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曹七巧这一文学形象是张爱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贡献。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是曹七巧悲剧形成的肥沃土壤。金钱与门第观念的迫害,使她从一个具有青春温情回忆的可爱姑娘变成一个阴鸷毒辣凶狠残酷的老太婆。在潜意识性变态心理、仇视与嫉妒心理、有意识寡居者护犊心理的驱使下,她反过来“食”了自己亲生子女的幸福,使她从一个“被食者”沦为“食人者”,成为一个“彻底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年方十八的黑人女中学生多卡斯(Dorcas)是托妮·莫里森的力作《爵士乐》(1992)中的重要人物。她扮演了“第三者”的角色,致使男女主人公的婚姻陷入危机。多卡斯的成长环境与老一辈的黑人不同,她完全在城市的喧嚣中长大。她所选择的是一种听任本能和欲望支配的生活。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多卡斯的行为人格作一分析,以揭示该“第三者”形象所隐含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凌 《现代语文》2006,(8):55-56
莎菲女士往往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觉醒的现代女性的代表,被茅盾称为“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一位个人主义、旧礼教的叛逆,她要求一些热烈的痛快地生活,她热爱着又蔑视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爱,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她终于从腼腆拘束的心理中摆脱,从被动到主动,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高于诱惑的红唇后,她就一脚踢开了那不值得恋爱的卑琐青年”。一直以来矛盾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大胆的描写”,莎菲的“叛逆的绝叫”评论,成为对《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的盖棺定论。莎菲也成为“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矛盾心理的代表”的典型,以至于中国所有研究本土女性主义的研究都绕不过“莎菲”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4.
蒙台梭利是举世闻名的幼儿教育家,心理敏感期是她在幼儿教育代表作之一《儿童的秘密》一书中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她认为心理敏感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有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天生的美德和内在驱动力,可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成自我管理、自我欣赏、自我控制的独特个体,这种“心理敏感期”对于教育工作者开发儿童智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佳佳虽是个女孩,可文静的气质丝毫都没有,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子”。假日里,她捞鱼摸虾、拾废捡旧总能满载而归;在学校,她长跑、踢足球鲜有对手;平时,她只要和同学发生一点点争执,总要把对方“理论”得一言不发方才作罢;而迟到、不做作业对她来说,则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的事。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充满科学、民主与法治精神,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视野审视这些精神,具有重大审美价值。她把握了规律性,从“道理合一”到“意志同盟”,实现科学执政;她富于创造性,从“兼容并包”到“雅俗共赏”,实现民主执政;她还体现时代性,从“器物相宜”到“义利一致”,实现依法执政。“三个代表”思想,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组成“三位一体”的审美形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薛宝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力描写的一个封建淑女的形象。她美丽富贵,聪明大方,“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叫人敬奉”;她城府世故,“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心甘情愿充当牺牲品。足见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然而这都是由她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妈妈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这些妈妈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妈妈的这种私心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几年内形成的。婴儿时期,妈妈对孩子的搂抱、缠绵的歌声、轻柔的爱抚,这种种良性的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都是极为有利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这样会人为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相似文献   

9.
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呈现出了“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上海孤岛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苏青作为“上海孤岛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在备受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而大家关注的多为她的大胆直率、她的女性思想,殊不知“世俗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中多日常生活琐事、饮食男女、婚姻生育等,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俗”世界。文章将着重探讨她作品中世俗气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她是一个农村娃,在今年的中考里,她考上了城里的一所中学,她是村里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娃。她没有爹,只有一个憨厚老实的娘。她考上了城里中学,娘自然很高兴,逢人便夸:“俺那娃啊,考上了城里的中学咧!”她听了很不自在,特别是那“娃”字,自己都是十四岁的大姑娘了,还“娃,娃”  相似文献   

11.
“兴象”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兴象”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在创作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审美上表现出兴象高妙、情景交融、寄托深远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诗文中出现了许多"飞"的意象。这一意象折射出徐氏追求浪漫灵动的个性、气质。从徐志摩的创造表现与个性气质,以及文化心理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剖析,方可探讨徐志摩诗文中不断出现的"飞"意象的创作奥秘。  相似文献   

13.
作为钦定的管理地方学务的专职官员,学政与科举制度之间具有重要联系。在角色认知上,朝廷始终将其视为整顿文风士习的重要一环,倡导学术风气和使士人有廉耻心,也是一些学政的目标。由于受入学学额的限制,学政主持的考试就显得比较重要。他通过试题的拟定来宣传或倡导某种学术风气,并采取措施来维护考试纪律。除养廉银外,学政一般都有不少额外收入。一些学政借助考试权柄聚敛财富,败坏了学政的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4.
《飘》中的主人公郝思嘉是世界文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她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郝思嘉形象所蕴涵的生存竞争与自我裂变、金钱诱惑与自我背离、爱的追寻与自我困境的三类不同的自我生存状态。郝思嘉形象折射出的是现代人类的某些带普遍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形态。  相似文献   

15.
西汉五铢钱铸造量问题之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汉五铢钱的铸造量问题,学术界答案不一,关键是因为对《汉书·食货志》中"亿万"的理解存在分歧。实际上,在汉代,"亿"指实数时,是表示"万万"之意,而非"十万"。"亿万"中的"万"是亿后之余数。西汉五铢钱铸造量当为280亿多,而不是2800亿。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一个大写的“学”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的关键字是“学”字,大学是一个大写的“学”字。这个“学”字怎样才能写大?关键是“时为学所用,钱为学所花,物为学而在,人为学者先”。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善于挖掘人物的心理深度,她的人物几乎都具有很强的心理深度.而《金锁记》应该是张爱玲对人物心理挖掘最深刻、最触目惊心的作品.《金锁记》描写了性压抑和金钱欲望对女性的心灵扭曲,是一部关于黄金和情欲的心理传奇.  相似文献   

18.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的要点是对诗"意"的把握,对诗"意"的解读除了要打通阅读经验与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外,还要充分尊重诗歌的"言"、"义"、"象"、"意"四层结构和"言"、"音"、"意"三层结构的双重召唤结构这一个性特征。这一个性规定了在文本解读的整体意识下其解读的一般流程:看看,定"调";读读,明"义";想象,造"象";读、悟,解"意"。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在以往知识经验、情感经验的基础上,调动理解力、联想想象力、感受力、直觉力等多种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读"是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货币研究的重要著作。在此著作中,马充思从人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地阐述了货币与人的本质、价值、感觉、需要及其异化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根源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扬弃货币异化与人的解放的必然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货币的人学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