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的vp包括单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也包括动词性的主谓词组),NP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VP+NP”结构即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定语的结构。本文意在分析中心语NP与动词V可能出现的逻辑上的语义关系,并说明“VP+NP”在结构上的特点。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直接作定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汉语中,几乎所有的词组都可作定语。就动词性词组来说,动宾词组、主谓词组,连动词组、兼语词组、动词性联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中“动宾补”结构即已有之,只是用得很少。唐宋以后的近代汉语中,随着语言更接近口语,这种口语色彩浓重的“动宾补”结构,使用频率大大增高,且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也已产生,形成了与古代汉语不同的“动宾补”结构特征。不仅如此,近代汉语中的“动宾补”结构,无论用“得”还是不用“得”,和现代汉语相比,都显示出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动叠 补”结构包含“动叠1(量增) 补”和“动叠2(量减) 补”两类。现代北方话不存在“动叠 补”结构;闽语只有“动叠1(量增) 补”;吴语两者兼有,且异类同形;普通话中有少量“动叠2(量减) 补”现象,目前尚为熟语性质,在使用上有诸多限制。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使得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跟一般的动宾关系不同,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动词,有时是一般用法,即动作由主语发出,有时却是使动用法,即动作是由主语使宾语发出。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加以分析,才能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鸿九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 例①的“从”是一般用法,是主语“张良”发出的动作,全句译为“张良这时跟随着沛公”;例②的“从”是使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平行分析法对“动词+数量短语”这种结构的句法属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把这种结构与典型的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进行了比较,认为这种结构的句法属性主要取决于数量短语的性质,动词后带名量短语属动宾结构,动词后带动量短语属动补结构,动词后带时量短语可能属动宾结构也可能属动补结构。  相似文献   

6.
从汉语史来看,近代汉语时期是处置式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唐五代以来在“把/将+NP+来”动宾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把/将+NP+来+VP”结构是近代汉语中才存在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它也是现代汉语处置式又一重要来源。其发展演变的途径是:“把,将+NP+来+VP”形成之初是一个连动结构,“来”作为动词“把,将”的补语,为趋向动词,后随着VP语义复杂化以及“把/将”所带宾语的泛化,“来”字逐渐虚化为一个无实义的语助词而脱落,“把,将”表“持拿”“牵引”的动词意义也逐渐弱化,最终语法化为处置式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7.
有的动宾结构中,动词的动作并不直接作用于它的宾语,宾语也不能成为动词支配的对象,而只对动词有一些附加或补充的意义,从而成为实质上的动补关系,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对具有这种性质的动宾结构(为跟表动宾关系的同形结构相区别,下文称表动补关系的动宾形式为“这种动宾结构”或简称“这种结构”),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卓有成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汉语中有一种结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就是“动宾式动词 宾语”。例如: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吃"是一个高频的动作动词,以动词"吃"为核心与名词性宾语即"NP"组配而成的"吃+NP"动宾结构是一种基本的句法结构。以往的研究者用不同的语言理论与方法观对"吃+NP"动宾结构的相关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其中涉及到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论文从语用学的研究角度,尝试根据Verschueren主张的语言适应理论,对以"吃+NP"动宾结构为句法框架的惯用语内容进行分析,即对语用主体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选择此类惯用语作为语用策略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证明该类惯用语是交际者为实现交际意图而适应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讨论汉语中的“动 出”句 ,所谓“动 出”句 ,就是句中有由动词和趋向补语“出”所组成的动补结构的句子。本文进行共时的分析 ,将这一类型的句子划分为三大类型 ,对各种句式进行详尽描写 ,并分析构成不同类型的原因———谓语动词的性质和语义特征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词和名量词的搭配研究得多,但对动词和动量词的搭配则关注得少。认知上的“有界”与“无界”对立反映在动词与动量词搭配上使得能与动量词搭配的动词总是“有界动词”。本文先从“有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占据的时间段是否重复的角度归纳了“动 数 动量”这一动词和动量词最常见组合形式中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规律;然后进一步考察了动词和动量词共现时其过程结构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断)的强度,发现动词过程结构三要素强度差异决定了其后能否带动量词形成“动 数 动量”组合,能带动量词的动词一定是双限动词并且其续段强度必须达到4。  相似文献   

13.
吕志敏 《现代语文》2007,(11):21-22
重动句指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再重复动词后带上补语的一种单句,在现代汉语口语和口语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比如"他看书看入迷了""我们等你等得不耐烦了"等.重动句是一种结构固定的句式,即"动宾 动补"的形式,可以用"SV OV C"来表示,其中S表示主语,V表示原动词,V表示重复的动词,O表示宾语,C表示补语,V与O构成动宾短语V O,V与C构成动补短语V C,该短语有时带上宾语.重动句核心就是由这两个动词短语构成的.  相似文献   

14.
从配价理论看汉语"VP+的+NP"中NP的省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句法上能与动词结构同现的名词性结构,即动词的“主目”与“配价”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了一些澄清,并以此分析了VP 的 NP中NP省略后的歧义情况。在这种结构中能省略的NP只能是动词的“主目”结构,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动词的“配价”就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原义。同时,对NP省略后的剩余结构进行了歧义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分析“V在”的句法特征及其语法化过程。首先论证了现代汉语中的“V在NL”属于动宾短语,其中的“V在”是动补短语,NL是处所宾语,“在”属于附着成分;然后描述了近代汉语里V和“在”的发展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非常+NP"     
近年来,语言学界已经对“副 名”做过许多的讨论和分析。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选取“副 名”结构中的一个“非常 NP”来加以继续探讨,并将之与“形 名”的“非常 NP”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这两种结构对名词性成分NP数量意义的特殊要求,并参考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非常”的用法对它们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里,"洗澡"应该算是动宾结构动词,但按照字典的解释,"澡"本身就有"洗"的意思."洗"与"澡"既然同样是动词,"洗澡"就应该是"洗东西"的联合结构动词.本该表示"洗东西"的联合结构动词,在现代汉语里为什么成为"洗身子"的动宾结构动词呢?本文拟上溯到"澡"及"洗澡"的原来用法,并将"洗澡"的演变过程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伟 《高教论坛》2011,(12):126-129
汉语动宾结构句的误译不仅有自他动词的使用问题,与汉语宾语的识别率也有很大关系,即带有哪些宾语的汉语动宾结构与日语的动宾结构相对应。汉语属于孤立语,在动宾结构上没有表示动词和宾语这一语义关系的形式标准;日语属于黏着语,动词和宾语这一语义关系用宾格助词「を」表示。通过把汉语的无形态标识与日语的有形态标识结合起来,找出汉语动宾结构与日语宾格助词「を」的对应关系,从而提高汉语动宾结构句翻译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动词与名词组合形式可以构成两种语法关系,即动宾关系和偏正关系,同时也就形成两种不同的意义。本拟就现代汉语中的“动 名”组合形式及其同形不同构的区分办法作一点试探的分析,并尝试揭示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就汉语本身来说,动宾关系是:宾语是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目的物,是动词所代表的行为的领有、存在的事物等,这一规律是古今一致的,也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汉语的继承性。这一结构就是“动词+宾语”。但是,在古汉语中,有相当部分的词,它带有宾语,从结构上看,也是“动+宾”之结构,而在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