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古人所谓"文选烂,秀才半",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是在于强调熟读背诵的功效作用。朱熹教导其弟子说:"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读得通贯后而义理自出。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  相似文献   

2.
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说法,可见,读书自古以来就是多么重要,而在语文学习中读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与书为友     
古人读书,重其熟悉而不在乎片面追求词句的一时之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读书者的耐性和上进的求学态度.这种对文化"兼容并包"的做法,今人也深表怀疑.  相似文献   

4.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在阅读教学的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时代所筛选而行之有效的经验主要有:   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诸如此类的读书名言,指出了熟读不仅有助于阅读理解,有助于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且切合汉语讲究音韵的特点,是学习汉语文的必由之路。   精思。南宋的朱熹认为“大抵观书须熟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然后可以有得矣”,他还非常可贵地提出了“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些观点至今听来仍震聋发聩,有着极…  相似文献   

5.
杨柳 《宁夏教育》2006,(12):46-47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  相似文献   

6.
点灯人语     
同学们,我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因为读书,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也因为有了书的陪伴,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而质朴;因为读书,我们的才思更为敏捷,写作能力会得到很明显的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有关阅读方面的名言警句。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都充分说明要想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有诵读、美读的习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  相似文献   

9.
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那么积累语言就是运用语言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语言积累阶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记住,做到"烂熟于心",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熟读,要放在第一位,要有较多的时间去读书,而且读书的方式要不断变化。不仅要熟读,还要精思。精思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宋代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但一味崇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熟读方式,而忽视人的非智力因素在读书过程中的作用,往往导致死读书、读死书,而失去了读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也是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吸收语文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开发智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唯其如此,它才成为我们阅读教学手段的传统和精华。“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水流百步自清,书读百遍自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读书的成功经验和体会,无不道出了“读”的重要性,无不强调了多读和熟读。另外,从我国古代塾师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可知,先诵读,再开讲,由读到讲,先读后讲,熟读成诵后再讲,其道理也就在于“读”是讲解的前提,“读”是理解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读“是“写“的基础。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说厚积才能薄发。古代学者们就十分注重“读“,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就主张要多读书。他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  相似文献   

13.
有些同学读书甚广,但收效甚徽。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先进的阅读理念作指引。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新阅读理念,迈上高效阅读的快车道。一走进作品,熟读精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只强调多读”万卷”之量,而且指出了“破”的作用与重要性。可见读书不光要广泛的阅读。还要走进作品,熟读而精总。杜甫曾说过:“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朱熹也曾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窖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看来读书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突破。因而同学们在读书之时,对于重要作品、名篇佳作、精美时文等,要反复地阅读、诵读,直到达到背诵如流的境地,因为熟读是准确而深刻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韵和情昧的一种有效方法,并要养成自我熟读的良好习惯: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不仅如此,在读时还要深入地思考:文章好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换一种写法行不行。只有这样,才真正走进了作品。去理解内容,领会主旨,达到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4.
<正>对读书而言,每个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主要讲读书要多读,强调的是次数及熟悉程度。并未涉及读书的快慢,快慢其实也很值得研究。有人读书如蜗牛爬行,有人读书如行云流水,也有人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书的速度对一个人的读书究竟有没有影响呢?那是有的。读的太慢了,势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读书破书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独到的见解,精辟地阐述了“读”的重要性。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也说:“早先的人学写章的办法是熟读古人的章,熟能生巧,这个方法的确也有效。”  相似文献   

16.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专家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再看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让孩子们读书,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着许多有关读书方法的名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于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这些名言的精髓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是多读,第二是熟读。不管是“破万卷”也好,“百回读”也罢,道理只有一条:若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的阅读,把诗书读到烂熟于胸中,形成足够的积累,才可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8.
赵一民 《广西教育》2013,(17):39-4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千年传承的名言警句,容易让人们产生这样的感觉:只要多读书,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诚然,阅读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阅读与写作  相似文献   

19.
【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第一学法就是“熟读法”。  相似文献   

20.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都充分说明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笔者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熟读能生巧”的意义,认识到只有熟读深思,才能真正体味、领悟文章的精神实质,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