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1世纪人类任重道远,教育作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实践活动,应该在环境教育,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新道德建构和实施、人精神等方面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马慧琴 《教书育人》2005,(11):15-16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口膨胀、生态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更加激烈,人类开始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日渐关注起来,并因此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不容置疑,但人们意识到在追求科学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样极为重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对教育界来说,这既是一种启示,也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人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自身成了人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也使人本身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生存危机,科技发展带来的人自身功能的退化危机,物质至上及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精神危机等,在某种程度上消蚀了人的创造力和  相似文献   

4.
审美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达到人在实践中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是说,人通过这种发展达到三个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自然与人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是人类在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中的最高理想。   艺术代表的是最丰富的感性领域,最能发掘人的感性潜能。透过艺术的形式,使人的情感纳入理性的调节和升华。所以,艺术教育能使感性和理性得到统一。艺术离不开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教育能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在艺术活动中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达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一方面,透过艺术…  相似文献   

5.
杨运洋 《物理教师》2005,26(1):5-6,8
当前,人类已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在新的时代,科技理性受到质疑,价值理性不断复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呈现融合的趋势.在这样一个时代,学校教育呼唤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6.
王志刚 《上海教育》2001,(13):13-15
一、教育理念——“文理相通、人文见长”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同时人类在面临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全球化趋势的同时,也正在面临新的人性的挑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也都提出了一系列新命题。在我们已经跨入21世纪的时候,伴随着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是西方教育史中两条最明显的主线,也是推动西方教育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从工业革命以前、19世纪、20世纪初至80年代、80年代以后这几个发展阶段中可看出它们经历了相互交替震荡、左右摇摆、主从变奏、由对峙最终走向融合的历史逻辑。这种逻辑反映了教育与社会、人、自然的辩证发展关系,也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身及教育本质的历史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一大成就.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活教育的价值将愈益显示出来.生活教育理论是融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于一炉的系统科学.而生活教育运动的最高目标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万物之共存共荣共进.21世纪,生活教育运动将帮助人类创造一个和平互助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9.
论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道德教育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人类对人与自然、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关系等方面均有不同认识。说清楚20世纪道德教育的基本状态,才能思考如何更新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根据人类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分析,提出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根据人类对不同社会群体(主要是民族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现状的了解,提出进行全球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提出主张重新理解集体主义教育;针对人类物质和精神失衡的现状,提出进行生命关怀教育。重视人类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是后工业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技术的膨胀引发了21世纪技术的“自我反省”。技术给予人类一切,也剥夺了人类的力量,软弱了人类的主体。正如马尔库塞所言,“技术本身已经成了一种系统的、科学的和精心安排的对人和自然的统治。“现阶段,技术卓越的效能在教育应用中获得蓬勃发展和极端崇尚的同时,也不断地暴露出它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与现代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之所以为人”是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伴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文精神的光芒被遮蔽,科技理性被积极推崇,反映到现代教育中便是科技教育占据支配地位,而人文精神却在教育中失落,教育被异化。但是,人文精神的回归和复兴又必须倚重于教育,在教育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口膨胀、生态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更加激烈,人类开始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日渐关注起来,并因此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不容置疑,但人们意识到在追求科学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样极为重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人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自身成了人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也使人本身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生存危机、科技发展带来的人自身功能的退化危机、物质至上及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精神危机等,在某种程度上销蚀了人的创造力和精神活力,使人堕入分裂、迷茫、虚无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教育转型期师生交往的新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教育探索》2003,(11):106-108
新的世纪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相结合。处在教育转型期的师生交往也必须适应这一社会要求,因此它需要渗透一种新的理念。而人关怀在关注人的同时兼顾社会和自然,这恰好满足了师生交往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5.
博弈是一个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但由于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竹理性驱使,个人理性往往导致了集体非理性;而基于道德的合作博弈是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而教育可以在人类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层面上展开合作道德的教育,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但同时还应对博弈论本身的局限性进行思考,运用该理论还要突破该理论带来的思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略论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知识总量急剧增加,其传播、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信息资源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首要资源。   信息化发展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在 21世纪,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的变化必然影响和要求着教育的变革。正如罗马俱乐部成员 E·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所指出的“如果我们要增强人类对正在变化的环境的反应,就必须保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最低限度的教育,都拥有相当自由和无偏见的通讯渠道,都能获得有关的可靠的信息。”①信…  相似文献   

17.
技术理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作为人类理性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延伸和拓展了人的身体,而且超越了人在自然上的维度。但技术理性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现代人的异化、世界的祛魅、生态危机等。技术理性的泛化和它与价值理性的分离,使现代社会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如何摆脱技术理性的控制及这种危机,不仅关乎技术理性未来的命运,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理念与后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两种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现代教育理念产生于17世纪以产业革命为标志以来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这个时代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势不可挡的工业革命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变化翻天覆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产生了整个资本主义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观、社会精神、文化态度、思维方式,它不仅包括对社会进步的信念,还包括相信科学技术可以创造一切神话,对理性的推崇,对效率、行动、成功等实用主义倾向的追求。20世纪50年代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的科技革命。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各种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现代教育理念便呈现出一种新的局面,出现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学、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现代教育理念迈人多样综合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天人关系学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发展战略。是20世纪下半叶才形成的,但它的某些思想成分和渊源却可以在我国古代传统化中找到,其中《庄子》所倡导的天人关系学说,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庄子》的天人对兴举、人和天高度和谐一致的思想,能够启示现代人自觉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主张,以平等态度充分新生和爱护自然,更加理性地利用自然,同时深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有意识地遏制科技理必珠过渡膨胀,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与自然科学产生于对物质世界的观察不同,社会科学产生于对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问题的关注,从孔子和苏格拉底开创的教育学传统,一开始就注重对自然秩序的尊重和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承认。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说.无非是在强调对秩序的珍重和对均衡状态的追求,强调有效率的教育过程并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必须顺从人类的自然本性。但这种对人类理性有限性的认识和对自然秩序保持敬意的直觉表达在现代教育学中并没有完全得到理性的继承和解说。教育学在一百年的发展中过度地夸张了人类理性的作用,试图依靠新的研究技术和采用自然科学的数学计量方法。为教与学提供可靠的指导。有些人认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取决于我们能否提出一整套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各种综合性范式,这些范式应该能为整理人类各种知识提供连贯的和确定的理论框架。从而把教育研究引向了唯科学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