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光荏苒,转眼几度寒暑,我任教应用汉语课已经五年。课程伊始,我像大多数老师一样采用传统的静态分析教学法,可是不久就陷入了困惑:为什么生活中朝气蓬勃的学生到课堂上就没有了灵性?实训课和社会实践成绩很优秀却缺少语言的基础知识?如何突破传统教法、扭转师生双方都很窘迫的课堂状态?苦闷之时,我邂逅了程少堂先生“语文味”教学理念,“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当这学期从学校领导口中第一次听到"微课"这个词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就这样抖的冒了出来。"微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和我们平时上的可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老师怎样去实践这样的一种课堂呢?学生怎样去接受学习利用微课呢?它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有什么不同呢?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不断摸索、研究、课上实践以及上网学习相关资料,我对微课有了初步只认识和了解。其实"微课"是  相似文献   

3.
孙建锋老师是国内凌厉崛起的少壮派特级教师,近年来,他诗情演绎的一系列对话课堂,一经媒体推介后便“迷倒”一大片读者。就我个人而言,也是孙老师的崇拜者,但是,细细考察孙老师的一些课,我也渐渐产生了不少疑惑。最主要的一点感受是:他在课堂上的那些“听上去很美”的华丽语言,真的就无懈可击?真的就无尘可拭?  相似文献   

4.
蒲洁清 《人民教育》2012,(Z2):37-39
孟照彬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能否成功地交出主动权,就决定了这节课是新课型还是传统课型。"作为一名参与有效教育实验的教师,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交出主动权?怎样才算真正交出主动权?在交出主动权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改进。第一次实践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呼兰河传》的教学案例。课堂框架描述:第一环节,从播放歌曲《童  相似文献   

5.
<正>20多年来,我上过数学课、音乐课,当然上得最多的是语文课;20多年来,我上过研究课、观摩课、参赛课,当然上得最多的还是随堂课,是一节一节的课造就了我作为教师的人生。做教师的日子久了,对课堂就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情,于是,有时也就会想——课堂是什么?是我和孩子们共学习、共成长的时空。课堂有什么?有探究,有发现,有合作,有启迪,有顿悟,有情感互动,有智慧共生。孩子们需要课堂,我离不开课堂,于是,课堂便成了  相似文献   

6.
珍惜好奇心     
一日,同孩子说起复习时间长短与考试成绩的关系,我讲起我小学上人体骨骼的卫生健康课,老师早上拿着挂图讲完,下午就考试,结果我考了满分,老师当堂表扬,我在课堂上很是风光了一回。可当讲完这段辉煌往事,孩子指着自己的身体要我说出各部分的名称时,我语塞。孩子说我吹牛瞎编,我觉得很委屈。难道真是我的记忆力衰退了吗?可为什么我对那幅彩色挂图和得满分受表扬的情形记得很清晰?最近我看到了一份写美国小学上人体骨骼课的材料,我才找到了答案。美国老师并没先拿出人体骨骼的挂图来展示,而是首先向学生提问题:“人为什么会站?”“为什么会动?…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复习方式通常是先复习知识后做习题,在这种复习模式下,学生不能暴露自己存在的知识漏洞和思维偏差,教师也不能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更不能对症下药.或许,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并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当然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复习的效果就会很低效.那么,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应如何复习才能产生高效课堂呢?我校的做法是变传统的"先知识后习题"为"先习题后知识",即将习题活动前置.通过习题来带动知识点的复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课堂实效.下面我就《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为案例,来说明习题前置式教学模式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运用、实施的几个重要环节,愿和同仁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可能都有同感,很害怕上习作指导课,怎么上?上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有一次,观摩一位教师执教的习作指导课《我的美味我最爱》,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原来习作指导是  相似文献   

9.
<正>王璐老师的晒课《人间生活》让我听得如痴如醉,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效果让我得到莫大的享受。再三观看视频,我冷静思索、琢磨:到底是什么方法让他把课上得如此极致?最终发现,他的课堂引导极其到位,在整堂课中显得很突出,于是我便对本节课中的课堂引导做了一番探究,现将探究结果汇报如下。一、课堂引导是"敲边鼓"在探究过程中,这一点最引人注目,也应该是课堂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有幸听到某优秀教师执教的一节<奇妙的克隆>的公开课教者教态亲切自然,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教学进程推进也很流畅.这些都符合当下好课的评价标准,受到听课者的好评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但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却产生一些疑惑:这样的"课堂生成"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呢?辗转思之,笔者认为在这节课中执教者和一些听课者在"课堂生成"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有必要廓清.  相似文献   

11.
案例:<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 课前准备: 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实地观察爬山虎,能更具体地理解课文,我想技些爬山虎带到课堂上用.可我家附近没有,想到别处去找吧又很麻烦.为了省事我就偷了一次懒. 师:你们知道哪儿有爬山虎吗? 生:我知道,我家旁边就有,我家也有. 师:那你们明天摘些来让同学们看看好吗? 生:好!  相似文献   

12.
正再一次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从中得到很多……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早已不是新鲜的词汇,可真正做起来却很不容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常常在耳边回响。我是老师,我学高吗?我身正吗?我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了吗?我的课堂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了吗?每每夜深人静时,我总会这样问自己。我很想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很想使自己的课堂面向每一位学生,很想让每个孩子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可理想与现实总是不相吻合。以前总是搞不明白,自己花费很多精力,精心准备的课,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自己要求的作业并不多,为什么总有学生完不成?不想在课堂上批评  相似文献   

13.
<正>曾几何时,一提起高中数学课堂,学生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枯燥无味的图像,觉得除了听老师讲题就是自己解题,毫无乐趣可言。其实在新课程理念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特色、吸引人眼球的课堂,这些课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数学课堂的看法,大家渐渐地觉得数学课也可以像语文课、历史课一样上得生动活泼、引人人胜。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应当进行怎样的课堂教学?我应当具  相似文献   

14.
正研究一些优秀教师的作文指导课,我们发现: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特乐意写作文,常见的"怕作文"现象荡然无存。秘诀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的课例中得到启发。课例一上课了,薛法根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其实,我不想_______"问学生现在不想做什么事?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打开了心中的话匣子。有的说,其实我不想剪头发;有的说,其实我不想上补习课;有的说,其实我不想做作业……这个特别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显然触动了他们的真实情感。这样的开端很自然地就在老师和学生间达成了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我曾看到各种各样的课堂情景:有的课,预备铃后,学生就做好了准备,以期待的神情,等候教师的到来;而有的课,教师还没进门,学生就厌倦了,“又是倒霉的××课”;有的课,学生孜孜以求,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课则气氛沉闷,学生们盼快点下课。同是课堂,为什么情景各异,差别很大呢?希望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做些分析。黑龙江赵志心 1987.2.18 赵志心同志: 你提的问题很重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我认为,其中的关键可能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某项活动的需要方面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西子姐姐,这个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的英语老师,她的性子很急,经常批评我们。有一次,她在课堂上提问,问了我两个问题,我正好都答错了,她就狠狠地批评了我。从此,我就不喜欢上英语课了,也很不喜欢这位老师,这还影响了其他课的成绩,我都不想去学校了。西子姐姐,我该怎么办?希望得到帮助的郑瑞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在我任教的班级上公开课。这是一位很有激情的教师,她的课曾经让学生唏嘘不已,就连听课的教师也为之动容。课上完后,我就课堂上的一个小  相似文献   

18.
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需要传承.那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呢?在此,我想通过最近听过的一些课例来谈一谈数学史化在课堂中的浸润.  相似文献   

19.
赵健 《山东教育》2004,(16):17-17
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我经常在课前或课堂中讲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有时候讲的故事和课堂内容无关,只是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时讲的故事和课文内容有关,我就用在导课上。讲故事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同学们也因此而喜欢上我的课。我很为掌握这一“法宝”并运用得得心应手而沾沾自喜。  相似文献   

20.
正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翻转课堂和微课程的制作,在此我想提几个问题:老师如何能方便简洁地制作自己的微课?利用什么工具?微课制作出来后,又怎样上传至有效的平台与学生进行高效互动?刚才,张福涛校长讲了昌乐一中已经找到适合本校的资源,这种优质资源又怎样被附近学校分享?作为昌乐一中,将自己的资源分享出去,谁来保护它的版权?我认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翻转课堂就不能有效的推进。我们在联通的教育平台建设中融入了翻转课堂、高效教学、联合教学和家校通等这些内容。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完整丰富的功能。在优教通平台设计上,我们融入了翻转课堂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