以体会到贾岛内心的波澜起伏:从刚遇见童子时的满心欢喜、充满希望,到“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但仍不死心,  相似文献   

4.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讲的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看得出来这位老师课前确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显得胸有成竹,流畅自如,在带领学生读诗时也很有感情。然而,就在我以为她要带学生真正走进贾岛给我们营造出来的那一片人间仙境时,后面的进程却令我十分惊讶  相似文献   

5.
诗人贾岛要去拜访隐者,却发现隐者不在家,他去了哪里呢?贾岛只好询问松下的童子。同学们,如果你能把右边的20张小图片按照下面的这幅大图排好,就能拼出一首古诗来,这首古诗就是《寻隐者不遇》了。  相似文献   

6.
平淡出新奇朴实显壮美——《寻隐者不遇》教学拾遗□凤城市凤凰城区文化小学何淑华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  相似文献   

7.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为了让学生对作者贾岛有所了解,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他做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我又让学生快速阅读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8.
唐诗《寻隐者不遇》久认为系贾岛杰作:文章在前人质疑基础上,结合《长江集》版本情况,对该诗流传试作梳理.并认为诗的作者很可能为孙革。  相似文献   

9.
《寻隐者不遇》和《夜宿山寺》是唐代优秀的山水诗,描写的都是祖国山水的奇情壮彩。其诗清新俊逸,韵味隽永,倾注了诗人的浓情厚意,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寻隐者不遇》的作者贾岛,字浪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贾岛青年时曾作过和尚,号无本,后受韩愈的影响而还俗。大家熟悉的“推敲”典故,就是出自他以诗谒韩愈的故事。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苦吟诗人”,历史上曾把他和同时代的诗  相似文献   

10.
是僧!是俗?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3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贾岛,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作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又让学生快速阅读了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11.
【案例】 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为了让学生对作者贾岛有所了解,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他做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我又让学生快速阅读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在教完《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后,引导学生利用诗中寻访者与童子对话这一情节,进行了一次说话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我引导学生揣摩诗句,提出下面一个问题:这首诗没有告诉作者在松树下问了童子什么话、而从童子回答中你能知道作者问  相似文献   

14.
杨淳茗 《初中生》2009,(4):27-29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15.
初读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一问三答,平白如话,却被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教学这首诗,到底有什么难点值得挖掘呢?从题眼"寻"字深究:诗人到底在寻什么,仅仅是隐者吗?诗,浅显易懂,而诗人,历尽沧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个"只"字,近在咫尺;一个"深"字又遥不可及。情感在强烈的对比中  相似文献   

16.
口语交际训练是思维、交际、肢体语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对话"和"独白"两种语言方式.在语言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关键是要创设情境,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之间互动.下面笔者以《寻隐者不遇》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全诗寓问于答,平白如话,表面简单易懂,实则意境深远。因此,  相似文献   

18.
叶玉虎 《生活教育》2013,(2):112-11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大诗人贾岛拜访友人未遇.即兴写下了《题李凝幽居》和《寻隐者不遇》两首名诗。《游园不值》更是叶绍翁的即兴之作。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习作往往是“情动而辞发”、的结果,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学生的即兴之作。考场上“考出”的习作,课堂上“逼出”的习作大多充满“虚情假意”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读写训练要在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古诗的特点,在理解时要弄清它的内涵,填补诗句之间在内容上的空白,明确全诗所表达的感情,应着重抓诗句中关键字词(包括实词和虛词)的理解。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理解了“言”、“只在”的“只”、“云深”的“深”这几个字的含义。然后抓住《寻隐者不遇》一诗在表现形式上是问答体这个特点让学生相互问答,结合诗句,想象出该怎么问怎么答才符合诗的内容。这样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被安置在不同的学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研制也会有较大的不同。这需要教师以学情为基础,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以《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补充,在拓展中丰富诗歌意蕴;紧扣意象,在联系中把握诗歌内核;进行文体转化,在练笔中深化解读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