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3,(3):41-45
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广告传播与网络广告传播中均有体现,而网络媒体则在受众"互动"、"参与"、"分享"上的特色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人际传播改变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广告传播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广告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嵌入与整合。本文从传播特征、传播路径、影响作用三个角度对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处于人际传播中的双方或多方不仅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存在。本文讨论了关系的讯息如何影响人际传播、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以及人际传播中的"约哈瑞窗口"。作者指出,人们总是希望探求到更多的对方信息,但总是无法完全达到目的。人际传播就是这样处于这种永恒的矛盾动态中。  相似文献   

3.
作为儒家思想最为合适的注脚之一,"差序格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通过对个体相互间的角色定位来型塑社会结构与人际传播的基本秩序和原则,对中国乡土社会人际传播的范围、理念、规范及效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勾连起儒家"大传统"与日常"小传统"。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总是深深地"嵌入"差序格局当中。  相似文献   

4.
"差序格局"揭示了传统乡村传播的关系框架以及其运作的基本逻辑。但处在社会转型中的湘中农村,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共同构成的乡村传播新结构中,大众传播名存而实不至,农民所获仅是影像虚拟;人际传播仍然是建构社会关系、传播本土文化的基本方式,但从对当地农民主要的社会活动中调查发现,新形势下的人际交流内容更消极,且在原"差序格局"中掺杂越来越多的工具性动机,由此充分暴露出中西部农村的文化沙漠现象。  相似文献   

5.
2008年10月间,四川广元"柑蛆"事件通过新媒体的人际传播而迅速被广泛知悉,全民抵制所有柑桔,造成柑橘市场急遽萎缩.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普及条件下人际传播的"小世界传播模型",说明何以出现这种快速传播,以及传播的社会心理机制.作者认为,以往传统传媒揭露、引发公众关注的监督模式,会较多地演变成通过各种新媒体的人际传播,迅速遍及较大地域,造成某种客观结果的模式.这种结果不会像传统传媒的"舆论监督"那样可以控制,可能伤及无辜.  相似文献   

6.
陈力丹 《东南传播》2015,(12):50-53
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能力,涉及说话与用词,人际传播中人的肢体和神情的运用,交往中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交往中的"倾听"与"回应"等问题。作者认为,面对他人说话和表现,需要知识和技巧。网络使得人际传播的手段多样化了,但最终还要落实到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上,因此提升人际传播的能力,是网络时代人的素养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徐叶巧 《新闻传播》2009,(8):140-140
如今,以网络为平台的特殊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本文旨在以腾讯QQ为例,通过分析腾讯QQ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上的特点.结合网络人际传播与传统人际传播在传播实体和传播情境上的对比.推出网民在网络人际传播的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虹霏 《今传媒》2014,(7):155-159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际传播在客家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众传播时代,客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和危机。为应对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应注重意见领袖作用、充分利用新型人际传播,拓宽人际传播渠道、积极营造客家文化传播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潮州宗族社会及以"家礼"为核心的人际传播研究学界的成果颇丰,文章梳理了当下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关于潮州的宗族、民系起源研究;从地理位置、区域特点史实角度研究潮州宗族文化下"礼"的形成及特点;宗族视域下的"礼"文化传播,通过"礼"文化展示人际传播关系;关于潮汕"礼"文化的传播仪式研究。文章认为,关于潮州宗族礼文化与人际传播研究的新维度应从民族文化本土性的挖掘、对"家风"优良传统的继承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变迁等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在各类传播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作品的普及过程中,借助新媒体"两微一端"渠道,通过跨媒体传播增加受众的接触频率、利用群体传播发挥粉丝的人际传播效应、交互式传播调动受众的参与性、品牌传播打造悬疑文学品牌等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我国社会派悬疑小说的普及程度,也提升了其传播速度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人际传播研究历来被人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更多地关注的是个体之间的人际交流本身,而并不太深究人际交流背后的结构性因素,而后者才真正有助于人际传播的理论建构。笔者以"叫魂事件"与"非典事件"两个流言研究的案例试图说明,一切人际传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结构性因素,应当深入剖析。西方学者在人际传播研究中所走的个体主义弯路对该学科领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在人际传播本土化研究的进程中,中国学者应避免个体主义的倾向,要从具体问题入手,通过框架分析与对结构性因素的追问,取得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林玮 《新闻知识》2001,(12):11-13
所谓传播,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被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实际上,从"假于物"与不"假于物"这一角度,还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两种,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假于物"与不"假于物"是一大关键。换言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最为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媒介机器。借此,大众传播媒介完成了从"面对面"到"面对机器"的根本转换。对此,从关于大众传媒的形形色色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美国传播学者沃纳丁等人指出,在传播学者的研究中,不论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定义,其中都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3.
李晶  肖欢容 《东南传播》2017,(12):87-89
在传播学领域里讨论人际冲突与人际传播的关系(以下统称"二者关系"),学者们往往会从功利主义、社会心理学、文化和关系视角入手。但这四种视角未能科学地论证二者关系以及不能揭示人际冲突与构成人际传播的其他要素如何进行互动。一般系统论为我们提供一种科学而严谨的视角,从系统与要素、联系与环境、结构与功能为起点,把二者关系纳入到系统中进行思考与论证,可为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于研究"冲突与传播"的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站的出现打破了虚拟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并且将二者融合起来。它采用实名制,并且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形式,既弥补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形式,又可实现一般网际传播中的异步交流,这种独特的新型网络人际交往模式构建起一个崭新的社会网络圈子。然而由于声音、眼神以及交往情景等限制,它依然无法在传播效果上等同于现实的面对面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传播媒介的社会交往功能日臻成熟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特别是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集通讯功能和社交平台为一体的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局限,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传播方式.本文基于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的视角来解读当今环境下微信的人际传播,并就微信对日常生活中人际传播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付玉 《新闻爱好者》2012,(17):18-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自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以微博、社交网站为代表的自媒体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改变着大众传统的人际传播模式,新的媒介时代不仅带来了人际传播的即时互动分享、传播跨越时空界限等现象,而且也给大众的人际交流与沟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雪 《现代视听》2012,(2):55-58
文章首先论证了微博传播属于人际传播中的一种,继而对"微博人际传播"与"微博人际关系"的概念进行了厘定,通过剖析"微博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阐释出"微博人际关系"具有交往情境的超时空性、交往主体的去社会性、交往中介的多符号化、交往关系的"半真实化"以及交往对象的自由化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18.
熊顺聪 《新闻界》2013,(4):30-34
村干部是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也是农村社会的当家人,他们也是农村人际传播中的重要成员。本文以村干部的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网络,以及他们在农村人际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并借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分析村干部人群的人际传播的具体过程,探索村干部在乡村人际传播中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角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是自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介之后发展起来的"第四媒介"。然而,它不仅具备传播范围广的大众传播功能,还包括了更具亲和力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是传播史上飞跃性的突破。本文将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意见领袖"的理论应用到网络环境中,探究"网络意见领袖"的现象,重点分析网络论坛(虚拟社区)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角色特征,并与传统意见领袖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张婷 《新闻世界》2010,(8):207-208
人际传播在封建社会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在儒家人际传播观念的指导下进行,不同传播关系的主体,以"三纲五常"、"慎言"为主要的行为规范,人际传播的内容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诗歌作为古代思想的一种传播形式,由内向传播走向人际传播。先秦、两汉的诗歌以其反映现实的传统,以各阶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为内容,极大的突破了儒家人际传播观念的限制,并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