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乔治·奥威尔是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小说家之一。他的两部政治讽喻小说《动物庄园》和《1984》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极权社会的图景。两部小说都反映了反极权主义的主题。这篇文章主要针对这两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重点分析小说中极权社会的统治方式,指出语言在政治中的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朝鲜经典盘索里小说《春香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名作,两部作品中所描叙的男女婚恋故事,呈现出朦胧的现代意识,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主题。两部作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是文学体裁不同,《西厢记》为元杂剧,《春香传》是"盘索里"类小说。二是《西厢记》与《春香传》主人公身份地位不同,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张生却家境贫寒;而《春香传》则相反,李梦龙是两班贵族,而春香是退妓之女。《西厢记》与《春香传》中男主人公在追求爱情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在此基础上考察中朝两国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阿拉比》讲述了一个男孩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杰出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屋顶丽人》也塑造了一个纯真男孩的形象,讲述他对愿望的一次试探。两部作品反映相同问题,具有较大可比性。通过分析两部作品情节,平行对比两个男孩的经历,从人物自身特点着手,探知外界的冷漠,阐释内心纯真与精神"顿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围城》     
<正>《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在题材和主题上,钱钟书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写出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在这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5.
回首20世纪,《紫颜色》与《宠儿》都是轰动美国文坛的经典之作。两位同样成长于20世纪60年的黑人女作家,都分别因这两部作品获得了普利策奖。尽管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之间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对于两位作家及这两部作品却鲜有人进行比较。本文将在文化寻根意识、对宗教的态度,以及颜色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对两部小说进行相似性的比较研究,进而找到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6.
王宁 《教育艺术》2003,(6):29-30
《呐喊》《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这两部小说集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乃至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成就,尤其是传神的人物肖像描写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此,笔者就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肖像描写谈一点个人感受。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肖像所以传神,主要在于他根据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家族小说是马哈福兹多元化叙事模式中的一种,《三部曲》和《平民史诗》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叙事特征的对比分析,来探究马哈福兹搁笔前后家族小说叙事特征的演变及演变特点,这将有助于对马哈福兹叙事特征的整体把握,以此更好的解读马氏作品。  相似文献   

8.
台湾作家李昂的小说《杀夫》,中可看出《祝福》的影子,两部小说都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且借助书中人物的命运对当时罪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血有泪的控诉。纵观这两部小说,从两位作家的生活经历,反映的反封建主题和关注女性命运两个方面,对其逐一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波斯人信札》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一部反映先进思潮的书信体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文体手段和修辞手法,充分体现了这部作品深刻的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本文试从文体学与修辞学的角度对《波斯人信札》进行分析,探讨了构成这部小说的三种基本文体,同时从词汇、句子和修辞格方面分析了该小说的修辞特征。  相似文献   

10.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和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同是存在主义的作品,共同反映了世界的荒诞和人与世界的孤独无助。然而,由于受不同文化影响和作者视角、表达手法的各异。两部小说在叙事结构和精神向度上却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潘军长篇小说《日晕》是一部乡土题材的力作。重读这部作品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在同类题材中,小说较早对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乡土历史与现实做出深刻的反思,丰富了此期乡土小说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作品中个性化的心理独白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拓展了现代乡土小说的艺术审美空间。小说既有反观也有守望,寄托了潘军对乡土中国的某种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人鼠之间》与《骆驼祥子》这两部现实主义小说都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尽管各自的作者分别以美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创作基础,但两部小说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梦想。本文对这两部小说主人公的梦想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5,(91):19-20
《BJ单身日记》是英国作家海伦·菲尔丁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版的《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小说均出自女作家之手,探讨的都是爱情、婚姻问题。但是这两部小说的创作时间相隔甚远、创作背景颇有差异。本文从后女性主义语境下分析两部作品爱情观、婚姻观的异同点,试图揭示现代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处境的改善及仍然存在的困境,肯定"女性主义"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乔伊斯小说的开篇之作,《姐妹们》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语言风格和叙事风格两个方面对乔伊斯短篇小说《姐妹们》中所体现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反映了乔伊斯在小说创作初期,其写作风格已初显现代主义特征和意识流特色。  相似文献   

15.
《简·爱》和《飘》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反映爱情故事的作品。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如女主人公简·爱和郝斯佳的独立意识、爱情观、金钱观及写作背景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简·爱和郝斯佳都不安于现状、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爱情、追求独立的生活,但她们对待爱情、婚姻和生存方式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这些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同样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对奥威尔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他的两部政治讽喻小说《一九八四》、《动物农场》上,而对这两部政治寓言式的传世小说的过渡性作品《上来透口气》却关注甚少。奥威尔在这部小说中熟练的运用了象征手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通过鱼和炸弹这两个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的对立形象,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两个时期英国社会在性质上的显著差别和剧烈变化,也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的混乱局势和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7.
《巴黎茶花女遗事》与《迦茵小传》是林译言情小说中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过去认为中国人喜欢这两部作品是因为它张扬个性自由、婚姻自主。但事实上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看重的是这两部外国小说中的道德主题,西方的个性自由观念并未被真正接受。正因如此,《巴黎茶花女遗事》中蕴含的“反封建”因素没有在后来的中国现代言情小说中真正成长,而最终发展成为鸳鸯蝴蝶派等大众消闲读物。  相似文献   

18.
对意象的巧妙运用是《苔丝》和《觉醒》两部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使用了一些类似的自然意象,但由于不同的故事背景和作者视角,这些自然意象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特点。选取鸟、太阳、花、季节这几项自然意象为例。分析比较这些自然意象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女性现。揭示这两部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简·爱》与《白衣女人》分别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威尔基.柯林斯的作品。这两部小说各塑造了两位女性形象,《简·爱》里的简爱与疯女人伯莎以及《白衣女人》中的劳娜与安妮,也正由于这几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小说在一些叙事规律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比如两部小说在情节发展、意象等方面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其实是同一个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和《被掩埋的巨人》两部作品看似风格迥异,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史蒂文斯和高文的人生追求、情感困境和命运归宿却高度一致,呈现出一种相互指涉、相互对话的状态,两者构成了多重的互文关系。基于此,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对这两个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进行细致分析,挖掘两部小说蕴含的深刻哲理意味与精神价值,以期为困于生存的现代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