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明中叶是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在思想上主要体现为程朱理学的衰落及各种思潮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重新受到重视,并在部分士人的推动下形成一时潮流。嘉靖初年活跃于政坛的"议礼派"官员,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们提倡"黜虚崇实"与"体用结合",重视思想上的诚敬与行动上的笃行相结合,并以复古作为其学术上务实、政治上革新的有效途径,同时抨击宋明理学"灭人欲"的道德观,主张义利并重,这些内容都与明中后期经世思想的主体相吻合,从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晚明的经世思潮不仅是批判理学和王学的思想武器,更引发了整个社会重视实学实用的经世风潮,一直延续到明清之际。  相似文献   

2.
明初理学是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上承宋元,下启明清,在和会朱陆学术思潮和儒佛道三教思想进一步融通大势的影响下,既接续了程朱理学、陆氏心学的慧见,又融摄转化了佛道二教的相关内容,将兴起于北宋中叶的这一新儒学思想发扬光大。从文化学术守正开新、继往开来的角度言之,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曹端(1376—1434年),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十年磨一剑,王蕾副教授的新著《养性理而务  相似文献   

3.
陈宏谋作为雍正、乾隆时期的理学名臣,同时亦是一名积极倡导"理学以经世"的经世学者。在以往的学术谱系中,其经世思想一直不为人关注,如同其他学者一样,陈宏谋深受不同学术观点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没有特异之处。但是,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对其时代及后世经世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以"理学"为基础,倡导"学"、"政"合一;关注现实改革以及以书为教、积极传播理学思想构成了其经世思想的三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文艺美学思想史,有其自身的特色。它的思想来源于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与明朝的阳明心学。明初,程朱理学地位特殊,主导着当时的经世思潮,"致君泽民"的儒家传统思想,仍然支配着明朝的文人审美价值取向,并且决定着他们的审美创作的旨趣,影响其文艺美学思想,强调"文以载道"。而此时的自然审美意识则受朱熹"大其心"与"合内外之心"说的影响,追求情理相融。  相似文献   

5.
胡林翼的理学天命观与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林翼是湘军创始人之一,也是晚清理学经世派的领军人物。胡林翼在多年的仕宦生涯中,把理学的天命观与价值观应用于广阔的社会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理学色彩的经世思想。因此,要完整地把握胡林翼的思想,必须深入挖掘胡林翼经世实践背后的理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官方哲学是理学,理学对思想界统治严密之时,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受到理学思想的直接或间接的渗透乃至规范。汤显祖身处反理学思潮兴盛的中晚明,以“至情论”为中心的汤氏戏曲观强调了人的情感和自然欲望,这与明代中晚期出现的反理学思潮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嘉道年间经世思潮兴起,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现实,针对社会实际提出变革措施,时风所及,桐城派弟子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经世思想。作为"姚门四杰"之一的刘开受学界关注较少,但其经世思想不仅继承了桐城派的经世传统,而且是构成嘉道经世思想的重要一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1.修身、内省。曾国藩非常重视按儒家的标准进行个人品德修养,并且是一个虔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家。2.崇仁、孝,尚勤俭。曾国藩所崇尚的仁、孝、勤、俭,都是儒家理学思想。3.教子与经世。曾国藩不仅强调自身的修身、内省,而且特别重视用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对儿子进行教育,使他的学问和能力并没有“一世而亡”。4.经国治世、富国强兵与办洋务结合。曾国藩主张通过办理洋务来实现经世致国、富国强兵的目的。0  相似文献   

10.
湘军集团是咸同时期最为活跃、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理学经世派。它的主要特点是发扬了湖湘理学"重义理、尚经世"的学风,把对程朱理学的坚定信仰和经世务实的精神融合为一体。从湖湘区域文化的角度来看,湘军集团就是用湖湘理学之长弥补了程朱理学之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程朱理学的流弊,并促使其在咸同年间出现一个短暂"中兴"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湘军集团复兴理学的努力,可看作是对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宣扬,堪称湖湘理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明中叶,在文坛和思想界,几乎同时出现了以前七子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和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代表了当时"张扬主体、反理倡情"进步思潮的两种表现形态,他们在复兴古学的口号下,对文学和哲学进行了新变,成为明代最受学界瞩目的现象。在此后的一百年中,彼此发展几经起伏,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和衷共济、并驾齐驱、改弦易辙几个阶段,呈现为一种错综复杂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胡氏春秋传》是南宋学者胡安国用义理进行注释和解说的名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如注《春秋》"元年"就舍传求经、借经抒理,把"元"解释为"始"、为"大";后又完全以已意地把"元"解释为"一"和为"仁",来阐发自我的理学思想,把《春秋》学纳入了理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理学自北宋奠基开始,就对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蒙古灭金以后,理学在北方得到发展,并直接影响到文学。尔后,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并愈演愈烈。元代知名诗文作家中,绝大部分都同理学家有师友关系,有的诗文作家本身就是理学家。如果再进一步解读文本,可以看出许多诗文作品都有理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入手,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流程,分为明代前期和明代中后期两个方面。接着阐述了《牡丹亭》这部戏剧与明代社会思潮的契合点,此剧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有着很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作为个体生命本质存在的至情与快乐适意、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说由小道向主流的地位升迁,得益于晚清精英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植人。与此同时,一种潜在地受西方影响的文学“游戏说”消然产生。晚清文学游戏说,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小说家之“载道”功利,又有别于传统中国小说之消遣娱乐的具有现代美学意识的文学观,它产生于晚清一批与“科名”失之交臂,或有意无意间沦为社会边缘的知识分子中。论文以《游戏世界》、《小说林》杂志及王国维、周氏兄弟为个案,对这个文学思潮的产生与状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7.
清代教育家、思想家颜元在反对理学空疏无用的同时,建构起了以实学为主要内容、倡导经世致用的学习理论体系,尤其是他重视体育和生产劳动知识的学习理念,与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观有相同之处。颜元的治学观既是对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总结,又是对近代学习思想史的开启。  相似文献   

18.
清初,朴学取代理学成为学坛主流,顾炎武是开启这一思潮的先导大师,他标帜“行已有耻”,“博学于”,把人为学统一起来,具备了充任学坛领军人物的素质;他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政治上反抗异族统治,思想上高扬反理学大旗,敢为天下先,他引领经学走出哲学化域地,力开朴实学风,他奠定了朴学的学问基础,影响卓,光照后人,被后世公认为是“清初三大儒”中奠定清朴学思潮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至清代,理学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但其发展却难于摆脱衰落的命运。而在理学的地域化传衍过程中,在某些地区如严州却出现了异变的现象。清代严州地区理学的发展显现出了这样一些特点:思想宗程朱,研究重易学;理学家大多居家不仕,热衷学术传播;家学承继、师徒授受是理学思想传衍的重要方式;研习理学者人数众多,理学人才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