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从1999年高考作文走向话题作文以来,以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为题材的高考作文就大量出现,数量之多,着实出人意料,甚至可以用"泛滥"一词来形容.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其中也的确涌现出了一些以<赤兔之死>、<昭君怨>等为代表的优秀作文,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恐怕还是那些随意改造、寄希望于标新立异的"故事新编"式的作文.……  相似文献   

2.
"时评类作文"是近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最为规丽的风景线.2008年江西省高考评论"洞庭湖鼠灾"的作文、2009年江西省高考评论"兽首拍卖"的作文、辽宁省评论"明星代言"的作文都是这类作文的典型,2008年全国卷"汶川地震"材料作文其实也可算作时评文.它向我们传达出了一种信号:2010年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时评体将成为高考作文一种新方向,也应该成为我们平常作文重点训练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常识>赢得了全国的赞扬.但当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被报纸、网络公布于众,同时将各种理由和各种思维的分析、解构缀于文后,用来消解语文教师心中的疑惑时,我们不仅要问:这真的是我们需要的作文么?这是我们不断改革高考作文的目的所在么?对于作文,我们在期盼什么?  相似文献   

4.
<正>高考作文历来为全社会关注之焦点。考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也不尽如人意,高考作文整体质量主要取决于考生的作文能力、临场发挥和语文素养,但高考作文的命题水平,命题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对高考作文整体质量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视。孔子云:教学相长;而命题与写作的关系也是互为辨证,相辅相成的。自1999年起,高考语文试题首次考及"话题作文",其相应的"三自政策",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题自拟",便成为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命题形式和要求,相对于原来单一甚至呆滞的命题和材料作文来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作文积极性,诞生出一大批高考优秀作文和满分作文。因此,话题  相似文献   

5.
<正>高考作文备考一定要储备丰富而广博的素材。考场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就是一门调动材料的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优秀作文决非考场上刹那的灵光乍现,它们往往是瞬时的感触加上长期积累的鲜活的素材的灵活运用的结果,其过程就彰显了用"材"之道。2015年高考湖北卷"厚积薄发,方能成功"这篇满分作文就是典范:  相似文献   

6.
一、作文教学"现榨果汁"模式引发"水味作文" 教育容易得健忘症.作文教学尤为如此. 现在比较流行的作文教学,都是当场活动,当场作文.阳光明媚的时候,带着孩子到树林里赤脚走一回,就回来写<踩影子>;苇海漾绿的时候,带学生去苇荡里折折小船、风车,就回来写<绿苇玩具>;下雪了,就让孩子们去玩雪,然后趁热打铁写<雪趣>;花生成熟了,师生们向农家借来钉耙挖花生,借来大锅煮花生,一回校就写<农家乐>……我们教师可能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作文素材是我开发的,越新鲜越好,越超前越好,这才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特质和水平,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新材料作文是近年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2012—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基本上都是新材料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命题方式在形式上是话题作文,本质上却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孙绍振先生对中学语文教育和高考作文命题十分关切,仅在上海<语文学习>杂志上,就发表了<高考作文题的感性和智性含量问题><感性命题和智性"潜在量"问题><歪理歪推的智慧>等文章(以下分别简称<感性和智性><"潜在量"><歪理歪推>).这些文章颇见才气,读来时有启发.……  相似文献   

9.
<正>阅过高考作文卷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考试作文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自我,没有个性,缺少个体生活体验以及生命感悟的个性魅力。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批阅中,也会看到学生写议论文时用商鞅、屈原、司马迁等人的故事作为论据论证生命与生存等观点,无我之境,多就陈词滥调,乏善可陈,没有新意。一、解读高考作文题,写生命体验亦可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江苏省高考作文越来越关  相似文献   

10.
回顾近十年来的高考发展历程,高考考卷中涌现了较多具有个性化的高分或满分作文.高考个性化作文的蔚然之势是与教师的作文教学个性化、学生的追求"自主""真实""创新"的作文个性化写作实践以及高考作文命题和评改中所提供的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把眼睛盯上了高考满分作文. 我也是. 高考过后,我总习惯性地驻足书摊浏览大大小小的晚报,看有没有披露来自阅卷场的"满分作文":高考阅卷一结束.我总习惯性地翻阅书摊上大本小本的<××年高考满分作文快递>、<××年高考满分作文特辑>、<××年高考阅卷标杆作文>之类的图书.以便为备战下一年高考的学生支招:新高三的第一堂作文课,我也总习惯性地拿出几篇当年高考的"满分作文"读给学生听,好让他们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高考素有"中国第一考"之誉,语文是高考"首秀",而作文则是语文试卷中"最勾人眼球"的一大亮点。因此,每年的高考作文总是引发国人的诸多评议,而如果将高考作文题作为中国"考试文化"的典型样本予以深度透视,它更是表现出开放性、自主性诸多特点,也暴露出某些令人遗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2002.1)刊发丁小平的<谈作文创新的标准>一文,探讨了作文创新标准必须注意的五个问题,应该说是比较全面中肯的;然而,读后依然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原因何在,我以为就在于该文在谈到作文创新的"是非标准"时,虽然表面上立论公允严谨,但实际上却给人含糊其辞避重就轻的感觉,并未触到问题的痛处.我以为这是该文最大的不足.下面就此作一些具体陈述,以作为对丁文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很多老师发现初中学生已经厌倦了小学时常写的<我的同学>、<我的老师>、<我的妈妈>等常规作文.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们冥思苦想,于是一时间出现了一大批看似新鲜且能激发学生想象的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尤其是在学习了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后,大家对作家"观蚊如鹤"的想象力由衷地佩服,因而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也要动用丰富的想象力,大胆构思作文的内容.可我们恰恰忽略了沈复想象力的源头--明察秋毫,所以我们其实是在帮助我们的学生搭建"空中楼阁",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丝毫帮助.  相似文献   

15.
复习备考,靠时间堆积效率,则事倍而功半;向技巧和规律要效率,则事半而功倍.作文也是如此.上两期我们就作文的"发展等级"进行了探讨,是要从"理论"上告诉大家写好作文要具备的条件.本期我们则从高考作文实践--审题、立意、体裁、技巧、注意事项等--方面,请名师为你一一点拨.  相似文献   

16.
学界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篇有"非文学与纯文学"之辨、"正与奇"之辨、"常与变"之辨、"事义与抒情"之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辨等观点.根据<文心雕龙·辨骚>篇若干诗学命题的正反离合关系及其诗学观念,其中还暗含着寓言诗学与感物诗学两种诗学范式之辨.前者导源于汉代以<毛诗><郑笺>的"比兴美刺"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是对<楚辞>中大量存在的神话寓言、历史寓言、咏物寓言和艳情寓言的诗学总结,其特征是感性形象与抽象寓意的分离;后者根植于汉末魏晋以降直至刘勰当世蔚为大观的以"缘情感物"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反映的是<楚辞>中已经出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景物形象与情感意义的统一.这两种诗学范式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而<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中这两种诗学范式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17.
<正>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以下简称"任务型作文")是近三年来高考作文的热点题型,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Ⅱ两卷作文题为防套作与宿构,同时启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关于任务型作文,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解读》一文中作了说明:"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今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19.
<正>高考作文备考一定要储备丰富而广博的素材。考场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就是一门调动材料的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优秀作文决非考场上刹那的灵光乍现,它们往往是瞬时的感触加上鲜活的素材且进行灵活运用的成果,其过程就彰显了用"材"之道。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也就是说,好作文离不  相似文献   

20.
<正>作文之所以关注审题,主要是打击以抄袭或套作方式获取高分而实际水平并不高的学生,而非打击会写文章但不能全面理解材料的学生。为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和权威,近年高考作文明确要求"不得套作"。"防止套作"成为高考作文评阅的关注点:一旦认定为套作,即使结构再精巧,语言再精美,都在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