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十五世纪初,明朝关外诸卫相继崩溃,要求内徙,首先向关内迁徙的是沙州卫。沙州卫都督喃哥兄出现纷争,明朝官吏让他们迁到塞(长城)内,居住甘州。在甘州暂居六个月后又被内迁到山东平山、东昌一带。沙州卫喃哥部族从此在山东分几处务农为生,在一个陌生地方开始新生活,并最终融入当地社会当中。  相似文献   

2.
S.1523+上博40抄录了沙州刺史兼豆卢军使《李庭光莫高灵岩佛窟之碑并序》,然有学者将李庭光释作李光庭;其年代则主要有“武周后期”和天宝年间的不同认识。本文从碑文校释入手,据碑文本身所蕴涵的年代背景信息和相关文献、文物资料,就碑文本身所书、时代、身份和籍贯四个方面论证了碑主为李庭光。豆卢军长官豆卢军经略使更名为豆卢军使不晚于景龙四年(710)五月;其任沙州刺史时间当为长安四年(704)至景龙四年;碑文撰写于景龙四年。  相似文献   

3.
自洪武五年战争结束后,明朝在河西走廊的实际控制范围仅仅维持在凉州一线。此时,明朝西北经略的重点在祁连山山脉以南,以安定卫为代表的地区。当安定卫被朵儿只巴攻破之后,明朝才逐渐转向以河西走廊为重点。此时的沙州仍然扮演了北元与青藏高原、云南联络的关键点角色。洪武十六年之后,沙州地方势力与明朝的关系开始改善,沙州多次派出使臣入明。基于洪武朝早期沙州的表现,明朝对其政治动向始终心怀疑虑。沙州的地理位置和长期边缘化特征,导致它很难引起中原王朝更大的兴趣,也不会成为日后经营边疆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吐蕃沙州都督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吐蕃沙州都督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吐蕃沙州都督军政机构中地位显赫,设正副二职,是沙州节儿之重要僚性,一般由吐蕃人或汉族世家大族担任。诸都督中以杜氏父子、安氏、索氏、张氏都督最有名气。  相似文献   

5.
《沙州都督府图经》纂修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P 2 0 0 5《沙州都督府图经》的避讳特征、书写格式、文书中所涉及的沙州升都督府的时间、驿路置废的时间、西州岸头府等军政机构名称、人名结衔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史事分析 ,就图经的详细编纂、添修时间做了一个尽可能细致的考查 ,认为《沙州都督府图经》自永徽二年以后在《沙州图经》的基础上 ,历经武周 ,直至开元初 ,按照律令始终不断修纂  相似文献   

6.
沙州贞元四年陷蕃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宇 《家教指南》2007,(4):98-103
沙州陷蕃年代,诸说不一,各有其理,然而均属推论,悉难坐实.考北新0822号<毗尼心一卷>报恩寺僧离烦题记称:"唐贞元三年十月廿日造."既用唐朔纪年,知贞元三年十月廿日(公历787年12月4日)沙州尚属唐土;S.2729<吐蕃辰年三月五日算使论悉诺罗接谟勘牌子历>所署"辰年",诸家皆断为贞元四年戊辰,即公元788年.知是年三月五日(公元788年4月15日)沙州已属蕃朝.证之以P.4660李颛撰<李和尚写真赞>"敦煌沦陷,甲子云期"及P.2716<残诗>"可昔[惜]沙州好川愿[原],字[自]从破落六十年"之语,自沙州光复之大中二年(788)上推六十年,为贞元四年(788),则知贞元四年即沙州沦陷之年.上与北新0822号题记之"唐贞元三年"恰相衔接;下同S.2729"吐蕃辰年"之款年契合不二.沙州陷蕃之年由此可定论为贞元四年春.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志>中所记载的李无亏的履历,可补唐史之缺,将豆卢军建立的时间提前至690年,并揭示了699年吐谷浑归降前西北地区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8.
从康熙元年裁并诘戎、乐民等千户所到雍正五年将五开、铜鼓等卫改设为县,贵州"改卫归流"经历了大约70年才渐告完成。改卫归流适应了地方行政建置改革发展趋势,使贵州省属政区类型趋于划一。同时,也从土地、户口、赋役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充实了贵州立省的物质与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沙州回鹘及其文献》评介苏北海期待已久的《沙州回鹘及其文献》(杨富学、牛汝极著)一书最近已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可喜可贺。这不仅是敦煌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更是回鹘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挑灯读之,如饮酷醐,解积年之渴,心中不由而生荐诸同好之意。回鹘族的先祖...  相似文献   

10.
裕固族传说称其祖先来自西至哈至,当今学界一般将其解释为西州火州(高昌)。稽诸该传说之原始,与今天的说法迥然有别。裕固族现在传唱的叙事民歌《尧乎尔来自西至哈至》是1963年以后的改编本,违背了原歌词的本意,歪曲了裕固族传说的历史记忆,误导了人们对西至哈至的解读与认识。结合史实,可证传说中的西至哈至实指沙州和瓜州二地,裕固族东迁就是分别从沙州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和瓜州万佛峡(瓜州榆林窟)出发的,向东迁徙至酒泉一带。与之相仿的是新疆东部的哈密豳王后裔,在难以自立时也是东迁至至肃州一带避难,而这里正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有意思的是,不管他们来自沙州还是哈密,当遇到困难时,其民众都会东迁至酒泉西400里处的苦峪。这些迁徙虽然都是受到外部压力的结果,但在东迁过程中,却不曾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乃至战争。说明明代中叶裕固族的东迁实际上是在明政府支持下和蒙古豳王家族统领下,辖区内部有序而目的明确的民族迁移。  相似文献   

11.
乾隆二十三年,随着库什、阿克苏、乌什等城先后归降,清廷因地制宜,基于回部易于治理的判断、后勤给养及准噶尔治回经验的考虑,制定了回部驻防制度,日后的军府制对其多有继承和发展。厘清乾隆二十三年清廷治回政策有助于对军府制形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洪武十八年(1385),明朝在今贵州黎平设置五开卫,隶属湖广都司。这是明朝在贵州东部设立的第一个卫,与平溪、清浪、镇远、偏桥、铜鼓等卫并称“边六卫”,构成明代贵州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部分。五开卫的设置是贵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日后黎平府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对黔东南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五开卫的建置沿革,有助于深入认识贵州尤其是黔东南的地方史。  相似文献   

13.
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是长征途中成立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军队组织机构,根据史料考证,遵义警备司令部是基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曾拟定都遵义城而成立,旨在担负"首都"遵义的警备要务。司令部驻址设在湘江河东岸、新城国民党黔军副师长周吉善的公馆里。  相似文献   

14.
西夏时期(1038-1227年)是敦煌石窟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笔者曾在专著《西夏文物研究》和一些论文①中,做过比较全面的介绍、探讨.但因近年来出现了较大的歧说,非澄清不可,故结合一些新资料、新思考对西夏开始统治瓜、沙的时间问题进行再探讨,因为这不仅是个时间早晚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敦煌学上一个重要问题--1036至1070年间是否存在过统治瓜、沙州的回鹘汗国以及西夏史、回鹘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团营是明代京军系统发展的一个特殊兵制,在明代兵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直到现在对团营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很匮乏,即使有涉及也只是作为叙述明代京营的附属,以至于有关团营的单篇论文至今尚未出现。学界对团营这一问题的忽视,造成了我们对其产生了许多错误的认识。同时,一些古代典籍对团营叙述的混乱以及随意性,更加深了我们的这种认识。文章力图从明代团营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有明一代各个不同时期团营发展和建制的情况分别加以论述,同时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对于团营的固有错误观念加以辨析,以便对团营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清末青州旗城的驻防教育具有注重“国语骑射”的满族特色和兼收西学的时代特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大批满族人才,是满族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喧嚣中,清末杭州八旗驻防子弟金梁和惠兴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看法:金梁将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统一在了一起,而惠兴则选择开启旗营民智,与大汉族意识相抗衡。金梁、惠兴在清末杭州城的举动,颇能代表当时社会中八旗士人阶层的思想和认识,对他们言行和思想的考察,有助于了解清末八旗士人阶层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