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产业化催生了“受众即消费者或市场”的受众观念,这一观念反映了传媒活动和受众消费行为的某些特点,但在实践中容易导致传媒公共服务使命的泯灭和利润取向的张扬。尤其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背离了我国目前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对传媒角色和传播内容的时代要求。本文认为,消费者的受众观念本质上是“受者本位”幌子下的“传者本位”。  相似文献   

2.
赵玉芳  刘桔 《新闻世界》2014,(7):358-359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传媒集团都在推行改革和创新,不断细分受众市场,而地方电视台的改革举步维艰,特别是新闻报道。本文以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为例进行分析,探析地方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特点,并从新闻报道内容来解析地方台媒体固化了的新闻报道模式,让新闻报道回归到新闻本位的理念中来。  相似文献   

3.
可以说,新闻传媒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使得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怎么样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胜出?服务性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专业人士认为,做好服务性报道有助于提高媒提影响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新闻媒介的生存法则、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所以传媒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如从传播本位到受众本位,受众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新闻传媒确立了以受众为本位的观念。如《生活报》就  相似文献   

4.
张苏明 《视听界》2006,(1):116-118
当今,我们都面对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内传媒市场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转化为现在的买方市场。在此背景下,丢弃“媒介本位”的落后观念,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传媒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总台提出“以人为本,与您同在”的办台理念,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对媒体先进性  相似文献   

5.
以“受众本位“理念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尧 《今传媒》2009,(6):57-58
"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媒在新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陈崇山老师的《受众本位论》一书,针对受众与传媒的关系提出了受众本位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化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传媒若要最大程度占有读者/观众,势必要最大程度上来表达读者,观众的意见,为他们所喜爱。这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换。读者/观众的购买力,是传媒的真正‘控股者’。”最大限度地表达受众的意见,就要求传媒制定和推行合适的受众策略,而当前我国推行传媒受众策略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八大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是有了漫长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才有可能使得关于传媒职能的认识和记者角色的认知回归新闻本位。黑格尔说:“科学,作为服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传媒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对地方党报一枝独秀的霸主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地方党报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它要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围绕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对读者进行宣传鼓动;另一方面,它为赢得读者青睐,赢得报纸发行、广告生存空间而又不得不绞尽脑汁地改进新闻报道以增强可读性。这种宣传的强制性和新闻的可读性形成一对矛盾,在实际操作中互为消长,常常使地方党报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增强地方党报的可读性呢?笔者以为,应该实现“五个突破”,使地方党报的坐标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上转移。具体而言就是——  相似文献   

9.
钱广贵 《新闻界》2009,(2):22-24,128
本文从受众本位的传播转型的角度对分众类广告传媒(以分众传媒公司为代表)的发展和博兴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0.
“传媒社会”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社会”概念的 提出与阐述 之所以提出“传媒社会”的概念,是因为现代传媒对计会的介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深,它以社会同公众之间媒介的身份,将概念中的“社会”以具体形式提供给同媒体发生接触的所有人。从这个角度看传媒,我们通过它所了解的现实社会有拟态特征,也就是说抽象的“社会”经过传媒之手,转化为我们能够感应到的真实,在这中间有个拟态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2010,(1):5-5
实现从为播出而制作转变为为市场而制作;从地方传媒转变为面向全国的内容生产商、服务商;由只经营节目转变为多元传媒企业。1月18日上午,黑龙江都市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暨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制播分离启动仪式在哈尔滨举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体在社会舆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闻也开始随着从媒体本位论转变为受众本位论,新闻的重点从传播者的角度为中心逐渐变成受众怎样利用媒体信息,从而在媒体的传播现象中获得信息满足,并根据这种媒体新闻来源确定大众传媒的成效,以及之后传媒的走向。基于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重要性的了解,继而提出了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特色现象,最后总结出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一系列理论性的介绍,能够对我国目前新闻传媒种种现实能够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对日后研究受众参与媒体的理论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资源共享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报纸的个性和特色越来越重要,也是报纸能否在市场“树帜”的关键所在。各家传媒都在不断推陈出新扬弃自我,以适应市场多层次的功能要求和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生活日报》在办报实践中,尝试以新闻实用性为重点突破口,坚持“生活本位”,强调服务性原则,力求  相似文献   

14.
用户意识的核心:需求、体验与立场用户一词,在企业领域常被提及,而在传媒领域却较为新鲜.什么是传媒的用户意识?应是指传媒单位或传媒工作者在具体业务中重视对用户的研究,以用户的需求、体验与立场为导向,来指导传媒业生产.以通过对用户的全方位服务达到传媒品牌与用户消费绑定的目的.用户与受众这一提法的本质区别,就是受是被动的,是单向的,是信息流;而用户则更强调传播对象通过媒体平台获知的集成式的感受与体验.可见,提高传媒的用户意识,就是要在实际的传媒业务中,从用户角度考虑传媒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服务问题.而其核心重在需求、体验和立场.  相似文献   

15.
当前,传播媒介呈现空前的发展与繁荣,传统主流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除少数媒体外,传统主流媒体在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已呈现下降的趋势。广播媒体的状况与其它主流媒体状况一样令人担忧,如果任凭这种形势发展下去,不认真研究受众需求和传媒市场,作为广播媒体来说,不仅信息传播主渠道的地位无以保证,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也难以完成,本文即从听众本位理念对广播媒体产生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6.
刘沛恺 《青年记者》2022,(15):107-108
“新闻本位”观念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萌发,其内涵在与“政论本位”“营业本位”“社会本位”“宣传本位”等多元话语的竞争与互动中不断丰富,从重视新闻与事实而非言论的编辑方针,发展为强调为读者、社会提供新闻而不将营利视为根本的经营方针。随着国难的加重,“新闻本位”作为与“宣传本位”的对应观念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17.
2005年电视娱乐节目平民化浪潮席卷全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平民化体现了电视媒体开始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然而其模式仍以商业化娱乐模式为表征。在2005年平民化娱乐节目对受众市场产生更大影响的今天,如何在和谐与发展中处理好以下问题,也是广播电视的责任和义务。平民化不等于低俗化电视传媒是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特殊传播机构,这就要求电视  相似文献   

18.
影视传媒艺术院校"专升本"教育是影视传媒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升本"为例,从影视传媒艺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等方面探讨影视传媒艺术院校"专升本"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专升本"教育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顾晓鸣同志在《阅读的战略》一书中谈到过一种读书方法——“本位阅读法”,即:阅读者根据不同的需要,把阅读的视点或放在字上,或放在词句上,或放在段落、章节乃至全书上。由于不同的本位阅读法有着不同的效用,因此,在出版工作中,不同环节的职能人员在阅读书稿时采用的本位阅读法是不同的。比如:校对读稿,主要以字为本位;总编辑读稿则主要以全书为本位。至于编辑,由于必须直接参与书稿处理的全过程,所以,采用的应是一种全方位的阅读法,即编辑在编书的全过程中,阅读书稿应有多种本位,并在不同阶段有意识地变换本位。例  相似文献   

20.
<正>“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几百年前《三国演义》里的这句古话似乎早已参透了当今新闻传媒行业的“合”与“分”。“合”,即“融合”、“整合”,而“分”,即“分立”、“分化”。从传媒形态的角度来看,所谓“融合”是各种传媒形态之间的融合,比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这是外在的融合。而从传媒个体的角度来看,“融合”则是各传媒个体自身资源的融合,比如传统的报业、广播电视媒体自身各种信息资源的融合,这是内部的融合。外部融合只是融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