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郁达夫,以独特的浪漫情怀和忧郁的神采在文坛被熟知,而他的嗜酒,同样在文坛众所皆知。酒在郁达夫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冰心曾这样描述过郁达夫的住处,"这是一间多么特别的房子呵!四周围都是酒瓶子、书报、杂志,堆得满满的",酒已经充实在郁达夫的生活中,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郁达夫在生活中无法戒掉酒,在文学创作中酒却也铸就了其独特的创作特色。在通读郁达夫的文学作品后,我们很容易发现"酒"字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随便拿出一篇作品,有的即便是没有"酒"字的出现,其中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一代的作家中,郁达夫的作品和人都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郁达夫的经历是极具传奇性的,同时也是很有争议的一个人。郁达夫少时性格只是内向腼腆而已,是很自信的,其"卑己自牧"的性情实为日本生活经验所造成。他留日时期没有资本或者象征性的资本超越种族上的距离以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影响了郁达夫此后对于日本的态度和政治观点以及他对两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哲学家罗素年轻时,时常"憎恨人生,并徘徊在自杀边缘".但他毕竟是个强者,慢慢成熟后,他觉得不能枉此一生,人生应该有所追求才对,而他对知识的势烈追求,不仅救了他的命,而且活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4.
一郁达夫的生前挚友刘海粟先生,在《论郁达夫》一文中这样评价郁达夫:“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之一,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达夫很真诚,也坦率得惊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不是共产主义者,但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一个“五四”精神的积极追随者和忠实代言人.郁达夫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这一生中,他登上过荣誉的峰巅,也跌落过遭人误解的深谷.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小说家,又是一个天真烂漫的理想主义者,时时向住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境界,始终编织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曾那样赤诚地爱自已的同胞,但不少同胞不理解他;他那样坦荡地对待朋友,但有的朋友却出卖他;他追求真挚的爱情,可几起婚姻都以悲剧而告终.风风雨雨,谁能道得清郁达夫一生所经历的千变万化.然而,说变也不变,自从“五四”以后,他追随“五四”精神,忠实地按照“五四”精神立人行事为文,这一点始终没有动摇,也不曾变化过,正如胡愈之先生所说,“作为一个诗人与理想主义者的郁达夫,是‘五四’巨匠之一.他永远忠实于‘五四’,没有背叛过‘五四’”.  相似文献   

6.
典型事例 1954年,美国作家海明威以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这样说道:“他忠实、勇敢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艰辛和危难。”1961年7月,海明威因对自己才思枯竭和饱受疾病的折磨感到绝望而自杀,他把猎枪伸进嘴里,然后扣动了扳机。这是一种非常“男子汉”的自杀方式, 以至于那支双管猎枪都被人们当成是一个“男子汉”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的象征。据说,海明威无法忍受病痛使他“丧失尊严”,他要以自杀的方式来与疾病作  相似文献   

7.
1923年,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座新鲜的桥",20岁出头的沈从文来到北京城。在居大不易的北京城,举目无亲,学历太低,又没有资历的沈从文几近绝望,只好向京城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求助。小说家郁达夫给了沈从文回应,亲自去看望了沈从文。当看到寒冬里只穿着两件夹衣,在没有火炉的冰窟一样的屋子里用被子裹着两条腿写作的沈从文时,郁达夫马上将自己的围巾解下,拍拍上面的雪花,戴在沈从文脖子上,给予他鼓励。郁达夫还请沈从文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是中国五四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自三十年代以来,学者对他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本文通过对湖北著名学者刘保昌新著《郁达夫传》的深入解读,在进一步理解郁达夫坎坷人生的同时,也对刘著的写作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勾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正>1923年,郁达夫到北京大学任统计学讲师,此时徐志摩则在松坡图书馆帮助馆长处理英文信件。两人时常往来,每个星期碰面好几次。当时徐志摩有稳定的收入,比较宽裕,郁达夫则因为刚到北京,除去各种生活花费,日子过得很苦,到了冬天连御寒的棉衣都买不起。没多久,徐志摩答应一帮文化界的朋友,带郁达夫来与大家见面。他见郁达夫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的名篇,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教学者一直争论不已.本文从郁达夫的个性气质的角度来探究郁达夫融注于秋境中的情感,辨析他的"悲秋"和"颂秋"中的个性化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