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目」的语义加以考察,以探究以「目」为构成要素的熟语的惯用意义和人类认知心理的关系,明确其认知机制,从而有助于日语学习者这方面的语言习得。  相似文献   

2.
尝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う」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阐释「う」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析「う」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う」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3.
「手」不仅是表示身体部位的概念,而且还表示许多从原义上派生而来的语义。本文以日语身体部位多义词「手」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提喻和转喻在「手」的语义扩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并通过分析归纳出「手」的认知性语义扩展类型。  相似文献   

4.
认知的基本层面包括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心理结构.通过意象图式理论,能够得出日语动词「向く」的基本语义圈,包括“原始朝向”,“方向改变过程”,“方向改变后的朝向”等三个义项.「向く」的基本语义圈可以用“空间转动”因式表示出来.通过分析「向く」与「に」、「を」...  相似文献   

5.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お」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说明「お」类常用动词的范畴化、家族相似性以及模糊语义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讨「お」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お」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模糊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6.
「おろす」是由动词原型「おる」派生而来,属于使役移动动词,汉字用[降ろす、下ろす、卸す]表示。作为他动词的「おろす」的意义用法非常复杂而且具有多样性,这个动词的原始意义是[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从上面的领域移动到下面的领域]。像日本学者国広指出的那样[多义的分歧并不是无原则性产生的,普遍来说这些分歧总是会存在某些在心里上或认知上的契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动词认知的方法,对这一日语动词做出分析,旨在为初级日语学习者提供一种强记词典义项之外的、系统简洁的学习方法。原型是指在范畴的成员中,位于中心位置且更加典型的事物。「おろす」的最基础的意义是用法1的[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从上面的领域移动到下面的领域]这就是「おろす」的原型意义。在这片文章中,「おろす」是如何从原型意义转变为各种各样其它的意义的,在「おろす」意义扩张的进程中,人们的认知起了怎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从认知的视角来整理一下「おろす」的意义用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考察「おろす」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由「目」构成的惯用语数量多,表达的意义丰富。通过对「目」在惯用语中的意义进行分类,考察认知思维模式中的隐喻和换喻在其中的运用,可以看出无论「目」在惯用语中所表达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意义,无不与其作为人体部位器官所具有的机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より」与「何より」都是日语中经常出现单词。「より」有两种词性:副词、格助词。「何より」是由「何」和「より」组成的短语。对于「何より」中的「より」的词性,一般认为是助词。有的甚至明确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是格助词。那么「何より」中的「より」究竟是什么词性呢?此文作者综合了各家关于助词、格助词、副助词的说法,结合具体的例句,通过分析论证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是助词但并非格助词,并且经过进一步研究论证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其实是一个副助词。  相似文献   

9.
日语的动词数量繁多,意义纷杂,但动词之间绝不是毫无联系的存在,它们之间往往可能建构为一个联系深远的"类动词"语义网络。文章就是在国广哲弥对「ふく」的分析基础上,运用国广哲弥提倡的现象素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如意向图示理论、容器图示理论等,对「ふく」的原始含义、核心含义、派生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将「ふく」类动词表面看似毫无联系及联系甚远的含义,从一个新的认知角度巧妙地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构建「ふく」类动词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是近年语言学研究的新兴热门,在日语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日语句的生成有更好的理解.本文选取了描述视觉体验过程的「感じル」句为例,着眼于其句义结构和句法框架,考察了参与人类视觉体验活动的要素及其语言表达.「感じル」句可以描述人用视觉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而参与这一视觉体验活动的要素通常有体验者、视觉内容、体验手段、视觉内容的所在、视觉内容的出处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参与要素都会成为描述该视觉体验活动的「感じル」句中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鉏耰棘矜     
课本注:「鉏,同「锄」。耰,古时的一种农具,似耙而无齿。棘,同「戟」。矜,戟柄。」这里仅对「棘」的解释提出异议。「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贾谊以「鉏耰棘矜」与「钩戟长铩」相比较,比较的结果是「非銛」  相似文献   

12.
段继绪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1):125-126,130
对于日语助动词「ル」形和「タ」形,经常用「ル」形表示现在的状态,「タ」形是表示过去状态。但是,即便使用「タ」形也不能排除事情到现在的可能性。文章将对用于表示发现和想起的「ル」形和「タ」形的意思和这种形式下用状态动词「アル」和断定助动词「ダ」的不同点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思」「忆」二字作何解?课后注释曰:「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不难看出课文是将「思、忆」注作「想」。笔者认为「思、忆」当训为「愁」。「何所思」、「何所忆」即「有什么忧愁」或「愁的是什么」。诗的开篇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透出了木兰愁苦忧思的端倪。这位热爱生活、勤劳纯洁的少女,  相似文献   

14.
意象图式是一种抽象结构,它来源于人体在外部空间世界中的活动,具有体验性。但是由于人类可以把它映射到抽象概念中去,因此它可以被用来组织人类的抽象概念。「に」格助词具有典型的多义性。用意向图式分析「に」格助词,证明其各个义项可以归纳到"路径起点—无限接近—路径终点—重合"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运动图式当中,从而使对「に」格助词的理解更加形象化、简便化。  相似文献   

15.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高尔基当年「扑向书籍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可今日求知心切的人们捧起形形色色的「面包」准备大啃一番时,却不由紧皱眉头,发一声长叹——  相似文献   

16.
张亚文 《考试周刊》2013,(31):67-68
「よく」是形容词「よい」的连用形,是常用副词。作者发现很多学生对「よく」的用法不能准确把握。本文通过一些例句进行分析,归纳「よく」的用法,并与近义词「たいてい」做比较分析,以期给日语初学者带来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以复合动词「~あがる」为考察对象,从修饰与被修饰的角度将其分为四类,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其意象图示,指出各类「~あがる」的语义之间是通过隐喻(metaphor)的认知手段互相关联,并实现由基本义到扩张义的语义发展。以期窥探复合动词的语义扩张的认知模式,以利于日语学习者对于复合动词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日语中提示助词「ハ」和主格助词「ガ」进行了考察分析,在总结以往日本学者有关「ハ」和「ガ」的用法的基础上,对主题这个概念以及「ハ」和「ガ」的使用范围作了具体分类,就其用法要点进行了简要解释。  相似文献   

19.
周悦 《考试周刊》2013,(73):97-98
「モレル」、「モル」、「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这几个词在日语中叫做「類義語」,也就是汉语中所说的"同义词"。它们的基本含义虽然都有"露出、溢出"之意,但在内涵上却稍有不同。本文着重从「モレル」与「モル」的异同,以及「コボレル」与「アフレル」的异同入手,其中也将涉及「モレル」和「モル」与「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的交叉异同,进而谈谈四个词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实践”的最初含义「理论」在希脂文中原指一种观察力,它能够识别不司见的、经过建构的秩序,识别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秩序;此外,它还能对神圣之物作沉思观照。「理论家」则是希腊城邦派去参加公共节日和宗教庆典的代表。「实践」在希腊文中指城邦市民摆脱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