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孽海花》的戏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朴(1872—1935)著的晚清全景小说《孽海花》中的社会同巴尔扎克著的《人间喜剧》中的社会有好些类似之处。尽管在描写的广度上难以与《人间喜剧》同日而语,但是它们在描写的意向上有异曲同工之美。曾朴在《孽海花》的1928年修订版序言中声称,他要用电影的方式记录下中国从1870年刊1906年间“飞跃”地发生的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变化。他用图示的方法标出了中国历史上的这三十年,大体上同巴尔扎克将法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划分出来一样用了相同的方法。胡适和钱玄同根据曾朴的全景设想,批评了《孽海花》这部书及其作者。  相似文献   

2.
曾朴的《孽海花》,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表现出与以往中国历代小说甚至同时代的谴责小说明显不同的审美方式,那就是伦理判断与政治判断的融合与倾斜。  相似文献   

3.
晚清之际以创作小说《孽海花》名世的曾朴,在上海创立真美善书店,出版《真美善》半月刊,积极倡导对域外养分的吸收,大力介绍西方文学,尤其是法国浪漫派文学,并力图从思想解放的意义上理解法国浪漫运动。曾朴本人也先后翻译了50多部法国文学作品,包括颇具影响力的《雨果戏曲全集》。作为曾朴文学和编辑活动中心的真美善书店也追慕法兰西的文化与艺术品味,试图在本土"造成一种法国式沙龙的空气"。上海现代文坛上喜爱法国文学、浪漫主义及都会情调的一大批作家,构成了曾朴沙龙里的常客。创办真美善书店时期的曾朴也达到了自己一生文学事业的第二次辉煌顶点,最终成就了"中国新旧文学交替时代的这一道大桥梁"。  相似文献   

4.
吴趼人、林纾的历史小说创伤基本代表着清末民初历史小说的两种倾向:前沿袭传统历史通俗演义,后则追求正史价值。曾朴《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不直接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通过世态风俗描绘展示时代风云与历史进程,体现出“风俗史”特征;男女主人公在精神特质上的“非英雄”与“非道德”,有别于传统历史叙事,体现出曾朴对法国历史小说浪漫精神的接纳。《孽海花》意在挖掘中国化传统钳制历史和人性发展根源的努力,使我们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正统”叙事话语的主体意识和人精神。这体现着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学研究卷  关于陈子昂(《文史哲》1957年3月号)  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探讨(《文史哲》1957年6月号)  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109期,195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  如何理解李白诗篇中的“盛唐气象”(《文学遗产》148期,1957年3月17日光明日报)  句秀骨秀神秀(香港大公报,佚)1963年  苏词小序多(香港大公报,佚)1963年近代文学研究卷《曾朴研究》目  曾朴生平系年  曾朴著译考  曾朴文学思想探讨  曾朴诗歌的思想艺术  曾朴与法国文学  《孽海花》后五回与《续孽海花》  《孽海花》创作规划全貌管…  相似文献   

6.
在清末民初文学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反映社会变迁风貌的小说可以曾朴的《孽海花》和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孽海花》主要表现的是社会精英阶层的心态转换,而《广陵潮》则集中表现的是内地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孽海花》对历史的表现带有传统史传文学的特点,表现出某种新旧杂糅性。《广陵潮》具有一种原发的自然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其作品以言情为主线形象地展现清末民初的民俗风情以及其在时代冲击下的演进和蜕变。作家对政治、社会主题的关注,是近代小说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刘鹗与高鹗刘鹗是晚清著名文学家,其长篇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高鹗为曹雪芹《红楼梦》续写了后40回,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刘鹗。司马迁与司马光二人都是古代著名史学家,都有通史巨著流传于世。司马迁是西汉人,司马光是宋代人。司马迁写的是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光写的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曾巩与曾朴曾巩是宋代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朴是清代末期作家,其小说《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易卜生与安徒生易卜生是挪威著名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被尊为“现代戏剧之父”,著名剧作有《玩偶之家…  相似文献   

8.
一1.1 本文以清末较有影响的四大谴责小说为取样作品。它们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简称《官》),约790000字;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简称《二》),约644000字;曾朴的《孽海花》(简称,《孽》),约278000;刘鹗的《老残游记》(简称《老》),约198000字。取样作品总计1910000字.四部小说的作者都是  相似文献   

9.
评赛金花     
赛金花是晚清史上的一名红妓。她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她的一段经历与义和团运动有关,因而她的姓名被列入了义和团运动时期人物表①。三十年代以来,文艺界曾以赛金花为题材,创作过不少戏剧和小说,著名的有曾朴的历史小说《孽海花》、夏衍的五场话剧《赛金花》等,因此,使赛金花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10.
甲午中日战争导致近代思潮的巨变,引发了传统思维的转型。中国传统小说中以伦理判断为准则的审美模式遭受以政治判断为准则的审美模式的冲击。曾朴力作《孽海花》正显示了此二种审美模式的磨合,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就此诞生。  相似文献   

11.
曾朴:卓有成就的法国文学翻译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朴(1872—1935)是近代中国著名小说家,江苏常熟人,字孟朴,笔名东亚病夫,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是一部思想和艺术成就都比较高的作品。鲁迅曾把他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作家之一。曾朴之所以在清末文坛上十分引人注目,一则因其创作成绩突出,二则是他兼搞翻译,评介法国文学贡献不小。 1895年冬,曾朴入洋务派所办同文馆学习法文,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当时曾朴选学法文,是希望将来能够从事外交工作,为国效力,还谈不上喜爱法国文学。同文馆是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该馆主要为国家培养外事人员。最初进馆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慕德芳 《考试周刊》2011,(41):19-20
小说《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关系及其发展作为一条主线,描述了近三十年的政治文化变迁状况,显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本文重点论述了《孽海花》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傅彩云就是《孽海花》中最具光彩的一个,文章从人物性格、结构价值、伦理思想方面写出傅彩云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是与传统妓女形象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13.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14.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15.
作家与笔名     
笔名是作家在发表作品时所采用的名字,河多作家的笔名.都是河用意、有来历的晚清时期的文学家曾朴,以“东亚病夫”为笔名,发表《孽海花》,表示人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嘲弄和侮辱。鲁迅,原名周树人.一生用过一百三十多个笔名。“鲁迅”这一笔名是地19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第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的,也是最钟爱的笔名,因其含义h三:寄托着对于仁厚而善良的母亲鲁瑞的爱;蕴含“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自诫;古代中国周、鲁家于任,是毛泽东的笔名有次毛泽东从同学萧子境的手中借到《世界英雄豪杰传》一书,毛泽东X.Jt…  相似文献   

16.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晚清讽刺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但不同于其他讽刺小说的是,它同时也可以被视作一部历史小说。《孽海花》体现出的“史传”传统——记录历史的责任,撰写史书的意识——不仅让这部小说具备了历史小说的特性,而且影响了小说讽刺的方式和效果。《孽海花》这种历史与讽刺的高度融合,使小说的讽刺达到了那个时代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散文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而随着时代前进,得到壮阔发展的。鲁迅曾经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肯定散文的成绩在新文学创作中数第一,当时新史学的骁将胡适和写过著名小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都发表过和鲁迅相同的意见。散文大体上可区分为议论性的和叙事抒情性的两大类,当然也有诸种表现因素融合交错,划分体裁原不必过于拘泥,但为着叙述方便,根据一个侧重方面划为这两大类别,通常说来,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18.
介绍《续孽海花》《续孽海花》作者燕谷老人系常熟张映南之笔名。映南为前清甲午翰林 ,曾任朝鲜领事。当时目击吏治腐败 ,外祸迫急 ,对德宗毅然变法有所了解 ,亦有所同情。民国后杜门家居著书自遣。丁丑日寇入侵 ,崎岖于桂林阳朔之间 ,绕道至海上 ,赁一小楼。生活极为清苦 ,乃将所撰《续孽海花》说部稿本售与出版商人。《孽海花》原著人东亚病夫为同邑曾孟朴 ,曾在上海创设真美善书店。生平著作除《孽海花》外 ,尚有自传式之《鲁男子》 ,尤喜翻译嚣俄小说。晚年体羸多病 ,读书虚廓园 ,而《孽海花》说部直至孟朴作古未曾完成。曾氏《孽海花》…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历史小说大体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为史传文学叙事模式,另一种为通俗演义的叙事模式.清末民初,以《孽海花》为代表的另一种历史叙事在悄然崛起.本文主要从人物的非英雄化与非道德性、多重叙事话语的交响以及在历史与小说之间三个角度来对《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作了初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孽海花》在叙事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孽海花》采用零视角为主的多重视角模式展示了一幅真实而全面的晚清社会画卷,体现了作者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批判与反思民族文化的深刻思想。同时《孽海花》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法,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精髓又有重大创新,是同时代小说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