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心理学家表明:“情感是最好的学习催化剂”。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充满信任,他们才会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中,当学生勇敢地举起手时,教师力求回以微笑,当学生回答精彩时,要给他报以掌声。即便对于那些问题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用机智的语言鼓励他,让他“体面”地坐下,要使学生带着满足回到学生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高尚的师爱之中,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生活在希望之中。  相似文献   

2.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担负着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尽快成材的重任,意义之重大、使命之神圣是不言而喻的。《学习的革命》中有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这段话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7,(1)
[简说]让古今各种人物在文章中得到征用,最主要的是要让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呈现在我们的作文之中,写出人物的内心矛盾、挣扎与煎熬下的无奈与痛苦,不要一味地给所要写的人物套上一个完美的模具。即便所写的是一个卓越的人物,他首先也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作文时,往往习惯于通过那些卓越的人物来表达某种观  相似文献   

4.
陈宁  王元辉 《教师》2012,(5):26-26
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下面我们就以如何对学生更好地进行批评教育来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5.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了一种称之为"他者"的伦理学,他认为真正的主体性在于为他人担责。由此观照学校管理文化生态,我们让每一个校长都以"重要他人"的身份出现在教师面前,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第二我",让整个学校的教育秩序统一在"我"作为"他者之他者"的文化生态中,由此确立教育存在的伦理主体。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在《周易》还是《尚书·尧典》里,"观"或"观天"都有一个非对象化的维度,即观时-间之中。这"时中"处于一切二元化分裂和一元统一之前,是正在发生之中、接通之中、阴阳互补对交之中,简言之,是让"美在其中"之中。而这"时中"与舜孝是内在关联的。舜孝的难处、真实性,尧对它的测试,乃至孝与政治能力的相关性,都要"在其中"才能得到领会。由此我们也才能知道孔子为何要讲"《尧典》可以观美"。现象学特别是勒维纳斯的他者哲学与这种思想之间似乎有某种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在先锋小说之后出现的一批新作者中,东西的小说是最让人难以把握的,这主要在于他奇特的叙事特点.一、意义的形式化按照我们的接受习惯,一个艺术品之所以对我们有某种意义,在于艺术品本身有一个意义的领域,这个领域时刻向我们敞开,希望进入其间的人与之进行一次独特的对话.这种敞开,就是期待.对读者来说,对话的过程就是意义的获得过程.面对东西的小说,我们的这种接受习惯受到了嘲讽.东西给我们设置种种障碍,使我们不得其门而无祛进入.他甚至让我们产生怀疑,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个意义领域?在他的奇特文本之中,《商品》(载《…  相似文献   

8.
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认识是以犹太教为背景的,不过他在利用犹太教过程中对之做了适合于他自己“他者”理论的改造,因此在他那里,“他者”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之中抽身而去而成为“神秘化”的存在者,这样勒维纳斯就使得现代伦理学中赋予“主体”的优先地位在后现代伦理学中被“他者”所占有,而“主体”真正地回归到自已“道德孤立与自我负责”的道德“原初场景”之中。  相似文献   

9.
一位学者     
这是胡安·路易斯·比维斯在他的《拉丁语对话》中向我们介绍的一位学者。我们深深地羡慕这位好人。他有两三个仆人,有一所宽敞而舒适的房子,拥有各种设备。每天晚上,他都要学习一段时间。为了研究工作,他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穿得暖暖和和的,让仆人们做好各种准备。他让一个仆人给他拿来需要的书籍,让另一个寝室侍仆待在他身边以防万一有什么事。我们,这些不管怎样都在斗室内写作的普通记者们,对这一切打心底里感到羡慕;当然我们都认为只有在这样条件下才能写出深刻的、不朽的文章……我们非常简略地来说说这位博学者所做的事。根据比维斯给…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住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段话告诉教师:在不同观念支配下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明白无误地警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氛围中生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