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阅读记叙文,要注意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文章是以事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分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记叙文的写作教学入手,探讨了记叙文写作怎样实现对情感的真实描写,通过以“真”写情,以“情”动人,从而提高文章质量与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还就记叙文写作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实施了微观层面的探讨,提出了记叙文写作的方法策略,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高中语文教育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作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杨亚莉 《课外阅读》2011,(9):313-314
记叙文因其线索清晰,文笔明快成为学生考试时的首选之作,然而从历年考试来看虽然有不少考生选写记叙文,但写作状况不理想。怎样才能把这一常见文章体裁写得精彩?“五个一”记叙文作文法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选择自己顺手的文体 学生考场选用哪种文体,要看自己平时对该文体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教师在作文复习课上避免求共性,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擅长叙事的就选择记叙文;擅长说理的就选择议论文;擅长抒情的就选择散文;擅长想象的就选童话……比如以“水”为话题的文章,可以叙述一个停水后的故事;可以说明水的性质、用途;可以抒发对水的情感;可以议论“水滴石穿”的道理;可以编写“水”的童话等等。真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是,如果将“文体不限”理解为“不要文体”,信马由缰,文章就会不伦不类;如果片面追求新奇也会弄巧成拙。  相似文献   

5.
记叙文的线索,原则上说,分为两个方面:即文章的顺序和贯穿文章的材料;一般说,是指后者。所以记叙文的线索与顺序,既有一定联系,又不是一回事。线索在记叙文中起着贯穿全文内容的作用,一篇复杂的记叙文往往不止一个材料,若把这些材料比作粒粒珍珠,那么线索是将粒粒珍珠穿成串的红线。线索的作用在于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地把一个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和事件连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线索无定格。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就是以“寻找和运送药品”串连全文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索的,例如《谁是最  相似文献   

6.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  相似文献   

7.
<正>记叙文中的线索就如一条线,串起文章的各个部分,使之前后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也可以是某种情感,还可以是某一贯穿始终的实物,等等。一、以人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即用人物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中的见闻推动情节发展,组织材料,串联文章。如,都德的《最  相似文献   

8.
一、教读课文的教学要点 《荔枝蜜》这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是记叙的线索和词语的搭配。怎样在教学中把握这个要点呢? 第一、引导学生阅读附录《记叙文的阅读》中有关介绍线索的部分。初步明确什么是记叙文的线索、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以及线索的多样性等问题。 第二、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去分析本课的线索。本课的线索,在课文“预习提示”中已明确指出。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要学生去背记这个结论,而应该去分析线索和文章结构、线索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关于结构,本课课后练习一提出了这个问题,教者要有意识的把这个练习题和线索联系起来。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发展正是和文章的段落层次同步的,学生可从中领悟“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这一提法,从而培养学生通过把握线索去分  相似文献   

9.
对“我”的形象赏析“我”一般用于小说、记叙文、游记或叙事散文中作为主角或线索人物。“我”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有:(1)从内容上,使文章内容显得真实可信。(2)从线索上,将文章中的若干人物的活动串联起来,使文章内容情节既丰富,又统一。(3)从主题上,通过“我”的所作所为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主题。  相似文献   

10.
李旭光 《初中生》2010,(5):14-17
记叙文阅读是语文中考的重头戏,考生答题丢分较多,失误情况可分为六类。 一、理线索模糊不清,概括情节不得要领 理清文章线索,概括故事情节,是记叙文阅读的常见考点。考生答题失误主要有:理线索丢三落四,概括情节不得要领。如2009年武汉卷《父爱陷阱》: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  相似文献   

11.
要抓“线索” 散不像记叙那样写人记事有始有终,有完整的过程,它多写的是生活中的片断和场景。“线索”的作用就是将这些零散的材料联缀起来。所以抓线索是赏析散结构的最重要的方法。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是以作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章起句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12.
双线串珠法     
《新读写》2010,(7):80-85
记叙文一般有一条线索,一线贯穿。在写作学中称为“单线结构法”。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有两条线索。如虚实线、明暗线、双主线和主次线等。在写作学上称为“双线串珠法”,也就是用两条线索把散乱的材料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单线结构的文章情节简单,故事情节从开头到结尾次第展开。一以贯之。环环相扣。双线结构的文章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是文章思路的外现。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文章结构体现文章的风骨气质,所以一篇好的记叙文,美的结构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初中多以写记叙文为主,笔者在这里就学生怎样写好记叙文,根据多年实践,谈谈如下的思考。我认为,要想把记叙文写好,就必须在“真”、“情”、“美”、“新”四个词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杨晓勇 《高中生》2014,(30):10-11
有些考生写记叙文,要素齐全,但语言平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活力,难以吸引读者。那么,怎样让记叙文的语言“活”起来呢?1.准确使用词语考生在写记叙文时,要特别注意用好动词和形容词。列夫·托尔斯泰说:“要写好一个句子,最主要的是抓住动词的锤炼。”动词锤炼得好,可以使文章“活”起来。例1天啊,要迟到了!我掀开被子,从床上爬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发现,中考作文大多要求学生写六七百字的文章。这不仅符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标准,也切合考试时间安排的实际,同时也能保证一篇文章以较为充实的内容表情达意。由此看来,掌握六七百字记叙文的写法实在是广大初中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了。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写好六七百字的记叙文至少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一、线索:单一一些。所谓“线索”,是串结文章全部材料、推进内容发展的纽带。一篇文章里可以有一条或几条线索,但在一篇六七百字的记叙文里,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容量决定了它宜于选取单一的线索。例如,湖北…  相似文献   

17.
<正> “首尾呼应”是记叙文常常采用的一种结构方法。研究大量记叙文首尾呼应的具体情形,可以归纳出三种主要的模式。 一、“a——a”模式 此种模式,文章开篇交代的情形,人物的心境、描摹的场景等等各种信息,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初中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落实“减负增效”的理念。记叙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学体裁,也是阅读教学与考试的重点。文章对“双减”政策概念与要求进行分析,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篇目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记叙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总结课堂实践中的不足与启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锦囊妙计 1.写好三种文体的文章。 这里谈的三种文体,指记叙文、议论文和“另类文”。要写好记叙文,得在“叙”上下工夫,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能写出小小说,你便显得技高一筹,令阅卷者叫绝;对于不善写文章的考生来说,可以在“一事一议”上下一番工夫,扣住话题,借用故事,阐发哲理,这样的文章不会落人三等。要写好议论文,得在“深刻”上下工夫,要跳开人云亦云,必须要写出两个以上的层面,要让阅卷老师能感觉到你的文章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层层递进;如果实在无法把握“层进式”,至少,你得很好地利用正反对比的“并列式”结构,这样的文章不会落人三等。“另类文”是指记叙、议论以外的具有明显新颖形式的文章,如论坛主题跟帖、专家访谈、实验(调查)报告、诊断书、数学题解析等等。考前。考生须对这三种文体烂熟于心,做到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写作能力就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在作文课上,我们往往重视以“文”为主,对文章的结构和技法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讲记叙文就一定要讲六要素,讲议论文就一定要讲三段式,讲议论的方法就一定要讲例证法、类比法、反证法等等。这样的写作知识看起来很全面,很系统,当然也很重要,因为这的确是初学作文的学生必须了解的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