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降水,云与大气CO2浓度的年际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测资料显示大气CO2浓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年际变化.通过分析年平均降水量和夏威夷Mauna Loa站大气CO2浓度的关系,发现大气CO2浓度年际增长量与全球陆地降水的年际增长量成正相关,提出了亚洲季风区云量变化对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有显著影响的假设.利用更高分辨率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进一步分析研究大气CO2浓度的年际变化与温度以及降水变化的关系;利用1984~1993年的月平均卫星云资料,研究了云量变化与大气CO2浓度变化关系,结果发现全球CO2浓度年际增长量与低纬度地区陆地上空云量的年际增长量呈同步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与工业(主要为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国,化石能源与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很难改变,CO2减排形势异常严峻.中国承诺"3060目标",如何实现现有化石能源与工业的规模化碳减排与碳中和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中之重.碳减排必须依赖众多创新技术,如节能增效、低碳能源、碳汇等技术,其中,CO2捕集、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与托底技术.同时,经济、安全与规模化的碳封存技术是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大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3.
析英庭 《金秋科苑》2011,(12):38-41
一、关于CO2的学说 低碳中的碳系指:CO2、CO以及含碳气体。 CO2是宇宙大爆炸有了地球后若干年产生的一种碳氧气体。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0,(21)
利用2018年大同气象站气象资料和大气成分站的大气成分(NOX、SO2、CO、O3)浓度资料,分析不同降水持续时间对大气成分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弄清影响树干呼吸变化的内外因素以及树干呼吸导致的生态系统碳变化,是构建森林生态碳循环模型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可为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对减缓大气CO2浓度变化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减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以后,随着人类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活动对能源使用的日益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迅速上升。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了31%,过去20年的CO2浓度的增加率保持在每年1.5ppm(0.4%),到了90年代,年增加率在0.9ppm在2.8ppm之间(IPCC,2001)。这样惊人的增加率已经加速了地球变暖的进程,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  相似文献   

7.
声音     
《科学中国人》2023,(1):8-9
<正>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问题之一。清洁能源中风能、太阳能都和大气状态有关,风能的产生取决于大气的状态(风速、风向等),太阳辐射也受大气中云和气溶胶等的影响。因此,要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需要建立精细化大气数值模式,开展太阳辐射和风场预报。大气状况还涉及能源安全,比如水力发电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气温高低又影响能源消耗。此外,与大气科学有关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对能源生产和供应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包括"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我国的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并推动了科学与政策的连接。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及时布局,对外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内结合国情大力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并通过大科学计划将其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碳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时代的基石。人类大量使用含碳资源产生的二氧化碳(CO_2)不应给人类社会带来威胁,更不应是碳资源利用的终结者,而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善加利用的资源。文章在国内CO_2利用技术研发取得了可喜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未来可能适合于中国的以CO_2规模化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碳减排方案,包括化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零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以及温和条件下CO_2直接转化利用技术等。基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短中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以及可再生能源日新月异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易获取性和低成本使得其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方案近年来飞速发展,并可能将在近期带来巨大碳减排潜力和经济效益;零碳能源发电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利于核能/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CO_2生产燃料化学品技术的发展,成为中期最具竞争力的CO_2大规模利用技术;远期来说太阳能驱动的CO_2温和转化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碳循环,是远期最有前景的CO_2还原技术。  相似文献   

10.
柏英庭 《今日科苑》2011,(12):38-41
一、关于CO2的学说低碳中的碳系指:CO2、CO以及含碳气体。CO2是宇宙大爆炸有了地球后若干年产生的一种碳氧气体。CO2不会提升地球的温度,而会使地球的温度逐渐地冷却下来,CO2使地球获得了生机,又会使地球的生命消失灭亡。当地球没有了生命的时候,它将走向塌陷和缩小,小到一个奇点。  相似文献   

11.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广东要实现从"石油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分析广东发展低碳农业的机遇与现实需求的基础之上,从高抗、高碳汇优质农林植物品种培育,节粮型、高抗性动物新品种培育,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的技术与模式,现代农业节约型技术,畜禽动物低碳健康养殖技术,农产品低碳型保鲜、贮运与加工关键技术,环境友好型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开发技术,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点、面源污染监测与防控技术,农林业碳汇的计量和监测技术10个方面对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黄建 《资源科学》2012,34(1):20-28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体,煤电也是我国电力的主要构成。我国未来低碳发展将主要取决于低碳电力技术的选择及其推广,其中风电与碳捕集与碳封存(CCS)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都处于发展初期,其未来不确定性较大。本文将基于风电和碳捕集的技术学习曲线,探讨这两类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实现市场竞争所需的)推广时间、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等,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减排量与发展路径相同的前提下,风电技术成本较新建煤粉(PC)电厂碳捕集技术成本略高,后者若考虑了碳运输与碳封存成本在内,其减排成本将更高;另外,考虑了技术学习效应后,风电技术与CCS技术成本较相关研究结果都更低。到2025年风电技术发展将面临电网基础设施的瓶颈,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将很难取得突破;碳捕集技术减排潜力更大,其新增投资主要表现在燃料成本与新增资本投资部分,当前主要工作应加快发展碳捕集示范项目、强化国际学习与合作,降低其不确定性,在2025年实现CCS与风电技术的对接。  相似文献   

13.
叶震 《资源科学》2011,33(5):851-855
本文从最终消费的角度来计量CO2排放,其中包括最终消费导致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本文把单位最终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称为完全CO2排放系数。计算完全CO2排放系数的传统方法是使用单位产品的直接CO2排放系数乘以里昂惕夫逆矩阵。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包括:一要确保矩阵可逆且逆矩阵系数非负;二缺乏统计属性,无法进行参数检验和区间估计。所以,本文利用随机投入产出模型,采用产出表和使用表的数据代替对称的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得到了我国2007年产品部门的完全CO2排放系数的无偏估计,并得到排放系数的置信区间。并与传统方法计算的系数进行了比较,传统方法计算的系数存在较小的高估。接着,文章又利用随机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我国对国外CO2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对国外的CO2排放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通常认为,导致地球大气圈CO2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燃烧。笔者研究表明,导致地球大气圈CO2气体的增加还有更重要的来源,即自然因素。它们是火山气体、泥火山气体、矿床中的气体(金属矿、盐矿、煤矿、石油天然气藏等),与地震、海啸、洋中脊、洋壳蛇纹石化有关的气体,以及与森林大火有关的地球排气等等。而海洋—大气、土壤—大气的碳循环作为CO2与CH4的汇涉及到CO2、CH4的演化与循环。相比之下,人类活动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很小的。只有全世界科学家通力合作,观测研究CO2、CH4气体的源与汇及其通量,进而对温室气体CO2与CH4做半定量、定量的评价,才能确定人类活动与地球排气对环境的影响孰主孰次。  相似文献   

15.
交通在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占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比重不断攀升,使城市发展面临排放增加、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根据济南市交通工具现状、技术水平等变量建立LEAP模型,测算实施CNG\LNG清洁能源计划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实施CNG\LNG计划到2030年可减少约1200万吨CO2排放,约占未实施CNG\LNG计划交通行业排放的45%,减碳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刘韵  师华定  曾贤刚 《资源科学》2011,33(4):653-658
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个新的概念——"碳足迹"应运而生。碳足迹是从消费端出发的CO2排放量,用来衡量人类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活动排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比传统意义上的碳排量更加形象而科学。在我国,电力行业作为CO2减排的主力军,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了解电力企业的碳足迹情况对于电力企业的节能减排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文章基于碳足迹评估核算的理论,采用全生命周期法,自下而上,以山西省吕梁市某燃煤电厂为案例,对其碳足迹进行分析评估,得到企业全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分布,发现电力企业的碳减排潜力主要在于锅炉燃煤和煤炭开采,但在运输、尾气脱硫等部分的碳排放绝对量也是不可忽视的,电力企业在节能减排时应全面统筹,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7.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山西省碳排放效率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赵国浩  李玮  张荣霞  梁文群 《资源科学》2012,34(10):1965-1971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既受到国内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又受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碳排放空间的不足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论文界定了碳排放效率的内涵,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对山西省1995年-2010年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并且与中部其他省份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该方法引入随机扰动项克服了宏观统计数据不可避免存在噪声的问题,从而使得碳排放效率评价更为贴切。主要结论是:山西省1995年-2010年的碳排放效率在中部六省中效率最低,且碳排放效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在对效率作出评价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创建了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预测模型,对山西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山西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的碳减排目标进行了可达性分析,结论为不可达。论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即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实施"以煤为基、循环高端、多元发展"的路径,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8.
徐娟 《未来与发展》2012,35(5):100-105
低碳、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护资源环境的根本出路。碳生产率是单位CO2排放的产出,用以反映地区低碳竞争力状况。本文采用2008-2010年数据,从产业层面对陕西省近年来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政策制度角度对陕西低碳竞争力进行评析,提出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19.
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全球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其给人类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深入分析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和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战略,并对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提出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