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叶左传曳,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野将来冶要要要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2.
宋代吴沆在《环溪诗话》中曾引用张右丞对杜甫的评论:“杜甫妙处,人罕能知。凡人作诗,一句话说得一件物事,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物事。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  相似文献   

3.
国内许多著名学者对杜诗有精湛的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但是由于他们对株洲的地理情况不甚了解,因此对杜甫在株洲作诗的时间、编次和地点不免产生了某些错误看法.为此,我参阅了有关资料,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杜甫在株洲作诗的时间、编次和地点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自己的刍荛之见,以资国内外研究杜诗的学者参考,并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4.
杜甫作诗,最是有法可循,文章就杜诗中对“大”与“小”的运用,从时空观念、题材和情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试图找到这种写作技巧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本方介绍和评议了北宋末年四川丹棱诗人唐庚对杜甫、杜诗的评价和学习情况,认为唐庚对杜诗的地位、来源、影响、诗艺、李杜优劣等方面皆有较好的看法;在创作中,不仅学习杜诗的精神,而且在句法、风格、创作态度等方而明显受到杜诗影响,真正体现了他“作诗当学杜子美”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同谷(今成县)可考察的明、清、民国评杜诗碑有12通,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明代以来,在同谷的仕宦文人用自己的诗歌(包括题跋)艺术诠释杜甫"诗家门户独高风"之特点,尤其表达了对杜甫同谷诗的精湛理解,体现了对杜甫由秦入蜀诗作"大雅一删妙化工"的极高艺术鉴赏力。这些诗碑的诗学意义在于:评述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具有独到性;指出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在诗意上的隐含性;展现杜诗及"同谷诗"写实视点的超越性;其观点在研究杜甫"同谷诗"方面具有不可忽略性。  相似文献   

7.
杜甫诗歌在钱谦益心目中占有极其车崇的地位.他称杜甫是"间代英灵,目空终古".其尊崇杜诗的主要表现是笺注杜诗和连受杜诗之<秋兴八首>原韵作大型七律组诗<后秋兴>.钱谦益崇杜的原因有四:(一)杜甫既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又有具体行动;(二)杜诗能表现世风时运;(三)杜诗有至真至深之情;(四)杜诗在艺术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8.
与其诗歌创作一样,遗山的词创作始终贯穿着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尊崇和追摹。独特系统的杜诗学理论,相近相仿的人生经历,是遗山词学杜甫的根本原因。而诸种杜诗风格的融入,是遗山词学杜的具体表现。杜诗对宋金词人如周邦彦、苏轼、辛弃疾、元遗山等影响很大,其中以元遗山最为显著和独特。因此,称遗山词为词中的“杜陵嫡派”是毫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9.
杜甫《垂老别》有句云: 老妇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其中“岁暮”一词颇费解。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乾元二年(759)三月,由洛阳返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痛苦情状,写成了组诗《三吏》、《三别》的。既然是春三月,而何言“岁暮”呢?近查《钱注杜诗》、《杜诗镜铨》、《杜诗详说》、《读杜心解》等书,对“岁暮”一词,均未有注。建国后,新出版的杜甫诗选,多数也都避而不注,但在译文中却译作“老伴卧在路旁啼哭,寒冬腊月穿的是单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杜甫诗选读》)但  相似文献   

10.
在宋人普遍冠以杜诗"诗史"的荣誉称号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杜诗研究的同时,也有部分论者对"诗史"说表达了不满的看法。一种意见是认为"诗史"一词不足以称赏杜甫的崇高地位,另一种意见则对"诗史"说过于强调"史"的属性而忽视了"诗"的特质表示不满。非"诗史"说的形成与宋人的理性精神、政治斗争带给文人的压力以及指导后学如何更好地学习杜诗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对后代诗人影响深远。北宋江西诗派即将杜甫奉为本派之"一祖"。江西诗派的开山者黄庭坚对于杜甫及其诗倍加推崇:一、肯定杜甫诗歌的创新精神;二、肯定杜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三、肯定杜诗的艺术性。黄庭坚的杜诗观,不仅包含着对前代文化遗产的观照,而且与其学力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大量的宴饮、赠答、记游词中对杜甫诗歌信手拈来的化用,表明辛弃疾对杜诗非常熟悉。稼轩词引用化用杜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宋代印刷术为杜诗结集及其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其二,辛弃疾爱国、忠君、入世的儒家情怀与杜甫的思想一致。其三,宋人对杜甫精神及诗风的普遍推崇。  相似文献   

13.
赵化 《文教资料》2014,(7):9-10
《杜诗详注》作为清代杜甫研究的集大成者在整个杜甫研究领域地位很高,是现代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本参考书。《杜诗详注》集考证研究和文学评论为一体,综合了这两种对于杜甫诗歌的主要研究方法。《杜诗详注》一书是在清代整体研究杜甫热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考察了早期清代的杜甫研究概况,并指出了《杜诗详注》一书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是全面的。遗山的那些描写登山临水、表现隐逸之趣的词作,疏快超旷,清丽淡雅,颇得杜诗高旷清婉之致;遗山词还有缠绵悱恻、婉曲深挚的一面,既体现了他重言外意、倡韵外致的词学观念,又可与杜诗婉厚深远之神韵相颉颃。遗山词之学杜,可谓渊源有自,堪称“词中老杜”。其词之学杜,与宋代周邦彦词的学杜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杜甫批评史上,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是一部重要著作。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重心领神会,重感悟心解的民族传统,以心解心,以心会心,以心传心,确立了杜甫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批评范式。浦起龙强调,作诗、读诗、解读,全在一个心字;离心以索杜,必无所得,以心印心,方有自见。以心解杜,浦起龙发现了解杜的最佳路径。好诗当以心解之,浦起龙把握住了杜诗的主骨和血脉,深得杜诗风神。  相似文献   

16.
在现存杜诗中,“江湖”一词共出现了三十六次,散见在三十五首诗中,这使得杜甫成为中国古代用“江湖”一词入诗次数最多的诗人。杜甫以“江湖”入诗,真实地描述了其辗转漂泊的生活情状,同时也真切地表达了其随着社会政治局面与个人仕途遭逢的变化而依违于出处之间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17.
"沉郁顿挫"这个词用来评杜甫诗的风格和周邦彦词之风格是恰当的.但"沉郁顿挫"在两位诗人、词人的作品中却有不同表现一是由于人格、审美理想的不同造成杜诗在沉郁中包含更多的是对于国家与人民的忧患,而清真词的沉郁则更多的是对个人坎坷遭遇的感伤;二是杜诗的沉郁顿挫给人以警醒、深厚,清真词中的沉郁顿挫给人以失落、缠绵.由此可见,两人诗词中的沉郁顿挫之风格与人格有密切的关系,"文如其人"谓之不虚.  相似文献   

18.
杜甫以赋入诗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杜诗吸收赋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二是杜甫直接利用赋的表现形式.第一方面包括三点内容:杜甫"胸中罗宇宙",其诗描写范围十分广阔;杜诗描写"穷形尽相";它的结构小中见大.第二方面表现在:杜甫利用赋的构思方式,应用赋创造的意象,直接利用赋的词汇.  相似文献   

19.
宋代诗人重视学习杜诗,使杜诗风格在宋代诗歌中得以重现。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诗人学习了杜甫五言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苏轼、苏辙的诗歌学习了杜甫七言律诗老健疏放的风格。杜甫浑涵汪茫、雄浑悲壮的七言律诗代表了杜诗七律的最高成就,陈与义学习杜诗的此类风格最为成功。此外,苏舜钦、王安石等诗人学习了杜诗萧淡婉丽的风格。宋代出现了在风格上接近杜甫的诗人,这是这个时期学杜的最大创获。  相似文献   

20.
"少陵诗卷作图经".杜甫身历战乱,饥寒交迫,辗转飘泊,老病孤舟,毕陈于诗.文章以杜甫后期遭遇、行踪与当时社会历史为背景,重点探究杜诗的诗题自传与杜诗中自传多方面的内容.应该说就杜诗本身研究其生平、思想与作品,是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