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根本职责和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学生一旦学会自学了,他们就会像掌握了点金术,要多少金子有多少金子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受用无穷.  相似文献   

2.
一、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学生也是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材的‘建设者'。"这赋予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材充分的"解读权"和"改编权"。实践证明,能否处理好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素质教  相似文献   

3.
于漪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国家级骨干培训班"上说:"教师要以学定教,但不要‘教无特色'.教师要注意知识的‘种',但不足不要知识的‘收'."这是很有见地的,她存这里谈到了教学风格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要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这是吕叔湘先生语文教育观的精髓,也是语文教师在探索教学新思路方面最值得关注的课题.如何使语文学习"活"起来,使求知变成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在求学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每一位有志于改革创新的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对学习竞赛活动课进行了大胆尝试,发现教师只有深入挖掘学生的智力与情感的资源,注重学法指导,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5.
教师阅读力     
刘波 《教师》2014,(36)
正"在‘知识权威'不复存在的今天,在很多公众对教育的理解并不逊于教师的今天,教师该如何来赢得应有的尊重?教师首先应该摘掉‘不读书,读书少'的高帽,成为家长和社会各界阅读的楷模.用广泛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教师要真正成为社会上最爱学习、最善于学习的群体,真正成为各行各业在阅读方面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中等卫校文化课"教"与"学"现状,阐述了教改指导思想形成过程,以及将"树立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的思想"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结合"作为中等卫生学校文化课教改的对策,对改进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正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8.
<正>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多次强调:"教师做‘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不仅要传授数  相似文献   

9.
没有学习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改革,而教改与学改的先导是教学思想的发展、更新.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重教重学"观,遵循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原则,提倡"两位‘老师'教一位学生".在教育工作者中要纠正重教轻学观与轻视教学的工作态度,在学生中要防止、纠正重学轻教观与轻教偏学现象.学习素质(爱学善学)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是学习改革的思想基础.因此,要对学生普遍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这样,学改才能科学地进行,广大学生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优化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毕业后才能适应、促进学习型与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是一个有预设、有生成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过:"对教师而言,如果将其教学工作任务进行高度的概括,我们就会抽取出两个最核心的要素——‘教什么'和‘怎么教',即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在新课程改革中,更需要把握"生成"和"预设"之间的平衡,在平衡中寻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数学定理是逻辑推理的重要依据。在定理教学时,教师的"预设"首先要考虑如何从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1.
在日语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基础性的问题,其中助词‘は'和‘が'的使用区别就是学生提出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准确的掌握助词‘は'和‘が'的使用特点及区别对于教师顺利的传授日语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们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最高教学境界,我们更要追寻教师那种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崔老师无疑是在告诉我们——真实才是课堂的生命.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应保持一颗平常心. 一、从自主探究中感受真实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教师无疑应认真地做好教学预设,以保证课堂运作的有效进行.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更多地考虑自己怎样教得流畅,而很少会思考学生怎样才能学得主动.真实的课堂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教学内容"是个什么问题? 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些旁人看起来很奇怪的论题:比如"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师有一个郁积于心而旁人却几乎没法理解的困惑:不知道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感叹的:"语文教师太难当',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难在哪里?一是无‘抓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采取"问题式"教学与"自主性"学习模式就是遵循如下转变:"在教学目标上,由局部发展的‘知识'价值观向全面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价值观转变.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由以教为主体的教学观向以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发展.在教学模式上,由‘吸收-消化-储存'的教学模式向‘探讨-转换-创造'的教学模式发展."[1]一方面,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站在知识的前沿,用自己的发现和创新成果不断丰富补充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养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学生从学习中得到各种课题设计、现象或作品的解读与研究等训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全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丰富深入的体验,提高学生知识的发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老师提出:"关于全球热量平衡图,有两个问题学生不能理解,教师不能解答,成为‘悬案':一是全球热量平衡图中的数字的单位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比太阳辐射还多?"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正>一、从一节美国的视频公开课谈起2013年,有位朋友推荐了一节美国的网络公开课,主讲人是Conrad Wolfram,演讲的题目是'用计算机教孩子真正的数学'。这个题目令人关注:什么是真正的数学?莫非我们现在教的不是真正的数学?又怎么用计算机教数学?我们从1990年开始把计算机手段引入教学,很想看看国外教师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习惯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不久前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却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而且笔者发现,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能'与‘想'有什么区别?""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看似简单的一个字的变化,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当下,课堂变革要充分发挥作用,开展基于班级教学的真学习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真学习是相对于虚假学习而言,后者是指"教师只看到‘习得的结果'(如答案、分数、作品等),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导致学生‘虚学习'"。真学习则赋予学习以真正的价值,是有深度的学习。就学习过程而言,真学习是学  相似文献   

19.
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呢?我认为,教师要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学.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实实在在地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减负增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面对一个又一个新思想、新理论的提出,一线数学教师该教什么?如何教?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中国数学教育的“问题特色”》一文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即应通过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进行思考,并能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即是真正成为一个高度自觉的理性人,应高度重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引领’与‘问题驱动’,这并可被看成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