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出问题 高中生物实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要用到α-淀粉酶试剂.然而α-淀粉酶试剂不仅价格昂贵,不易买到,而且在常温下不易长久保存.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播放赣南特产视频后,今天老师也带来一样赣南特产,实物出示盒子(一面写着"赣南特产",一面写着"信丰安西脐橙") 左边学生观看说:是"赣南特产",右边学生观看说是"信丰安西脐橙",正面学生说什么也没有. 同样一个盒子,为什么有的同学能一眼看出是什么特产,有的却看不出?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育》2007,(4):35-35
一、使学生认识学习地理"有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在讲授绪论时,可问:"为什么要学地理?"一部分学生茫然,一部分学生不以为然,这时接着问:"为什么有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带着遗憾离世的钱学森老人六问总理"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遗言使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再次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国人关注的重点。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打造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它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实验情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动力,也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保证。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有关现象提出有兴趣或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如在做卤素的实验前,教师可以适当地问学生诸如碘在极性溶剂水中显什么颜色?在非极性溶剂四氯化碳中是什么颜色?在非极性溶剂苯中又显什么颜色?溶于四氯化碳再加氯水又显什么  相似文献   

6.
有道是"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只因为是"一大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其层次的推进,出现漫天撒网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在螺旋式上升中让学生最终全面达成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目标.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 一、思维的起点——问题的提出 "问题意识"的缺失成了学生主体时代发展和创新需求的"软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有的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由读生疑、解疑悟读的阅读境界急需营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相似文献   

7.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笔者在讲解历史课文(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时候,学生常常插问:"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日本人为什么称中国为"支那"?"满蒙"是指什么地方?"兵谏"是什么意思?"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与我备课时设定的问题有很大差距:我认为是重点的问题,学生没提;我认为是考点的问题,学生没提;我认为必须要讨论的问题,学生也没提.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实录这是一个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的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的实验课堂。实验的要点是,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反应,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都能很成功地完成实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指通过教育的引导者即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品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教师可通过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1 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要创造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树立"第一流意识",应使用促进向上的语言,鼓励学生以锐意进取、拼搏竞争的精神去对待学习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年的幼教工作,我发现,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总是向成人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等各种问题:而有的孩子对眼前的变化"视而不见",让孩子失去了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由此可见,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激发幼儿进行探究的欲望,是智慧开启的重要源泉.那么,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该怎样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以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呢?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 教师试图分析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常温下,将一小匙蔗糖加入盛满水的大玻璃杯中,有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画一幅图来说明蔗糖和水相混合的情况(S代表蔗糖分子,O代表水分子).  相似文献   

13.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上课时或上完课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往往回答我的是:"没有问题了,我们都懂了."那么学生们真的没有问题了吗?显然不是,从他们的作业和练习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有问题的,只是不敢或不愿提出来,或者说有的学生就不能提出问题.他们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这也成了他们不能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还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但是,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简单化,如:"对不对?""是不是?""为什么?"之类.很少提出发散性问题,如:"你想到了哪些可能?""还有什么其他想法吗?"等等.存在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师习惯了统一结论的灌输方法.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比较、联想和想像的能力,进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5.
<正>一、设置悬念,激发创新"学贵在疑"。教学时,如果教师依据教材的"新""奇""特",巧设疑问,制造悬念,为学生创设一种思维情境,就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创新。例如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数学,教学时,我们首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桶底的周长?"学生很快地答出用米尺  相似文献   

16.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创新的火花。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鸡会哭吗?小兔的嘴巴为什么是三瓣的?有的孩子还会把家中的玩具、钟表拆开,一看究竟。这些好奇心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牛顿看到苹  相似文献   

17.
<花瓣飘香>一课,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故事,表现她是一个懂事、孝顺、可爱的孩子.听了几位老师教学<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有的老师采用探究讨论式,有的采用开门见山式,多围绕"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得出结论.听完这些课,笔者和学生交流,问:"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这样做好吗?"学生无一例外地点头.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让学生大胆质疑不善于发现问题,就无创新可言。我在教学《毛细现象》这一课时,引入课题后,我就让学生把布条、铁钉、胶片和纸条的一部分放进水中,观察它们是否都会产生毛细现象,并让他们说说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水不会沿着铁钉上升?为什么水会沿着纸条上升?为什么水会沿着布条上升?为什么水不会沿着胶片上升?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升得较高?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升得较低?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学生都是带着"句号"回家的,而美国学生都是带着"问号"回家的.中国家长会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而美国家长则会问:"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难道中国学生真不会提问吗?为什么学生们不愿意问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学生没有问题,教师上课有什么价值?这值得我们反思。在"去问题化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只是教会了学生机械、被动、教条的回答有着标准答案的问题,与此同时,却让我们的孩子慢慢地失去了他们该有的问题意识与能力。有位科学家曾说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万有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一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