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尤其在漳州市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台湾当局控制的金门岛,因此对台宣传就成为《闽南日报》的一大特色。这是漳州新闻媒体得天独厚的长处。《闽南日报》充分发挥对台优势,悉心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态势,亲自见证了两岸亲人渴望团聚、台商寻找投资最佳地点和两岸人民同心同德反台独、促三通、盼统一的历史事实,并围绕“天时、地利、人和”做好对台宣传报道,增进了漳台文化、经济交往,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一脉相承,是维系两岸同胞亲情的纽带。本文以东南广播公司闽南话节目《阮厝在泉州》为例,阐述闽南文化在对台广播中的重要性,探讨对台广播节目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闽南文化,提升对台宣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9月19日,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集成《闽南涉台族谱汇编》新书发布会暨赠书入台仪式在福建会堂举行。《闽南涉台族谱汇编》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共100册,汇集闽南地区涉台民间族谱100种,均为首次披露。此次编辑出版的族谱绝大部分修纂于清代和民国年间,有少数修纂于明代。这些族谱"生以表  相似文献   

4.
《闽南日报》是中共福建省漳州市委机关报。是一家刚复刊一年的四开报纸。《闽南日报》的前身是《漳州报》。在“十年动乱”中,漳州报社的新闻队伍全被冲散,各种设备也荡然无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漳州被列为开放城市之后,当地各界人士纷纷要求再办一张地方党报。在福建省委的关怀支持下和漳州市委的直接领导下,我们经过十个月的筹备和两个月的试刊,于1986年1月1日正式出版《闽南日报》。  相似文献   

5.
闽南文化内涵丰富,闽台一家一脉相承。因此对台广播节目如何巧妙的运用闽南乡土元素,是广播人在传播过程中的探索、研究和思考。文章以东南广播《斌斌说南音》节目为例,阐述设置此类节目对传播闽南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粹,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有着积极作用。闽南文化类节目正是对台广播与台湾民众之间"越走越亲"的一剂暖心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从“周刊”的视角看,福建有《闽北日报》的《武夷周刊》,《闽西日报》的《生活专刊》,《闽南日报》的《周末》和《闽东日报》的《星期刊》等。新时期最能反映报纸变化的是周刊,即每周一期的专刊副刊。它与每天滚动的新闻版面形成报纸的两翼,以其雅俗共赏的品质,加大了新闻纸的阅读密度,拓宽了辐射面,使区别于网络的纸质媒体有了新的阅读张力。  相似文献   

7.
叶亦武 《东南传播》2016,(10):31-32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不断深入是大势所趋,闽南话对台广播如何在融合与创新间,在情感的宣传上,走出一条"可听"的"味道"元素,以情感共鸣拉近台湾同胞的心理距离,体现闽南话对台广播的功能与特质,无疑是闽南话对台广播同仁的思考方向。本文以东山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话节目《海峡七彩虹》为例,阐述情感元素在对台广播中的重要性,探讨对台广播节目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情感元素,提升对台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要素运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苏闽 《中国广播》2014,(10):84-87
对台广播已走过60个春秋。从空中越过海峡,连接两岸,在实现信息的沟通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两岸情感和文化的交流。有效运用闽南文化要素,唤醒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在实现对台有效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在新时期如何创新运用闽南元素,增强有效传播,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的要素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办好报纸要闻版,历来是各级党报编辑工作的重中之中。对此,《闽南日报》近几年做了有益的尝试。拓宽报道内容一提起地市党报要闻版,就会想到领导活动多,工作报道多,可读可看的东西少等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闽南日报》在采编工作中,注意从指导思想、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到具体编稿审版,认真把党的精神与群众实践结合起来,把新闻规律、政务报道规律与市场规律结合起来,体现在稿件内容和版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对纸媒的时事报道产生较大冲击。为了应对新兴媒体的冲击,《闽南日报》通过做好做精深度报道、打造高端民生新闻、打造版面视觉中心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卞玺 《新闻传播》2010,(5):117-117
海峡两岸的闽南文化是由福建闽南人和台湾同胞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海峡两岸的闽南人传承与发展的地域性文化。厦门卫视的节目主要是使用闽南语播报.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的趋同性和相似性所展现出的强大向心力.使得厦门卫视的闽南语频道在对台传播中突显优势,显示出了闯台文化传播交流的强大功能和闽台文化融合的深远意义。厦门卫视的《闽南通》栏目,就是一档弘扬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和民俗特色的优秀栏目.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随着阜新日报社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报社整体发展呈现出令人欣喜的蓬勃态势,《阜新日报》、《阜新晚报》、《阜新新闻网》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社会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2009年,《阜新日报》荣获了"2008中国十大最具成长性地市报"的殊荣。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在颁奖大会上所说:"这家报纸在寒风瑟瑟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闽南方言表达的精髓形式,闽南话讲古特有的艺术性及感染力深受台湾受众喜爱。在对台广播节目求新求变的大背景下,运用闽南话讲古类节目的语言艺术,更易让台湾受众获取讯息,获得愉悦,进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台湾受众的文化认同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办报水平闽南日报总编辑江福全“办报难,有了人才就不难。”这是我主持闽南日报社工作12年得出的一个主要体会。闽南日报于1986年元月1日正式复刊。几年来,通过抓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办报队伍逐步由小到大、由偏到全、由弱到强,闽南...  相似文献   

15.
科教兴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面向21世纪兴邦强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党报要为实施这一战略决策振臂呐喊,奔走呼号。以宣传普及农业科技为主调的淮安日报《农村服务台》,为探求新闻宣传与科技普及的有机结合找到了较好的途径。 我国是农业大国,80%的人口在农村。淮安是农业大市,科教兴农应该摆在“科教兴市”战略的突出位置。淮安日报创办的《农村服务台》,坚持每周一期,及时编发针对农时的实用科技知识,为农民开辟了长年学习科技的“课堂”,农民在田头边学习边实践,立竿见影。他们高兴地说,党报送来了科技的“及时雨”,真是“田…  相似文献   

16.
1958年7月1日,英雄城有了自己的党报一南昌日报》诞生。1961年9月1日,为了将报纸办得更为生动活泼,更加富有都市气息,更为群众喜闻乐见,《南昌日报》更名为《南昌晚报》,成为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家晚报之一。十年浩劫期间,报纸数易其名,命运几经沉浮。1979年11月1日,乘改革开放东风,《南昌晚报》敢为人先,在全国晚报界第一家复刊,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陈小玲 《传媒》2013,(2):72-73
对台文化交流是两岸交流中一个富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通道,如何以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运用厚实而凝重的对台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纽带作用,是媒体应当认真思考和探索的现实课题.作为福建漳州地方主流媒体,《闽南日报》在营造文化氛围、发挥文化传播作用上积极作为,2007年11月就适时开辟了《祖地文化》专版,这是主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专版也给报纸增添了新的亮色.与其他版面不同,《祖地文化》既有准确的学术性,又具有浅显易懂的副刊风格,在众多媒体中,这个版面是独一无二的.至今,已持续刊发了两年多,受到闽台文化研究人士的关注和两岸读者的好评.那么,《祖地文化》这一地方特色专版是如何办出特色,突出个性的? 专题化版面,做足"缘"文章 福建漳州是闽南文化(厦、漳、泉)核心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对台文化资源十分厚实.1986年,国务院在确定漳州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批示指出:"漳州,宋末就已有人去台湾,是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的祖居地之一",这深刻地揭示出对台文化资源在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对台宣传媒体基本涵盖了较为强势的各种媒体,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络、平面媒体等,基本上形成了广播电视、网络和平面媒体对台宣传三足鼎立的局面。广播电视媒体在三者中是最早涉及对台宣传的,目前尤其是对台电视节目已不断发展壮大,由早期的中央台到省级台再至地方电视台都逐渐推出了多档涉台新闻节目。但随着其它媒体对该领域的关注并介入其中,电视媒体已不再是百姓获取涉台新闻咨讯的唯一途径。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数据表明,涉台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有央视四套《海峡两岸》、福建东南台《海峡新干线》、福建新闻频道《看东岸》、厦门卫视《海峡报道》)在厦门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民生问题,其中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更是一大焦点。福建漳州市现有21万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56%,涉及近1/5的家庭。他们中有听力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及其他残疾等。面对着这社会中最需要帮助的一族,《闽南日报》的记者在新闻策划中,通过对残疾人士在“真”、“善”、“美”诸方面发出的亮点进行深入挖掘,让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佼佼者闪亮登场,在《闽南日报》等主办的2005、2006年感动漳州人物里,都有他们艰难前行的身影。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发生重大良性转变。然而在2014年底至2015年初却再次出现了有关两岸关系转向何方的讨论和声音。而这个背景正是2014年台湾岛内九合一选举出现新变化。在新形势下,媒体作为两岸沟通的桥梁需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所说的:"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当前发展闽南话地方广播有助于提升对台传播工作的效率。同时地方闽南话广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对当前的闽南话广播进行融合与创新,体现闽南话广播对台传播的功能与特质,无疑是解决当前发展瓶颈的一个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