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他从日本来,欲刺蒋介石……蒋介石怒言:“他搞台湾独立,我搞他脑袋!”……女特工轻舒玉臂,就把男刺客推进了地狱……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5,(Z1)
艾克恩评“延安文学”──北京书简(摘要)编者按:“老陕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艾克恩致函《延安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曹谷溪,对近年来的《延安文学》杂志给了热情的鼓励和恳切的批评。艾克恩同志拖着病体,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这封长信,情深意切,用心良...  相似文献   

4.
冯华 《新闻战线》2023,(6):21-23
<正>“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新时代要当好新农民……”这一句延安果农吼出来的信天游,是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推出的新媒体产品《小经带你当一天延安果农》的结尾彩蛋。滑动屏幕,用户可以跟随一辆载满苹果的运输车,穿行在陕北的山峁沟梁中,一路体验延安苹果的全产业链条,感受延安苹果的魅力。这件融媒体产品一经推出,就在社交媒体掀起了刷屏热潮。网友们纷纷点赞留言,“一嗓子信天游就到了陕北了”“咱延安苹果好吃,甜”“这个旅程好有创意”……  相似文献   

5.
《兰台世界》2006,(10X):41-41
杨小楼(1877-1937年)在北京第一舞台演京剧《青石山》时,扮关平。演周仓的老搭档有事告假,临时由一位别的花脸代替。这位花脸喝了点酒,到上场时,昏头昏脑地登了台,竟忘记带必不可少的道具——胡子。扬小楼一看要坏事,心想要是演员出错,观众喝倒彩可就糟了。灵机一动,临时加了一句台词:“咳!面前站的何人。”饰演周仓的花脸纳闷了,不知怎么回事。“俺是周仓……”这时,演员得做一个动作:理胡子。这一理,把这个演员给吓清醒了,可是心中一转,中说道“……的儿子!”扬小楼接过去说:“咳,要你无用,赶紧下去,唤你爹爹前来!”“领法旨!”那演员赶紧下去戴好了胡子,又上台来了。  相似文献   

6.
商谦 《中国档案》2015,(9):80-81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消息传到延安,整个延安城沸腾了。“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的口号声、欢呼声,夹杂着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震撼山谷,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与欢呼之中。当晚,延安举行了盛大的火炬庆祝游行。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相似文献   

7.
传说不学无术的军阀韩复榘,一次见人们在篮球赛中你争我夺的情景,便发起宏论:“那么多人争一个球干什么,给他们每人买一个不就不争了!”给世人留下了笑料. 一般人说外行话,影响不大;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笔杆子”以外行充内行(即是偶尔),后果就不同了,于人于己都不利.请看以下数例: “延安……革命遗址”(1990年10月26日西安晚报三版《丰富多彩的<延安展览>》).“皎皎者”(11月15日西安晚报(?)三版《青豆和红豆》).“遗址”一词是考古学术语.故“革命遗址”应为  相似文献   

8.
1940年12月30日,一个清晰、坚定、振奋人心的声音从延安西北19公里王皮湾的窑洞中传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新中国的人民广播事业就从这战火纷飞、艰难坎坷的局势中诞生。  相似文献   

9.
1940年12月30日的傍晚,一个庄严、自豪的声音,从中国人民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里,飞向辽阔的天空,响遍神州大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相似文献   

10.
王培元 《出版参考》2005,(20):16-17
后来成为鲁艺音乐系第二期学生的李焕之,1938年8月4日,从遥远的南国风尘仆仆地走进了延安城.几乎在他远远望见巍巍的宝塔山的同时,远方便传来了阵阵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田野上响起了孩子们的歌唱:"河里水,黄又黄,东洋鬼子太猖狂……"  相似文献   

11.
银笙 《新闻知识》2005,(2):34-35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这首《延安颂》深切表达了在那难忘的岁月里革命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当悠扬辽远的歌声响起时,我无数次地看到那些老延安眼中的热泪在闪光。那是激动的泪、真挚的泪、是从心灵深处流出的泪。  相似文献   

12.
1964年10月16日,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宣布:“我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相似文献   

13.
李云龙 《新闻世界》2006,(11):40-41
修鞋也能成为百万富翁!你相信吗?在深圳,一位名叫洪永世的打工就一直坚信这一点,并构想如何把修鞋这种被人们认为“低贱”的行当做成一种事业。他费尽心思,几经“折腾”终于想到这样一个绝招:把修鞋摊办成“鞋子院长”……如今,他不仅把“鞋子院长”办得红红火火,成了全中国最“牛”的修鞋匠,并且积聚了百万资产![编按]  相似文献   

14.
怀念新闻工作者良师陆定一丁济沧我离休后,曾两次见到陆定一同志。一次是1985年,为筹建“延安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我随王揖同志到北京医院看望定一同志,并请示建馆事宜。他严肃地说:“你们都是老延安了,可不要忘记延安的整风,新闻纪念馆一定要冠以‘革命’二...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里黛玉在宝玉大婚的时候啼血焚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宝玉,你好……”这句话就像《红楼梦》的结局一样,成了任人续写的开放式。经典版的是:“你好狠心!”宽大版的是:“你好好地和宝姐姐过吧!”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16日清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出租车司机扎日嘎拉赛罕上车后习惯地打开了车内收音机。当他把收音机调到FM100.5频率时,一个曾经很熟悉的声音忽然响了起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他的心里一阵激动:“老朋友,又听到你的声音了!”中断了几个月的中国蒙古语广播又恢复播出了,来自中国的声音深深吸引着他……  相似文献   

17.
沙平 《云南档案》2002,(2):34-35,41
1937年10月,艾思奇、周扬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上海来到延安.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有这样一幅: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这使他顿时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心底奔涌.在交际处刚吃完饭,工作人员又进窑洞来通报: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艾思奇和大家一样,都为党的领袖能礼贤下士而激动万分……  相似文献   

18.
4月7日晚,江西卫视播出了我省“十大井冈之子”颁奖电视晚会。节目时长仅一个小时,但却深深地激发了观众们的情感。在晚会播出同时,数千名观众通过手机互动短信对晚会予以好评:“晚会很精彩,动人,丰富!”“这是一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晚会!很新颖,我非常喜欢。”“很有特色,很受感动,谢谢你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晚会一”……  相似文献   

19.
在陕西省档案馆10余万卷资料里,珍藏着一本1937年3月1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关于《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谈话的油印本。该册子32开,双折页装订,共14页,约8000余字。封面留有原书主人“克丁”的钢笔签字:“1937.4.12出席延安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国代表大会筹委会赠克丁。”该书第一页写道:“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于3月1日访问苏区,在延安府会见毛泽东同志,关于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作如下谈话,其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有人在家里私藏了枪支!”、“道上有几个伙计屁股上都别把抢,可霸道了!”、“好像专门有人往万州卖枪!”……2004年入夏,关于“手枪”传闻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一伙社会青年持有枪支,重庆万州区公安局局长邓绪学急了。于是,他召集了仅有5人参加的秘密会议;一次神秘的全城寻枪行动悄然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