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是典型的宗族社会,宗族制度对徽州文书的留存传世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阐释徽州宗族制度、宗族档案的基础上,分析宗族制度对徽州文书留存传世的影响,并对徽州宗族制度下民间档案留存机制的当代价值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
白筱晴 《档案》2022,(5):36-40
文章首先对明清徽州家谱档案构建宗族认同的背景进行分析,继而指出明清徽州家谱档案构建宗族认同的两个方式,最后从个人、群体以及社会三个层面阐明了明清徽州家谱档案构建宗族认同所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徽州独特的宗族文化入手,探究宗族文化与在宗族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丰富的历史文书档案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个人对于发扬民族文化和保护文书档案的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4.
宋以降义庄宗族在对内、对外的管理运行中产生了大量类目繁杂的文书档案,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则大致可将其分为行政管理类文书档案、经济管理类文书档案和文化管理类文书档案这三大类。  相似文献   

5.
以湖北省图书馆馆藏家谱作为宗族公益的观察点,论述宗族公益的意义和作用,探讨家谱中的公益制度建设、宗族公益公产来源及宗族公益的主要内容,提出宗族公益事业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宗族壮大、稳定和维护国家民间秩序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而成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族文化一度被弱化,但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互联网的革新,宗族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描述宗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呈现,分析宗族文化网络传播的模式,并得出个人认同是其传播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匣"是一种藏物器皿,其本源于民间生活实际.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广泛用匣以保存文书等重要记录和凭据.尤其是徽州宗族组织普遍建立的公匣制度,其严格的管理机制是徽州民间文书大量遗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吕宽庆 《兰台世界》2017,(9):125-128
清代妇女可以通过宗族保障的方式来实现养老。其最主要的方式是清代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庄来实现对年老妇女和守节妇女的养老保障,其次是宗族内部个人针对妇女提供的生活与养老保障。清代宗族对妇女提供养老保障有一定的限制性条件,而且宗族由于经济条件的缘故而导致不同宗族及地区的妇女养老保障存在差异性。故此,清代妇女宗族养老的整体保障能力并不强。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以降,传统宗族社会走向瓦解,图书馆建设开始走向乡村。新知识社团与在乡宗族相结合,以图书馆建设为契机,重新找到了凝聚宗族人心的新方式。本文分析当时中国图书馆界对乡村图书馆建设问题认识的变化,并以广东司徒氏图书馆及关族图书馆建设为据,梳理乡村新知识社团与宗族文化的融合过程,进一步分析他们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动机,以及图书馆文化对乡村社会带来的多元化影响。  相似文献   

10.
立祠和修谱,是宗族长期以来维系内在血缘关系、凝聚宗族力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些活动有精心的筹划和组织,有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宗族形成了大量的原始文书,但现已十分罕见。在历史上,徽州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正宗传承的地区之一,民间的立祠和修谱活动十分兴盛,留下了大量的原始文书。本文依据徽州原始文书,对徽州宗族立祠修谱组织和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宗族的内部结构、管理和重大活动组织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