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建构数学课程中成长"。学生有自己的数学课程,可以建构数学课程,通过建构数学课程促进自己更好成长。"让学生在自主建构数学课程中成长"是生命成长的基本需求、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数学教学的本质追求,实现的策略是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活动、探究数学规律、运用数学经验。  相似文献   

4.
"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作为新时期学校工会工作理念和实践的价值追求,其意蕴是:工会既要关注教师生活,又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其价值是:"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是生命发展的本质追求,是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工会工作的开展需求;其策略是:引导师生在架构目标、建构课程、开展活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实现"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5.
"让儿童在建构和追寻自己的梦想中成长"作为我校引领儿童道德成长的价值追求和实践策略,其意蕴是:儿童应有自己梦想,儿童的梦想需要教师引导,儿童在建构和追求自己的梦想过程中自然会获得生命成长。其价值是:儿童生命成长的需求,教育自身价值的追求,学校办学使命的呼唤,社会文化建构的需要。其策略是:让儿童感悟"世界梦",在播种自己美好梦想中成长;让儿童阅读"伟人梦",在萌发自己美好梦想中成长;让儿童共享"同学梦",在陶养自己美好梦想中成长;让儿童共筑"中国梦",在追寻自己美好梦想中成长。  相似文献   

6.
试卷命题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不仅要发挥其检测功能,更要促进学生的成长。近几年来,我们试图从儿童文化特征、儿童认知规律以及学科课程本质等视角,致力于语文试卷的命题研究探索;我们尝试以不同形式的命题,让学生在游戏的形式中感受愉悦;在整体的建构中经历探索;在文道的融通中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7.
试卷命题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不仅要发挥其检测功能,更要促进学生的成长。近几年来,我们试图从儿童文化特征、儿童认知规律以及学科课程本质等视角,致力于语文试卷的命题研究探索;我们尝试以不同形式的命题,让学生在游戏的形式中感受愉悦;在整体的建构中经历探索;在文道的融通中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类似于农业。"这句话非常精辟地点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农作物需要深深扎根沃土,汲取各种营养;需要阳光雨露,浇水施肥;需要精心地呵护照看;需要较长的生长期,才能长出成熟的果实。语文素养在这些方面和农作物相似,它需要生活的沃土,它不可能速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在感悟中提升,在实践中提高。那么,语文教师就类似于农夫。没有农夫会愚蠢到试图拔苗助长,甚至代替秧苗生长。最好的教育其实是自我教育,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创设适宜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成长无疑是语文教师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苏派小学语文是"苏派教学"和"苏派研究"的重镇。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要始终牢记"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围绕"提高质量",把整体提升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再造苏派小学语文建设大有作为的新十年,"回望"根深叶茂的苏派小学语文传统是必修课:回望语文教学重大本质问题的探求之路,坚守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立场;回望老一辈名师对有效语文教学的探索,建设高效课堂;回望苏派语文的学校教研传统,建构研修共同体;回望江苏名家的教材编纂经验,建设语文课程;回望儿童教育家的成长历程,砥砺专业精神,把学生的发展永远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0.
赵政庆 《甘肃教育》2020,(3):114-114
曹文轩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个学校的品质的建构者和体现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追求课堂教学艺术与高效课堂的同时,必须重视以下素养的提升。一、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小学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教育事业,并把这种爱和满腔的报国热情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将爱岗敬业的理念通过教书育人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进而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最有价值的策略应该是"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不应是"用教材教",而应让学生"用教材学"。"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意义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课程建构的客观需要和语文教学的本质需要;"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实践策略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建构适合的阅读图式、适宜的写作范式和适意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吕顺顺 《甘肃教育》2008,(17):62-62
语文课应该追求什么?应该让学生在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什么?是传授系统化的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还是承担起文化建构的使命?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殷汉光 《考试周刊》2008,(48):33-33
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表明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领域不断渗透。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生、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  相似文献   

14.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文学科特点的外化,也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追求教学本色的回归,强调构建具有"语文味"的课堂,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并习得语文知识。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诵读,为学生营造浓浓的"语文味",引导学生潜心品读文章的字词、语句,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文字魅力、把握作者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内涵,进而使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让学生深入体验语文学习的本真滋味。  相似文献   

15.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促进其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意地教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在对话中触摸文本的灵魂;在情境中激发想象,培养语感;在生活中追求理想,建构心灵,从而追求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现状入手,结合自己的一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三方面的尝试:第一,在生活化教学中让学生愿学;第二,运用活动教学法让学生乐学;第三,运用探索性教学法让学生易学。努力践行跳出"语文"学语文。  相似文献   

17.
覃艳 《广西教育》2012,(33):74+83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不建构"大语文观"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龙头,上活语文课,带动语文学习的各环节,创设良好的母语学习环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展现精彩的语文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创设良性学习环境。"活动"是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的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在语文课堂中  相似文献   

18.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春祥 《西北职教》2007,(9):35-35,45
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高职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置为追求目标。就语文课而言,一方面应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根据"返朴归真、回归本质、铅华洗尽、回归传统"的原则,着重致力于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深厚地课堂"语文味"是现代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层次。在课堂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爱上中国文化,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王晓燕 《中小学电教》2008,(11):102-102
<正>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感悟,是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回归。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