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2.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悲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美学家朱光潜甚至认为“对人类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都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西方悲剧这种文学体裁几乎是中国所没有的。”[1]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才一改沉默的历史,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了“心灵的探寻”和“艰难的选择”,中国文学也才有了书写悲剧的历史。曹禺作为深受五四文学传统影响的作家,不被三十年代文坛的主导理论所局限,没有使他的作品变为控诉书、宣传稿,而是大胆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属于他个人但不又不完全属于个人的悲剧世界。他把悲剧意识当作文化选择贯…  相似文献   

4.
对于许多文学创作者来说,乡土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作家们无法回避的情节和母题。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从早期鲁迅的启蒙式批判到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的田园式抒写.不难发现乡土小说写作视角由“启蒙”到“乡下人”的转变。对这两种写作视角的审视与解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乡土文学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论早期乡土派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黄金时代,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浪漫“自我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普罗小说”相继构成了二十年代五大小说高峰。它们以各自的音调和色彩,共同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 如果说,浪漫自我小说、“问题小说”、“普罗小说”是在先驱者们自觉倡导下,在一片片欢呼声簇拥下萌芽成长的,那么,乡土小说则是在静悄悄中崛起的。  相似文献   

6.
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作家有鲁迅、许杰、许钦文、彭家煌、台静农等.乡土文学作家与其描写对象之间有丰富的精神联系与复杂的情感矛盾.既包含理性的批判又有情感的怀恋,大多是批判与怀恋交织.其中乡土写实的一脉,到三十年代发展成左翼文学一派,代表作家有张天翼、茅盾、昊组湘、沙汀、艾芜等.而另一批作家却表现了一种复杂·心态.即将对农村落后文化的批判和乡村纯朴民情的礼赞交织在一起.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芦焚等,到三十年代发展为"京派文学".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年代,发展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现代文学史上,实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流派。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些作家高举着“乡土文学”于力致,帜旗“乡土文学”创作,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品。鲁迅和茅盾是很重视“乡土文学”的,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曾撰文论述“乡土文学”,对出现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给予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遗憾的是后人并没有象鲁迅和茅盾那样继续对“乡土文学”予以必要的关注和研究,致使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8.
老舍虽然一向以其特有的幽默著称,还因此被誉为“幽默大师”、“笑匠”.但他的幽默一开始就带着苦涩和酸辛,幽默的笑脸上流淌着痛苦的热泪.他的小说中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总是熔铸在一起,而且常常是喜剧其外而悲剧其内的.到了三十年代中期,他完全走上了以悲剧格调为主的创作道路,其悲剧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的“意识流”代表作家之一浮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之间写过几部重要的小说。这是她对“意识流”小说进行试验的结果。她也是她所处时代的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英国博物馆所在地区文学团体的著名的领导者之一。浮吉尼亚·沃尔夫的父亲是位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她的母亲漂亮而又活泼,因而被写进几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同时也成为许多有名的艺术家绘画或描摹的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由“家族”叙事向“村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丈本。村史文学的发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80年代初的个体历史的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到80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90年代初《白鹿原》等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90年代未、21世纪初的村史叙事。村史叙事及其文本诞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民间话语与民间文化的强烈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从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某些现象入手,着重阐述中国乡土小说在“变调”后,又复归于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模式的事实。同时,力图揭示出这种“风景画”和“风俗画”的平面回归给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创作带来的初步繁荣景观,以及这些作家作品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自有婚姻以来,就有了对婚姻的种种约束,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六礼”的束缚,使青年男女的婚姻不能自主,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只有在唐代,在唐人小说中我们才看到了妇女婚爱的自主、自由的曙光。唐人小说以私奔式、偷情式、一见钟情式以及对婚姻自主意识的追求来表现妇女婚爱,颇具浪漫色彩。中国文学的婚爱描写由古典之爱到浪漫之情的转折开始于唐人小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代的文化开放分不开。  相似文献   

13.
小小说漫议     
小说是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名为“小说”,但同“小”字并没有直接联系。近年来发展起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小小说,却同“小”字紧密联系起来了。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国外还有把写这种小说的人称“六十秒钟作家”。小小说篇幅短、反映生活迅速,无需多少时间就可以看完,很受读者欢迎。过去也有小小说,但没有被十分重视,只是到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越来越有限,但渴求生活底蕴无穷,因而短小隽永之作的小小说目然也就大有发展前途了。  相似文献   

14.
早期“乡土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继“问题小说”之后在坛上出现的一个以描写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题材的小说流派,其中存在着朦胧的现代意识。这不仅指现代社会意识,也指现代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巴人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就以表现家乡的风土习俗、农民的遭遇命运而为文坛所瞩目,直到解放初还在努力修改《莽秀才造反记》这幅五十年前“中国江南农村生活的风俗画”。乡土小说的创作纵贯了巴人整个文学道路,并以其个性特色和可观的艺术成就而在新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巴人的乡土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本文拟就其变化发展作一番探析。一“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来自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作的导言。按鲁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考察了三十年代后期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种变化,即:湘西社会变化中的堕落趋势逐渐成为他关注和表现的中心,其文体遂注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抒情的笔致中也浸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讽刺。这和他原先充满牧歌情调的乡土抒情小说相比,显示了沈从文小说创作走向现实的倾向。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本文从现实的社会政治压力、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审美心理的变化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关于文学与革命关系的论述与其他新文学先驱有所不同。他所走的仍是“自己的园地”这一路子。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他的这种认识具有特殊的意义。周作人关于文学与革命关系的论述与其他新文学先驱有所不同。他所走的仍是“自己的园地”这—路子。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他的这种认识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悲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美学家朱光潜甚至认为“对人类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都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西方悲剧这种文学体裁几乎是中国所没有的。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才一改沉默的历史,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了“心灵的探寻”和“艰难的选择”,中国文学也才有了书写悲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文学三十年乡土小说呈现出鲜明的黑色主色调,这种色调折射出乡土中国的现实状态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首先它呈现着中国乡民面对永无完结的苦难时,潜在或表现出的复仇情绪;又是书写乡土的知识分子们反思愚昧、颟顸而义顽固、强大的乡土中国时,对文化顽疾和国民劣根所流露出的深刻绝望;在文笔清淡的作家那里,也未能荡尽黑色的隐忧,那是一种对人性和人类命运饱含深情的思考和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