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绛 《教育文汇》2004,(12):43-44
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2.
杨绛 《教师博览》2006,(2):48-49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却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3.
正记得我在学校里读书时,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你们在阅读课外书时,我也在阅读各类书。你们读过的书,时间一久,印象渐渐淡了,模糊了,到后来几乎淡忘,读了等于不读。我不是这样,书读得越多,知识的积累越丰富。为什么?你们读书不做笔记,读过就算;我读书都做笔记,所以与你们不同。做笔记是麻烦的,但做笔记有它的好处,要做笔记,不是把书看完了就算了,还得想想有什么可记的。这一想,就比不想要看得深些,也  相似文献   

4.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真正能在书房里静心读书而不受干扰的人越来越少,而用心去读书然后再用笔去记的,恐怕是更少了。我却喜欢读书而后笔记,这也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这习惯固然有点“笨”,但从中得益匪浅。其实,我读书而后笔记,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记得刚去部队当兵时,因为自己文化底子薄,很羡慕一些同龄人对知识的广博涉猎,也佩服一些年长者对知识的穷追不舍。于是,我就有了用读书来充实业余生活的意念,起初是读什么,记什么,杂乱无章。后来改进了方法,对读书笔记加以分类,有写人绘景状物的词、句、段;有警名、…  相似文献   

5.
《青年教师》2004,(4):50-51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6.
于力 《天津教育》2008,(11):24-26
当我来到塘沽一中体育办公室的时候,苏宝明正伏案专心读着一本名为《体适能评价与运动处方》的书,他手中的笔还不时地写着,认真地做着笔记。苏宝明说他喜欢读书。作为体育教师,他每天主要从事各项运动的教学,但一有时间,他就会一头扎进书本里,大量地阅读体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病理学以及其他方面的书籍,汲取书中的养分。这也许就是他在出色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在教学理论、学科研究和课程创新等方面都取得成绩的秘诀。  相似文献   

7.
据《钱江晚报》消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一次给学生所做的文学讲座中,建议广大的学生:“要凭兴趣读书,不能完全凭功利去读书。”格非在讲座中还介绍了他个人的读书心得,他说他读每一本书,都会做读书笔记。“尽管多年之后这本书的内容我忘掉了,但只用十几分钟看看读书笔记,我就会明白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因为笔记记的是最重要的内容,看看读书笔记就等于把这本书重新翻了一遍。”他说他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8.
<正>钱钟重书做读书笔记的功夫是一绝。他的笔记本很厚,是普通练习本的4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必做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钱钟重书的夫人杨绛在《钱钟重书手稿集》的序言中曾详细叙述过他做笔记的方法。她记得,钱钟重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那里的图书概不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们去读书,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边读边记。"钟重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有很多互记钟上外文  相似文献   

9.
短信     
那天,像往年一样,好几个以前的学生又送来了鲜花.还有的从门缝塞进了小卡片。我小心地收起卡片.卡片上的话读了一遍又一遍.幸福的感觉洋溢在我身体的每一部分。可是.总觉得少了什么。于是就想起我的老师来。那个穿得一尘不染清清瘦瘦的老师.这是二十年前他教我们时的形象,当然也是永恒的形象。老师不苟言笑,可是有几句话到今天越发让人感慨是“经典”。他多次对我们说要多读书,衣服可以不奢华.但书要多读!现在想来.这话分量好重!这不是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的关键词吗?可老师不是名人.只是二十多年前他常这样教我们。  相似文献   

10.
做笔记作用很大,它能概括知识,加强记忆,帮助理解,启迪创新。许多读书名人的笔记成为书苑里的奇葩,学海中的明珠,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做笔记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学生的课堂笔记是笔记的一种,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好做笔记的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之一,有些老师限定学生必须做笔记,把笔记的好坏看成学习是否认真的标准。学生课堂做笔记是必要的,但也应该注意方法。首先,笔记最好做在书本上。课本无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重点。若书一本,笔记一本,知识便分散了。由此学生精力也会分散,时间也会浪费不少。我认…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 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很多,也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12.
名著和经典是茫茫书海中出类拔萃的璀璨宝,是人类文化思想史上的丰碑。在酿造未来新文化、新思想的追求中,后来者必将踏着这些坚实的阶梯拾级而上。为了读懂、读细、读深、读精、读通、读透先贤们的名著经典,交流读书心得,切磋感受体会,充分汲取精神营养,智慧人生,本刊特新辟“名著与经典解读”专栏,拟陆续发表读书札记和读书散论杂谈。文章不拘一格,力避程式化,不高限于一般地介绍、评论原著的背景和内容,务求在解读和品味上下功夫,着重阐释作者对原著独到的理解和感悟,显现作者的独特视角和个性,言人之未言,在学理和方法等方面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文章不求全,随感而发,风格各异,长短皆可。热忱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读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3.
董华英 《班主任》2012,(12):53-53
上学期,学校开展"经典赛读"活动,要求每个班学生读N本"经典书",背N篇"经典文",写N篇"经典诵读心得笔记"……转眼到了活动评比时间。在"诵读""背读"等评比结束后,我班以微弱劣势暂居第二。活动最后一项是"心得笔记",只要我班能得到最高分,总分就能稳拿第一。可是据"可靠消息",我班上交的笔记数量离"第一"还差5篇。于是,我找来班长小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不少青少年远离经典书籍而沉迷于网络学。名作家王蒙一直关注着青少年的阅读状况,借其自传《半生多事》面世之际,王蒙再次呼吁青少年要多读经典。王蒙说:“我并不排斥网络学中有意思的东西,但是过于方便的网络学就会廉价.甚至粗俗。内容肤浅的养分极其有限,负面影响却不少,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王蒙在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中.细数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他自幼喜欢读书,在家人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书籍。这些书不仅让王蒙受到了学的熏陶.更为他以后的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蒙回忆.“童年时.我背诵《孝经》、《大学》、《苏辛词》、《花间词》;少年时,我背诵冰心与巴金,后来还有鲁迅的《野草》,汉语的平仄四声如歌咏,如唱赞美诗……”王蒙走上革命道路,也是读书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学校招生过程中,东台的中考“状元”家长找到我这里来说,一所四星级学校的校长、主任刚到过他家,希望孩子去他们学校读书.并许诺3年的学费全免,同时答应,这个学生的弟弟到他们学校去免费读初中。说到最后,这位家长问我:“王校长,这些你能做到吗?”我当即回道:“我做不到。”并告诉他三条.“第一.作为东中的校长,我不可能因为你女儿今年考了第一.我就去你们家开展招生宣传。第二.学校有奖学金.你的孩子到东中上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励。第三,她的弟弟可以来我校读初中,但我们还要考一考他能不能适应东中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读书时做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不可能把所有的重要知识全部都记住,做读书笔记可以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记下来,将自己所想到的内容记下来。日后可以随时查阅。如果做笔记能够用自己的话把书上的内容叙述出来,那么印象就更深刻了。明朝的李时珍为了写作《本草纲目》一书,刻苦攻读了《内经》《伤寒论》《本草经》等医学书籍,在近30年的时间里读了800多种书,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前前后后一共写了几百万字的笔记,装满了好几柜。以后,他将自己的笔记连同搜集的单方和医案加以整理和检查,最终写完了举世  相似文献   

17.
1.关于“读”。据我观察目前有两种“读书”的教学方式。第一种方式称其为“懒惰型”,即教师放任学生自由读。这种方式,其表面看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这种方式最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第二种方式是“包办型”。即读书由教师领读。分析句子、段落、文章都由教师代替,学生只是跟教师做笔记,记录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种方式也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参加自学考试两年,以13门功课取得76分的平均成绩,顺利获取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证,在自考学友们的祝贺中我冷静地思考丁我的自考经历,谈点体会与学友们共勉。 一、精读教材。自学考试教材及大纲是自考生学习的蓝本,自考生只有在精读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本学科要求的基本能力,接受考试检测。考每个科目的我都读教材不下三遍,读大纲不下两遍。不理解处要打上问号,找人求教,或者在反复诵读中前后互通。如在读《法学概论》时,我对“标的”的理解有困难,是向当地法官求教才解决的。 二、勤做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这个合成词即有“读”又有“书”之意,历代学者在谈读书时都强调做笔记。自考生面对“砖块”厚的教材,要记住其中的主要内容,就好象在大海中“捞鱼”,须靠笔记这张“网”。利用笔记才能把厚书读薄,才能既读得进去又读得出来,掌握书中要旨。我做笔记除记清课本中纲目要点外,还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教材内容精炼浓缩,加以记忆。如做《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笔记时,我把社会调查的作用概括为四个词,即感知、描述、解释、预测。再抽出每个词中第一个宇利用谐音记为“赶(感)猫(描)接(解)鱼(预),这样形象生动而且记得牢固。  相似文献   

19.
世人读书,大多以易懂为标则,以趣味、休闲为目的,故通俗书、普及书为其首选。然而若致力于学术研究,或有志于智慧提升之人则非读经典原著不可,尤其以做学问为业的研究生,更应回归经典、研读经典、把玩经典。  相似文献   

20.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许多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为了便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老师们大多让学生做笔记。为此,我兼顾两者。教学中,就让学生在书上做“笔记”。在书上做“笔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用特定的符号、简略的文字在课文中圈点、批注,既教会了他们怎样读书,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课文中直接做“笔记”,更觉直观,更能与课文亲合,更利于课后的复习。“笔记”做在课文中,随着每次读书,重现的机会多,有利于知识的识记和巩固。怎样指导学生在书上做“笔记”呢?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